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Weigert, Andrew. The Immoral Rhetoric of Scientific Sociology [M]. American
Sociologist, 1970. p5.
2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釋定量結果的一般做法,是將形容詞和副詞加到數字之上,從而將
數字轉化成有意義的結果。比如,使用參數統計的論文,運用諸如
小、微小、大量、高和或穩定之類的形容詞來描述量值。這些形容
詞經常還帶上副詞,以顯示更大的精確性,比如,‘非常或高度穩
定’。量值之間的關係,則用相當吻合、本質上沒有差別和極其微
小的差別之類的措辭來描述”。不僅如此,“相似的措辭被用於不
同的數字量值,而相似的量值又與不同的描述性措辭聯在一起。一
個作者認為‘相當大’的量值,與另一個作者標為‘相對較小’的
量值,經常是相等的,或者相差不超過0.1”1。所以,從根本上來
說,數字變成了一種修辭,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甚至是一種維
護專家身份的策略。探究的修辭學“將邏輯和理性從絕對的、預先
存在的高空,拉回到曆史和行動的創造性和脈絡性的網絡”2,“所
有科學家和學者,無論其研究領域是什麼,都依賴同樣的修辭手
法:比喻、訴諸權威和打動本身就是由修辭創造出來的聽眾”。3甚
至有學者主張,“在將修辭上離析出來的要素撇到一旁以後,並無
經驗的或理論的核心,並無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自身的本質性的科
學。”4但是,邁克洛斯基也一再強調“在經濟學中引入修辭學並非
意味著‘用修辭學取代細致的分析’,或偏愛汙言穢語、花言巧語
而放棄數學……對經濟學文本進行修辭研究,是一架建設的機器,
不是一架破壞的機器。它不是要在論據中引入非理性,而是恰恰相
1
Robert P. Gephart.Ethnostatistics: Qualitative Foundations f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M]. SAGE Publications, 1988. p60.
2
Brown
Richard
Harvey.
Rhetoric,
Textuality,
and
the
Postmodern
Turn
in
Sociological Theory [J]. Sociological Theory, Vol. 8. 1990. p189.
3
[美]麥克洛斯基等. 社會科學的措辭[M]. 許寶強等編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書店,2000. p10.
4
Simons Herbert W. The Rhetoric Turn: Invention and Persuasion in the Conduct of
Inquiry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p11.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21
反。它要引入的是擺脫那種人為地把論據限定在一個非常狹隘的範
圍內的非理性做法,回歸人類論爭的理性。它要公開探討經濟學家
們在論爭中所做的一切——在暗中進行的一切,經濟學家們肯定做
了許多這類工作,而各種官方修辭把它們留在了黑暗之中。”1實際
上,探究的修辭學的所謂重建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關於如何切合
情境去進行論辯與使用語言。
修辭學轉向大大加強了修辭學的社會參與度。修辭分析已經成
為一種有效的話語批判和社會批判手段。這使得修辭這個術語的出
現頻率極高,修辭這個詞的詞性和功能也一並得到拓展。不僅有名
詞rhetoric,形容詞rhetorical,更有rhetoricalize這樣指修辭化(文本
化)過程的動詞。話語的任何構成要素、話語間的關係、與話語有
關的主體間關係、社會背景等都可能成為修辭分析的關注對象。文
化理論、政治理論和哲學、倫理等理論都被包容進去。正是在這一
意義上,“修辭學過去曾是,而未來也將是人文科學的女王。”
2
修辭學不僅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甚至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也獲得了新生。因為,“人們一旦企圖透過溝通來影響某人或某些
人、引導他人思想、激發他人情緒、指引他人行動者,即進入修辭
學王國。”3以邏輯經驗主義為代表的形式主義和邏輯主義傳統曾在
西方占據統治地位。在它看來,科學理論體係是由符號計算表征且
可還原為觀察經驗解釋的演繹係統,因此理論陳述的語言必須嚴格
精確而無歧義。但是,科學史表明,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科學理論是
1
[美]邁克洛斯基. 經濟學的花言巧語[M]. 石磊譯.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p210.
2
Chaim Perelman. The Realm of Rhetoric [M]. translated by William Kluback. 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62.
3
Chaim Perelman. The Realm of Rhetoric [M]. p162.參見曲衛國. 人文學科的修辭
轉向和修辭學的批判性轉向[J]. 浙江大學學報,2008(1).
2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基於一種純粹的邏輯建構。對此,後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家們對邏
輯經驗主義以來科學哲學的形式主義和邏輯主義傳統進行了尖銳的
批判。在此基礎上,科學修辭學作為一種具有“元分析特征”的科
學方法論應運而生。科學的修辭學轉向,不僅揭示了理論的語言構
成性,表達的修辭性,更主要的是,改變了科學活動本身的性質,
將之放在一個公共話語的背景下來加以考察。1科學修辭學不承認對
世界描述、解釋的唯一性,它將每一種科學話語都看作是對世界的
其中一種解釋。科學話語永遠處在一種語境中,麵對著科學共同體
及其他受眾,希望得到認同。“對初始條件的修辭學分析,則會最
大限度地證明初始條件的合理性,從而使對初始條件共認的越多,
對結果的可能接受性就大。”2科學修辭學解構了邏輯與修辭的傳統
界限,並用後者代替了前者。認為采用了更高超說明策略、修辭策
略的科學理論更容易贏得科學共同體的信賴。科學修辭學主要是通
過經驗式、案例式的研究方式來分析科學文本中的修辭行為。如格
羅斯認為,一個分子的意義僅僅是出於說服目的而使用詞語、數字
和圖像所形成的一種綜合假象之結果。3拉圖爾和沃爾伽在《實驗
室生活:科學事實的構造》中,以其親身經曆對薩克生物學研究所
中的科研活動進行了描述,分析了科學家們實際上是怎樣推進研究
的,以及科學知識是如何在研究活動中被構造出來的。4他們的研
究證明了,“科學觀點是建立在一個修辭空間,而不是邏輯空間中
的。科學論點其實是對同事進行理性的勸導,而不是獨立於情境的
1
郭貴春. 科學修辭學轉向及其意義[J]. 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12).
2
郭貴春、殷傑. 科學哲學教程[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p222.3
Gross A G. The Rhetoric of Science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4
Latour, B. Woolgar, S. Laboratory Life [M]. Princeton, 1979.p12.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23
真理”1。在國內,自90年代中期以來,郭貴春等學者在《自然辯證
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中國社
會科學》等刊物發表了一係列論文對科學修辭學的本質特征、科學
哲學的發展、科學修辭學的認識論意義等進行了詳細探討。總之,
伴隨著修辭學轉向而誕生的科學修辭學的研究,已作為一種具有元
分析特征的科學方法論滲透於科學發明和科學論述的“修辭戰略”
之中,並成為後現代科學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與此同時,從一些跟修辭學甚至語言學研究毫不相關的刊物
中,人們也發現從修辭視角研究非修辭學科的文章大量存在。
例如,發表於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的Understanding
Jingles and Needledrop: A Rhetorical Approach to Music in Advertising
(1990),發表於Virginia Law Review 的Rhetoric and Its Denial in
Legal Discourse (1990),發表於Journal of Musicology 的Toward
a Rhetorical Code of Early Music Performance (1997),發表於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 的Philosophical and Rhetorical Modes in Zen
Discourse(1997),發表於Science, Technology&Human Value 上的
The Rhetoric and Counter-Rhetoric of a Bionic Technology(1997),
發表於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的The
Balkanization Metaphor in the Analysis of U. S. Immigration(1998),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刊載的Forms of Knowledge in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hilosophical and Rhetorical
Perspectives(1999),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刊載的Mathematicians Writing(2000),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發表
1
Rouse, J. Knowledge and Power: 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p120. 參見郭貴春. 後現代科學實在論[M]. 北京:
知識出版社,1995.
2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的Moral and Legal Rhetoric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2),以及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刊載的
On the Rhetoric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ic Methodology (2004),等
等。這些論文均發表於商學、法學、音樂、宗教、科技、地理、數
學、政治、社會等學科有廣泛影響力的刊物,雖然並不出自修辭學
家之手,卻都是從修辭學視角出發,將各自學科領域的話語當作修
辭現象加以分析和研究。
1
布斯將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批評等學科的話語,以及
科學話語,都界定為一個大修辭的各個分支,因為“所有這些領域
都依賴修辭以便進行它們各自的論辯。它們就本學科宣認的各種觀
點進行辯論時所觸及的其實大多是修辭問題”2。
四、修辭批評模式
修辭批評模式是指根據某種修辭理論對修辭現象進行評論而形
成的研究範式。新修辭學理論,特別是影響深遠的如修辭哲學、動
機修辭學、認知修辭學、倫理修辭學、探究修辭學等,為修辭批評
創造了理論基礎。20世紀60年代以來,修辭批評模式已由一種演化
成了多種,諸如戲劇主義修辭批評、心理修辭批評、女權主義修辭
批評、體裁修辭批評、社會運動修辭批評、意識形態修辭批評等。
3
與傳統批評模式不同,多元範式共存階段的修辭批評已延伸至非語
言的修辭現象,幾乎涵蓋所有人類行為。即不僅涉及政治演講、信
函、布告、影視腳本等,甚至還涉及非語言現象的社會運動、美術
1
劉亞猛. 當代西方修辭研究的兩個特點及其緣由[J]. 當代修辭學,2010(2).
2
Booth, Wayne. The Rhetoric of RHETORIC: The Quest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M]. Oxford: Blackwell, 2004.
3
Burgchardt, Carl R. Readings in Rhetorical Criticism [M]. Penn: Strata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25
作品、紀念碑、迪斯尼主題公園等。凡是有人類意誌行為的現象,
都可進行修辭批評。修辭批評多層麵、多維度地釋放了修辭解釋和
幹預社會的功能,也豐富了修辭參與建構的理論本身。
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常昌富、顧寶桐翻譯的
美國大衛·寧等的《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和肯尼
斯·博克(Burke)等的《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批評》兩
本著作,全麵介紹了美國修辭批評的性質、範圍,以及與相鄰學科
的關係等,特別是對新亞裏士多德主義修辭批評模式、戲劇主義修
辭批評模式、社會學修辭批評模式、後現代主義修辭批評模式進行
了介紹。溫科學先生將西方修辭批評模式劃分為五個:一、傳統的
修辭批評,由“新古典批評學派”與“曆史方法論”組成。由於其
方法來源於亞裏士多德的《修辭學》,與古典修辭學一脈相承,因
而又被稱為“新亞裏士多德主義”;二、經驗主義修辭批評,是60
年代發展起來的一個當代修辭批評流派,由折中主義方法與認識論
方法組成;三、戲劇方法修辭批評,由“戲劇批評”“想象主題批
評”與“敘述批評”等方法組成;四、社會學修辭批評,包括社
會語言學批評、風格批評、社會運動批評與女權主義批評等四個方
麵;五、後現代主義修辭批評,包括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1以下對
影響比較大的幾種修辭批評模式擇要進行介紹:
(一)戲劇主義修辭批評模式。主要以博克的語言戲劇性理論
為基礎,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語言是象征行為,語言和社會現實
之間有驚人的戲劇性。2所謂象征行動,是指符號化過程中所實施的
行動。戲劇主義修辭批評模式最具體、最具描述性特征的是五位一
1
溫科學. 二十世紀美國修辭批評體係[J]. 修辭學習,1999(5).
2
Burke, Kenneth. A Rhetoric of Motive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6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體,即行為、行為者、場景、工具和目的。在此基礎上,博克提出
了“戲劇五要素”分析法:“要用一句話來說明動機,你必須有一
個詞來指稱行動(指稱在思想中或在行為中發生了什麼),另一個
詞來指稱場景(行動的背景,行動發生的環境);還有,你必須指
明什麼人或什麼樣的人(人物)完成了這一行動,他運用了什麼方
式或手段(工具),為了達到什麼目的(目的)。”1這些因素就體
現在修辭中,因此可以用來顯示可能的修辭動機。
2
(二)女性主義修辭批評模式。Campbell(1973)的The
Rhetoric of Women’s Liberation 、Kramarae(1974)的Women’s Speech
以及Gearhart(1979)的The Womaniation of Rhetoric 等文章的問世,
預示了女性主義修辭批評模式的建立。3女性主義修辭批評是一種解
構修辭話語中的性別建構,揭示其如何影響他人的一種評論。由於
女性主義認為性別是語言符號建構的產物,所以女性主義修辭批評
旨在揭示修辭話語者通過符號,尤其是語言的運作去建構性別,從
而影響他人的行為。他們吸收了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認為對婦女
的壓迫一直受到現代理論及其本質主義、基礎主義以及普遍主義哲
學的支持和辯護,“尤其是人本主義話語中的大寫的‘人’字直接
掩蓋了男女之間的差別,暗中支持了男性對女性的統治。人本主義
話語假設了一種作為人類構成要素的普遍的本質,並將在社會曆史
環境中形成的男性特征與活動(如理性、生產、權利意誌等)推崇
為人類的本質。在這種現代話語中,男人是人的典範,而婦女則是
1
[美]大衛·寧等. 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C]. 常昌富,顧寶桐譯. 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p6.
2
Holland, Virginia.Kenneth Burke’s Dramatistic Approach in Speech Criticism [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1955(41). p352-358.
3
Foss, S. K. Rhetorical Criticism:Exploration&Practice [M]. Waveland Press, 2004.
p154-155.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27
另外的一種東西,一種附屬的性別”。1女性主義修辭批評關注的不
僅僅是建立在性別基礎之上的控製、支配,也可以用來闡釋建立在
種族、階級或者任何其他身份基礎之上的控製、支配。因為這種修
辭批評範式與社會運動息息相關,所以有人也把它劃歸社會學批評
視野。2
(三)修辭心理批評模式。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著名哲學
家、心理學家尼采(Nietzsche)、弗洛伊德(Freud)和馬斯洛
(Maslow)從不同角度對人的意誌、意識、心理結構、行為、需要
等所作的開拓性研究,為修辭批評心理學模式提供了哲學基礎和方
法論。修辭心理批評強調心理、生理因素對行為的影響。因此,這
種批評模式通常的做法是分析讀者的心理以及修辭者通過話語信息
激發、引導聽讀者的需要和動機。3
(四)後現代主義修辭批評。後現代主義修辭批評興盛於20世
紀八九十年代,也常被稱作“批評修辭學”,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探
究修辭話語中的意識形態和權力的作用,包括兩個主要流派:意識
形態批評和權力批評。1980年,Michael Calvin McGee發表了題為The
Ideograph: A Link between Rhetoric and Ideology 的文章,為修辭批評
的意識形態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後,Philip Wander相繼發表了
The Ideological Turn in Modern Criticism (1983)和The Third Persona:
An Ideological Turn in Rhetorical Theory (1984),標誌著意識形態批
評模式的正式建立。所謂意識形態修辭批評,是指對修辭話語中那
1
[美]貝斯特,凱爾納. 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M]. 張誌斌譯. 北京:中央編
譯出版社,1999. p267.
2
鄧誌勇等. 修辭批評的女性主義範式:理論與操作[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8(8)
.
3
Campbell,
Karlyn
Kohrs.Critiques
of
Contemporary
Rhetoric
[M].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p28.
2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些決定人們對社會各方闡釋的信念體係進行的評論,或者說是對決
定某一群體行為的基本社會、經濟、政治或文化興趣的信念體係進
行的評論。1“意識形態批評者的首要目標是發現和揭示深藏於文本
中占主導地位的意識以及那些在文本中被失聲的意識。”2權力批評
是基於福柯權力理論而提出的一個修辭批評模式。福柯在其代表作
《知識的考古學》中提出了“話語構成”(discursive formation)這
一概念。權力批評將福柯這一概念中所含的五種理論成分:話語行
為、規則、角色、權力和知識組合起來構築了一個權力修辭批評模
式,並以此對迪斯尼樂園等進行了分析。3
(五)社會運動修辭批評。1952年,Leland M. Griffin發表了題
為The Rhetoric of Social Movement 的文章,拉開了社會運動修辭批評
的序幕。修辭批評由此開始關注重大社會問題,如社會思潮、社會
運動等。HerbertSimons(1970)認為社會運動可以定義為一種非機
構化的、為重建社會規範或價值而實施某一項目的集體行為。社會
運動批評的基本理論支點是,社會是通過修辭而建構的,其研究焦
點是在運動中發生的話語(包括語言的和非語言的),批評者關注
運動中雙方的對立以及它們對社會運動的影響。社會運動修辭批評
的目的就是要發現社會運動內部的修辭結構和特點。4這在某種程度
上大大拓寬了修辭批評對象的範圍。
西方修辭學者運用修辭批評理論拓展了傳統修辭學的一些基本
內涵和方法,成功地演繹、發展出了一套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修辭
批評新模式和新方法,為古老的修辭學開辟了新的研究和實踐內
1
王旭東. 意識形態修辭批評略論[J]. 時代文學,2008(24).
2
Foss, S. K. Rhetorical Criticism:Exploration&Practice [M]. Waveland Press, 2004.
p243.
3
袁影. 修辭批評新模式構建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4
鄧誌勇等. 社會運動修辭批評略論[J]. 山東外語教學,2008(1).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29
容,使一度被邊緣化了的修辭學重新獲得了與社會現實的關聯,也
為修辭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第二節 關於修辭學學科性質的探討
如何認識修辭學的學科性質,直接關係並影響到修辭學學術體
係的建構、目標任務的規劃、研究手段的選擇。正因為如此,我國
修辭學界十分重視對於修辭學性質的理論思考,前後出現過多種理
論學說。
一、邊緣學科說
在關於修辭研究的當代學術話語中,修辭學是一門邊緣性學
科,是一種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說法。這一說法最早應該出自中國
現代修辭學的奠基者陳望道先生。陳望道先生在講話中曾多次對修
辭學的學科性質發表過意見,認為修辭學是屬於語言學的,是語言
學的一個分支。但在《談談修辭學的研究》(1961)、《我對研究
文法、修辭的意見》(1961)、《1963年4月10日在複旦大學語言
研究室的講話》中,他又多次指出:修辭學介於語言、文學之間,
它與許多學科關係密切,是一門邊緣學科。正如生物物理、生物化
學、數學物理等邊緣學科一樣,研究時要先學生物,再學物理或化
學、數學,研究修辭也要具備多門學科知識。1張誌公先生在《修
辭學論文集》第二集“前言”中進一步闡發了陳望道先生的這一觀
點:“修辭學是研究語言藝術的一門科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從理
論研究的角度來講,它同美學、心理學、文藝學、語言學、邏輯學
1
複旦大學語言研究室. 陳望道修辭論集[C].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p302.
3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有著多方麵的聯係;從應用的角度上說,它又同語言運用、信息傳
遞、文藝創作、語文教學等息息相關,因而在研究中應注意它的多
科性的特點。”1張誌公先生分別從理論和應用層麵闡述了修辭學的
邊緣學科性質,其觀點影響頗大。胡裕樹先生也讚同這種看法,他
在《學習〈修辭學發凡〉,為促進修辭學的繁榮貢獻力量》一文中
也明確指出修辭學是一門邊緣學科。2此後,宗廷虎先生對“修辭
學是一門邊緣學科”的觀點作了非常詳盡的闡釋,指出修辭應該是
“介於多門學科之間的一門邊緣性學科”3,必須從許多鄰近學科吸
取營養才能壯大起來。“修辭學的性質和修辭現象的易變性決定了
修辭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修辭學作為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語言
學研究的種種方法,如曆史比較、結構主義、轉換生成以及話語語
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語義學等采取的方法,修辭學均可運
用。修辭學又是一門多邊性學科,鄰近諸多學科采用的文藝批評、
心理分析、審美分析、大眾傳播以及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邏
輯方法,修辭學也可采用。另外,還可運用自然科學中所用的係統
論、信息論、控製論、模糊數學、統計等方法,也還要尋找其他適
合修辭學運用的方法。”
4
修辭學是邊緣學科說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認同。張煉強先生
(1992)在《修辭藝術探新》,袁暉先生(2000)在《二十世紀的
漢語修辭學》中,以及駱小所、吳禮權、李廷揚等先生在他們的著
述中,亦表示了肯定態度。如駱小所先生在《修辭學的性質新論》
一文中指出:“修辭學是一門邊緣科學……修辭學是一門開放性的
1
張誌公. 修辭學論文集(第二集)[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p1.2
胡裕樹. 學習《修辭學發凡》,為促進修辭學的繁榮貢獻力量[J]. 修辭學習,
1982(4)
.
3
宗廷虎等. 修辭新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p23.
4
宗廷虎. 漢語現代修辭學研究六十年[J]. 修辭學習,1997(2).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31
學科,它和語用學、社會語言學、美學、文學、符號學、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思維科學等都有較緊密的聯係。修辭學屬於大語言學
而不屬於純語言學。”“‘修辭’並非是“修詞’。修辭的‘辭’
指的是文辭或語辭……修辭是修文,它是篇、章、句的係統。從這
點來講,它和研究‘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詞彙為建築材料、以語
法為結構規律而構成的體係’的純語言學沒有多大關係。修辭包括
了非語言因素,如風格、語境等,也包括一些語言因素,但這些語
言因素是屬於言語而不屬於語言。這些言語是交際言語。不然,對
修辭中的比喻、比擬、移就、移覺(通感)、拈連等一些修辭方式
就無法解釋。它們是對語法的偏離實現自己美感效果的。”1
對於修辭學為什麼是邊緣學科,學者們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般認為首先是由於語言缺乏自足性,“情”和“意”的傳達實際
上是由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共同完成的,這就決定修辭研究不
可能不涉及非語言因素。“修辭學研究語言行為,由於無論語謂
行為(locutionary acts)、語旨行為(illocutionary acts)、語效行為
(perlocutionary acts)都並非由語言獨立承擔,而事實上得到諸多
非語言因素輔助。因此修辭學研究便不能是純語言的,而必然涉及
到諸多方麵並運用到諸多學科的知識。而研究對象的多質性和研究
中諸多學科知識的介入邏輯地決定修辭學屬於邊緣學科。”2其次是
修辭學的研究對象“分布極廣,不論在文藝語體,還是在公文、政
論、科技等語體中,都廣泛存在,它與文學現象、美學現象、邏輯
現象、心理現象等也往往交叉並存,每每有著緊密的聯係,有時站
在這個學科的角度看是這一現象,站在另一學科看,又是別一種現
1
駱小所. 修辭學的性質新論[J].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2)
.
2
曹德和. 1949-1999:漢語修辭學回顧與思考[J]. 修辭學習,1999(5)
.
3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象,往往很難區分”1。因此,修辭學與其他學科在研究方法和研究
內容上往往交叉重合。
此後,一些學者提出的交錯性研究(張誌公,1981)、交叉性
研究(徐烈炯,1988)、綜合性研究(張滌華等,1988)、多邊性
研究(宗廷虎,1988)、多科性研究(張煉強,1992)等等說法,
與邊緣學科說在基本觀點上都是一致的。當代很多學者也堅持這一
觀點,如陸儉明先生在複旦大學舉辦的首屆望道修辭學論壇上強
調,“修辭學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因為它要調動的知識,不止
是某一分支學科領域內的,而涉及語言學、美學、文學、心理學等
等。語言學領域當中又要涉及語法學、詞彙學、語義學、語用學、
認知語言學以及篇章研究等多方麵的知識。也就是說,你必須在這
些方麵都要有一些功底有一定水平”2。
二、言語語言學說
以維諾庫爾為代表的語言學家認為修辭學是研究語言使用的學
科,而語音學(包括正字法)、語法學、語義學(詞彙學、成語學
和構詞法)是研究語言結構的學科。亦即提出了修辭學與語法學等
其他語言學科的對立在於研究言語或研究語言。正是這種修辭學研
究言語的觀點,導致了修辭學後來對語體、功能、情境的廣泛研
究。維諾庫爾還指出,修辭學“研究語言結構的所有層次”,研究
其中帶有修辭特性的現象。這就有了語音修辭,詞彙修辭、詞法修
辭和句法修辭等的分層研究。對各個層次修辭現象的研究則主要側
1
宗廷虎.
邊緣學科的特殊理論營養[A].
中國華東修辭學會.
修辭學研究(第3
輯)[C]. 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p2.
2
魏友俊. 當代修辭學:困境、機遇和路徑——首屆望道修辭學論壇述要[J]. 修辭
學習,2008(2).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33
重於同義(近義)現象的辨析。
1
在國內,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語言學界就語言和言
語問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討論從索緒爾區分言語活動、語言和言
語這三個概念的看法開始,主要討論了“在語言學中是否有必要把
語言和言語區分開來”“區分開來之後,語言和言語的關係怎樣
(言語有階級性嗎)”“區分語言和言語有什麼科學意義和實踐意
義”三個方麵的問題。在這次討論中,張世祿(1961)先生提出,
應該建立一門與語言學相對的言語學。語法學等屬於語言學,修辭
學屬於言語學。“由於語言和言語具有不同的本質特點,所以它們
可以而且應該成為不同的研究對象。語言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語音係
統和詞彙、語法等,是關於語言這種工具的結構和性能;言語科學
的研究對象是修辭、風格和文章作法等,是關於人們運用語言來表
達意思的方式和手段。”2高名凱(1963)先生也提出:“傳統的
修辭學和翻譯學,就是言語語言學的兩個部門。現代新興的一些科
學,如風格學、機器翻譯學、言語分析法等也屬於言語語言學的範
圍。”3此後,鄭遠漢、劉煥輝、童山東、岑運強等學者相繼發表
了一係列的文章,支持修辭屬於言語的語言學。鄭遠漢(1983)在
《修辭學是言語學》一文中指出:“修辭學是言語學,是以言語學
為對象。言語一般被用來指稱語言的個人變體,修辭學員一般的任
務是研究語言的種種個人變體,也就是研究人們在言語活動中,為
了適應具體的表達要求,如何選取、安排恰當的語言材料,運用必
要的表達手段。因而修辭要涉及言語的一切因素,首先是語言因
素。”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展的語法修辭結合問題討
1
王長春. 從80年《俄語語法》看語法與修辭的關係[J].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87(2)
.
2
轉引自袁暉. 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M]. 太原:書海出版社,2000. p288.
3
高名凱. 語言和言語問題的爭論[N]. 光明日報,1963.10.26.
3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論中,李富林、陸稼祥、範曉、高萬雲、秦旭卿、張德明等學者都
認為,語法屬於語言,修辭屬於言語;語法學屬於語言的語言學,
修辭學屬於言語的語言學。王希傑先生在其一係列論著中也多次表
明,“在修辭研究中,嚴格區分語言和言語,必然會推動修辭學向
科學化、精密化的方向發展。”
1
還有學者提出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可以將修辭學進一步劃分
為語言修辭學和言語修辭學。如王德春與陳晨合作的《現代修辭
學》主張“為了充分地研究使用語言的規律和特點,語言學中要建
立相應的新學科。這門學科最恰當的名稱就是‘修辭學’。它主要
研究使用語言的特點和規律。”並且專列一節來概述“語言修辭學
和言語修辭學”。“基於語言和言語的劃分,修辭研究也逐步形成
了兩種主要趨勢:一種以語言體係的修辭手段為研究對象,研究語
言體係中有修辭分化的語言單位,收集、歸納各種語言表達手段,
並使之體係化,研究語言手段固有的修辭特性和語言的修辭資源,
這就是語言修辭學,另一種以言語規律、言語中的修辭現象為研究
對象,它研究語言材料在具體的言語環境中的使用特點,闡明、
描寫和解釋語言材料在特定語境中的修辭效果,這就是言語修辭
學。”
2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持不同的觀點,比如劉大為提出,修辭學屬
於語言學,沒有必要建立一門與語言的語言學相對立的言語的語
言學。劉大為(1995)區分了目標對象和操作對象,認為異質的言
語可能成為許多不同學科(如邏輯學、文化學、文學、美學、語言
學、社會學等)的操作對象,但不可能成為類似於語言學研究中的
1
王希傑,聶焱. 關於同義手段和同義修辭學的討論[J].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6(5)
.
2
王德春,陳晨. 現代修辭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p8.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35
“語言體係”那樣的目標對象。因此,由“言語”不可能得出一門
所謂的“言語學”。在現代科學背景下,把修辭學看作是語言科學
的核心學科之一,更能開啟研究者的思路,也更可能帶給修辭學進
一步發展的機遇。1在《論修辭學的新舊兩種本體假設》一文中,
劉大為把言語行為區分為語音行為、語形行為、語指行為、語用行
為、語效行為五種,認為在語言學的科學體係中,語效行為所對應
的是修辭學。修辭學一方麵以語效行為為研究核心,同時也要研究
導致語效行為成功的、所有下層行為中的有關因素。研究語效行
為,還必須把修辭學的領域擴展到超語言行為,與語言學之外的一
些學科交叉。因此,修辭學是語言科學中最複雜、最尖端的一門分
支學科。
2
三、語用價值說
語用學與修辭學關係密切,都是研究語言符號的運用。語
用學這個詞譯自英語的“pragmatics”,該詞的首創者莫裏斯
(C.W.Morris)就曾明確地把它等同於修辭。一般認為,莫裏斯是
根據美國哲學家皮爾斯(C.S.Peircs)所做出的提示區分符號學的
三個組成部分的。皮爾斯認為,在符號學中,語法學成為研究意義
的條件,邏輯學成為研究真理的條件,而修辭學成為研究符號之間
的關係。從淵源上看,這種三分法還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三藝”
說:即語法、邏輯和修辭。語形學的任務相當於語法,語義學相
當於邏輯,語用學則相當於修辭。3以Eemeren、Grootendorst等為核
心的語用-辨證論辯學派是北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修辭學流派,從
1
劉大為. 從修辭學的兩種學科性質看它與語法學的關係[J]. 修辭學習,1990(3).
2
劉大為. 論修辭學的新舊兩種本體假設[J]. 修辭學習,1991(2).
3
戚雨村. 語用學說略[J]. 外國語,1988(4).
36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1986年開始,他們發表了大量的語用修辭論著。代表性的如Critical
Discussion: The Pragma-dialectical Approach to Argumentation 。1語用
學對語境和話語理解的關注拓寬了現代修辭學的發展道路。20世紀
80年代,利奇(leech,1983)在《語用學原理》一書中把語用學的
若幹原則按人際修辭(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諷刺原則等)和語篇
修辭(經濟原則、表達原則、清晰原則等)進行了分類,這足以說
明語用學和修辭學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布斯曼(Bussmann, H.)主編
的《語言與語言學詞典》說:“在語言學裏,修辭可能被看作是篇
章語言學中與語用有關的部分,具體表現為:(a)一個言語行為中
能使人意識到其作用與表達效果的語用因素。(b)篇章內部與位置
上合適的、好辯的和文體的結構有關的特征的變化。”2指出在語言
學研究領域,修辭是與語用相關的部分。
中國學者很早就提出修辭學是研究語言使用價值的學科,張弓
《現代漢語修辭學》認為:“修辭學……就是研究怎樣結合語境,
麵對群眾,很好地選擇運用民族語言的表達形式問題。修辭事情
的特點,就是講究語言表達形式的時宜性。”“修辭學是語言學
的一個部門,它和語言學的其他各部門(詞彙、語法、語音)密
切關聯,而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它不是詞彙學、語法學的附庸
物,……它是研究詞彙、語法、語音的運用,它研究詞彙、語法、
語音,是從表達態度、表達方法、表達效果的角度來研究的。”3
邢福義(1987)認為,修辭研究語言的使用價值、語用價值總跟一
1
弗朗斯·凡·愛默倫,羅布·荷羅頓道斯特. 批評性論辯:論辯的語用辯證法
[M]. 張樹學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Hadumod Bussmann: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regoby P. Tranth, Kerstin Kazzaz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p407.
3
張弓. 現代漢語修辭學[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p14.
第一章 修辭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37
定的語言結構相聯係,在修辭研究中,既要從價值的角度剖析事
實,也應該盡可能地從結構的角度闡明產生價值的因素。張會森
(2004)指出,漢語界“修辭學”指研究語言使用的學科,修辭學
的研究內容就是語言的使用價值——語用價值,或者說修辭效果。
王德春(2001)《現代修辭學》增訂版就專門增加了“語用修辭
學”一章,因為“修辭學是從表達效果出發,探索言語表達的規律
及各種修辭方法,語用學是研究語言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及其
使用規律,探討它們對於語言功能的影響,兩者的研究是互相補
充、相輔相成的”1。
語用學與修辭學之間確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戚雨村(1983)
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修辭學和語用學都研究語言文字資料的選
擇使用;第二,二者都要求依據說話和寫作的主旨、目的來選擇使
用語言文字資料;第三,它們都強調情景或語境(包括交際雙方、
時間、地點和上下文等)在選擇使用語言文字資料時的作用。2陸宗
明(1997)則直接把修辭學歸入應用語用學的範疇,在《中國語用
學思想》一書中,他指出:語用學分形式語用學和描述語用學,二
者又可以通稱為理論語用學。相對於理論語用學而言,還有應用語
用學。應用語用學的主要內容就包括演講學的研究和修辭學的研究
等。
但修辭學與語用學畢竟是兩門學科,不能完全混同。語用學研
究語用條件、語用規則、語用意義。修辭學則研究怎樣根據特定的
題旨情境去利用語言材料的一切可能,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袁毓
林在《從語用學和修辭學的關係論修辭學的理論目標、對象範圍和
1
王德春,陳晨. 現代修辭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p8.
2
戚雨村. 修辭學和語用學[A]. 宗廷虎編. 修辭學發凡與中國修辭學[C]. 上海:複
旦大學出版社,1983.
3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研究角度》一文中指出:語用學和修辭學兩者雖然都是研究語言的
運用,但出發點和著眼點不同。語用學研究語言運用,旨在建立一
整套解釋語言運用的理論,所以要從交際的條件、話語的生成規則
和結構類型及其對表達效果的影響等方麵來研究。修辭學研究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