8.大煉鋼廠:十大建設之前,台灣主要發展輕工業,多從事“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貿易,中間產品多依賴進口,尤其是鋼鐵,依賴性較高,每年都要消耗大量外彙;而且進口鋼材因為來源不一,標準不同,影響產品精度。為此,台灣當局在高雄臨海第四工業區,投資興建占地約480公頃的一貫作業煉鋼廠,由於鋼鐵廠毗鄰高雄港第二港口,進口原料可以就近在廠區碼頭裝卸,節省物流成本。台灣鋼鐵工業不但自給自足,而且還出口創彙。
9.石油化學工業:台灣當局在高雄設立兩處石油化學工業園區:仁大(即仁武、大社)和林園,並投資興建高雄煉油總廠,從而使台灣不但可以自行進口原油提煉成石油,還直接推動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化學品等工業的發展,既降低國內相關產業對外依賴性,還增加下遊加工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此外,為了推動石油化學工業發展,台灣當局還給以企業相應的政策優惠,台塑王永慶等由此崛起,成為台灣經濟奇跡的一大象征。
10.核能發電廠:石油危機使台灣認識到能源對經濟發展可能存在的瓶頸作用。為了保障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的穩定供應,台灣當局決定加快上馬核電項目,在距離台北直線距離28公裏的台北縣金山鄉(今新北市金山區)設立台灣第一個核電站,共有兩部機組,功率都是636MW,分別於1977年與1978年完工。此後,台灣還分別於1981年與1984年建成第二核能發電廠、第三核能發電廠。
三、十大建設的曆史評析
整體來看,十大建設對台灣經濟發展起到較大推動作用,在台灣民間也具有較大聲望,直到今天,很多台灣人一講到蔣經國治理台灣的政績,往往首先就會提到十大建設。十大建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
1.經驗。(1)經濟發展要以交通物流為先導。十大建設當中超過一半的項目都屬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通過大力投資交通公共基礎設施,通過交通物流的現代化,可以直接推動工業化和市場化,二者都是要擺脫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推動資源要素跨界流動,這對相對封閉落後的地區來說格外重要,因為對這些地區,交通物流開發所帶來的邊際效益會格外高。所以,交通先行,促進人流物流,可以搞活經濟,尤其助推落後地區開發。(2)戰略規劃應該具有前瞻性。經濟發展戰略性規劃不同於一般性質的發展規劃,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應排斥所謂的超前規劃。這在台灣十大建設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如台灣當局在規劃建設高速公路過程中,其設計規模實際超過當時台灣經濟發展水平,因此高速公路建成後短時間內使用率相對較低,以至於被譏諷為富人公路。然而隨著台灣十大建設所推動的重化工業化發展,台灣高速公路使用率很快大幅度上升,這時大家才意識到高速公路這種事物不是那種短時間內可以反複拆裝的東西,而是應該超前規劃,盡可能一次性建設到位。
2.教訓。當然,台灣十大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教訓。(1)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問題。蔣經國力排眾議,強勢推進十大建設,然而在決策過程中,由於往往由蔣經國一人拍板上馬,導致台灣當局的財經管理人員缺乏相應協調性,隻能被動接受,甚至出現由於計劃公布的時候隻決策未論證而隻有項目卻沒有資金支持的情況,台灣當局財經管理人員被迫配合籌措資金,引發相關人員不滿和批評。(2)項目分布集中度問題.台灣十大建設的重化工業項目主要集中分布在高雄,這自然與當時台灣當局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的考慮相切合,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卻導致重化工業項目過於集中,進而導致高雄城市功能過於集中的問題,高雄工業汙染和工業事故頻發與此大有關係。(3)跟蹤調整力度問題。十大建設主要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完工,當時建成的項目運行已經幾十年,設備老舊,需要更新,然而台灣當局跟蹤調整不夠,以至於釀成相應工業汙染或工業事故,例如高雄石化在2014年因管線老舊泄漏,引發氣爆事故,造成極其惡劣的經濟社會影響。
四、結語
中國大陸當前正處於重化工業化階段,經濟重心由東南沿海地區向北部和廣大內陸地區遷移。在發展重化工業過程中,中國大陸也應該適當借鑒台灣島內十大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趨利避害,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台灣網
作者簡介:潘 誌(1983-),男,遼寧丹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和經濟轉型。
基金項目: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區域產業結構轉型的環境效應及調控研究”(13BJY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