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考試時間的集中性與數量安排的不合理性。大學階段考試大多集中在期末以及學業階段性的終結時間,成績的優劣主要取決於期末考試成績,而所考內容記憶成分居多,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上的鬆→緊→鬆→緊的節奏變換,平時懶散考前振作。這不僅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而且容易使學生養成投機心理,不利於自身創新意識的養成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4.考試重成績不重分析。隻重視分數的多少,忽略了考試結果的信息反饋,不去深究分數體現的價值。重視考試,而不注重對考試結果的分析,這樣隻能使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並在考試中作弊以求較高分數。
5.考試形式和方法過於單一。存在四多四少的現象: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筆試方式多,口試、答辯考試少;理論考試多,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察少;統一考試多,因材施考少。這種單一、缺乏彈性的考試方式使得學生學習單調、懼考,不利於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二、完善考試製度應該采取的對策
(一)考試內容方麵
考試內容應富於時代氣息,與社會大係統融合,與社會實際、熱點問題鏈接,考核學生多樣、動態知識;製定命題雙向細目表,規劃測試知識和能力的題目分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題力度,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綜合評估,通過答案的靈活多樣性,給學生想像力等的發展創設一種彈性環境;考試應注重學生的個性,使具有特殊學習興趣和才能的優秀學生能脫穎而出;考試還要測出學生思維過程的問題所在,以利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思維的指導和訓練。這樣,考試內容的視界將變得更加開闊靈活,可有效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協同發展。
(二)考試方法方麵
考試方法應具有多樣性,學校根據自身條件以及學科性質考查學生綜合素質,以閉卷考試為主,采用開卷考試、上機、小論文與答辯、調查報告、實驗設計、實際創作等多元化考試模式,允許學生根據自我個性和實際在多樣化考試形式中自主選擇。同時,建立綜合素質考察機製,使其平時表現與學業成績參與到終結性評價之中。
(三)考試功能方麵
考試功能應回歸自我發揮整體效能,在多樣化的基礎上創造發展出新的功能。學校應采用多元教學評價機製,將平時表現和成績與終結考試評定相結合,扭轉單一的終結考試成績決定教學全局的現狀;學校和教師應綜合利用形成性、診斷性和終結性評價,根據考試的結果分析來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考試應確立絕對標準和個體標準,對學生素質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明確考生的素質優劣及其潛能所在,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方向和指南。
(四)考試觀念方麵
考試觀念應樹立主體化、民主化等新理念。因此改革要求考試主體自身態度的轉變,考試的命題內容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軌,真正把學生內在的靜態知識調動出來,融合到實際生活之中去,服務於學生未來的持續主動發展。尊重其個性發展優勢的差異,主考者提供難度相當、題目相異的多種試卷,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為學生提供多次考試機會,由學生選擇自己比較滿意的分數,這不僅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還有利於他們積極進取。
總之,考試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環節,是評價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考試不是造成應試教育的原因,取消考試也不是進行教育改革的科學態度。科學地對待考試、研究考試、建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考試製度,才能最終確保我國考試製度改革向著健康深入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