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法,將隱喻劃分為識別/分類(identifying/classifying)和闡述/
表現(predicating/characterizing);1束定芳(2000)則從隱喻的功
能和認知特點出發,將隱喻分為顯性隱喻與隱性隱喻、根隱喻與派
生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與創造相似性的隱喻等。
(三)隱喻的工作機製
Bolinger指出:“以相似或不相似對事物進行組合與分類是人們
日常司空見慣的行為,但卻不是偶然隨意的。通過這樣一種隱喻機
製,客體以及語言在形式、規則和應用諸方麵得以有序的組合和有
機構建。”2塞爾(Searle)認為從亞裏士多德至今,隱喻的理論大
致可以分為兩類:對比理論和語義相互作用理論。前者認為隱喻話
語是建立在兩個或多個事物比較或相似之上的,後者認為隱喻包括
兩種語義內容的相互作用。前者以亞裏士多德為代表,後者以理查
茲的研究為開端。3如果再加上隱喻的語用學機製,應該說,到目前
為止,有三種較有影響的隱喻工作機製理論,它們內含著各自不同
的隱喻傾向性:其一,將隱喻置於指稱層麵的理論。這種理論的基
1
[俄]H. V. 謝列斯秋克.隱喻的研究方法:結構、類別與同源現象[J]. 國外社會科
學,2007(2).
2
Bolinger, D. Language, the Loaded Weapon [M]. London: Longman, 1980. p141.
3
Searle, John R. Metaphor [A]. Andrew Ortony (ed.). Metaphor & Thought [C]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89.
8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本思想就在於,隱喻是將某一對象的名稱用於其他對象的命名。比
如將A稱為B的結果,將A看作是B,並探索A和B之間的比照。包括
替代說和比較說。其二,將隱喻置於語句層麵的理論。按照布萊克
的觀點,隱喻的張力是由句子所包含的來源域和目標域的互動所引
起的。即“交互作用說”,對於隱喻“A是B”,A的有關聯的共同
點與B的有關聯共同點交互作用產生隱喻意義。其三,將隱喻置於隱
喻語句的特定使用層麵的理論。這種隱喻理論研究試圖超越句子,
從而訴諸語句的整體使用。
1
縱觀隱喻研究史,替代論、比較論通常被看作傳統隱喻理論,
互動論則被看作以理查茲為發端的現代隱喻理論。隱喻替代論濫觴
於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亞裏士多德將字劃分為普通字、借用
字、隱喻字等,在此基礎上提出“隱喻字是屬於別的事物的字,
借來作隱喻,或借‘屬’作‘種’,或借‘種’作‘屬’,或借
‘種’作‘種’,或借用類同字”2。後來,布萊克將這種觀點歸納
為,“任何一種定義,如果其出發點為隱喻,就是用一個隱喻性的
表達替代一個與其對應的‘本義表達’,我在以後都稱之為隱喻的
替代論”3。
有關隱喻的機製影響最長久的是比較理論,但“值得注意的
是,‘比較論’是‘替代論’的一種特殊情況,因為它主張隱喻的
陳述可以由一個與其對應的本義明喻所替代”4。比較論的基本觀點
是:隱喻的兩個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聯係,在於通過比較兩詞的語義
1
Roger M. White. The Structure of Metaphor [M].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p166.
2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詩學[M]. 羅念生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p74.
3
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2.p55.
4
同上,p79.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81
特征,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相似點,從而建立兩者的隱喻關係,因此
隱喻就是一個“縮略的”明喻。比較理論的理論源頭可以追溯到亞
裏士多德的相似說,“隱喻應當從有關係的事物中取來,可是關係
又不能太顯著;正如在哲學裏一樣,一個人要有敏銳的眼光才能從
相差很遠的事物中看出它們的相似之點”1。恰當地使用隱喻是一門
藝術,“最偉大的莫過於成為隱喻大師,這是一種無法從別人那兒
學來的本事,同時它也是天才的表現,因為一個好的隱喻隱含著一
種本能地從相異的事物中察覺到相似性的能力”2。亞氏的觀點為西
塞羅、昆提利安以及16世紀的《詩學》闡釋者,如卡斯特爾韋特羅
(Ludovico Castelvetro)所繼承,並作為隱喻“比較說”的基本觀點
被沿襲至今。利科認為“正是亞裏士多德在以單詞或名稱作為基本
單位的語義學的基礎上為以後的整個西方思想史給隱喻下了定義。
此外,他的分析處在兩個學科——修辭學與詩學——的交叉點上。
這兩個學科具有不同的目的:通過談話‘進行勸說’以及通過悲劇
詩對人的行為進行模仿”3。布萊克後來給比較論作了如下的界定:
如果一個作者認為隱喻就是把一種業已存在的類似或相似性呈現出
來,他所持有的這種看法就稱之為比較論。即對於隱喻A是B,說話
者隻是想用它表達“A在某些方麵像B”。4
隱喻的互動論發端於理查茲,理查茲認為隱喻並非單純源於語
詞的比較或替代,“當我們用隱喻時,有兩種不同的事物積極作用
在一起,並且有一個詞或短語在其中起著溝通、支撐作用,而隱喻
1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修辭學[M].
羅念生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p198.
2
同上,p198.
3
[法]保羅·利科. 活的隱喻[M]. 前言. 汪堂家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P1-2.
4
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2. p79.
8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意正是這些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結果。”1換言之,隱喻是兩個概念
的並置,通過彼此的互動產生一個新義。他總結說,語言中的隱喻
表達,就是“二合一”,即“兩個概念,一個意義”,是兩個共現
概念之間的互動形式。理查茲重視在語言使用中研究隱喻,“僅從
字麵分析隱喻,就是忽略這樣一個事實:符號或符號附加義不是以
原初使用而出現的”2。他認為詞的定義與語言使用的目的和情景有
關,詞在話語範圍內被限定。“每當一個詞從其已被定義的話語中
提取出來,它就成為一個隱喻,並可能需要新的定義,這就是象征
性的隱喻語言的根本特點。”3因此,隱喻不僅僅是一種稱名現象,
而且也是一種述謂現象,它必須在話語的層次上才形成,且受語境
的製約。
布萊克在理查茲隱喻的互動思想的基礎上將其發展成為專門用
來解釋隱喻意義產生機製的理論。布萊克認為理解隱喻不隻是把兩
樣事物進行比較,以確定甲事物的某特征或關係同樣適用於乙事
物,相反我們用有關甲事物常識的整個係統來“過濾”或組織乙事
物的概念係統,完成對乙物體的理解。在《再論隱喻》一文中,布
萊克詳細說明了“互動”的實現:在構成隱喻的句子中,圍繞主題
和次題都分別會形成一個意義係統。對於特定的隱喻,主題和次題
以下列方式完成“互動”:主題的存在刺激了聽者,推動聽話人從
次題的意義集合中選擇某些特征;促使他建立有關主題的相應的意
義集合;次題的意義反作用於主題。布萊克指出:隱喻工作的機製
1
I. A. Richards. The Philosonhy of Rhetoric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93.
2
I. A. Richards, Orgden C. K. The Meaning of Meaning [M]. Orlando: Harcourt
Brace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9. p255.
3
同上,p111.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83
就在於把屬於次題的一些基本特征暗示應用到主題上。1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解釋隱喻工作機製的理論有二:一是萊考夫
和約翰遜的體驗論概念隱喻;二是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
論。
萊考夫和約翰遜對隱喻作出了概念性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語言性隱喻(1inguistic metaphor)的區分。他們認為,
隱喻的基礎是人類的經驗,隱喻關涉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作
用,“隱喻的本質是根據甲事物來理解和體驗乙事物”2。那麼,這
兩個事物之間又是怎樣形成互動關係的呢?為回答這一問題,1989
年,萊考夫與Turner合作,發表了《超越冷靜的理性》一書,提出了
隱喻的映射理論(the Mapping Theory)。“Map”一詞原是一個數學
概念,表示“將一個集合中的每一個要素與另一集合中的每一個要
素聯係起來”。萊考夫與Turner借用了這一數學概念,並對映射這一
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映射就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一個對應集。3映
射就是將源域的元素和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4這種映射係統地發
生在概念層次而不是語言層次上。關於概念隱喻是如何實現,如何
運作的,還可參考Mark Johnson(1981)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Mark Turner(1987)Death Is the Mother of Beauty: Mind,
Metaphor and Criticism,Davidson(1978)What metaphors mean,
1
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2. p44-45.
2
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5.
3
Lakoff,
G.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Ortony(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06-207.
8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Cooper(1986)Metaphor等論著。1
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論又稱概念合成理論,所謂
“概念合成”,是指在已經建立的心理空間網絡的基礎之上,各空
間之間相互映射並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間。概念合成理論的雛
形是心理空間理論,其代表作是《心理空間》一書。心理空間也就
是心理空間域,是人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臨時建立起的在線動態概
念。Fauconnier注意到,我們在思考和交談時不斷建立心理空間,
隱喻是跨心理空間映射的結果。在《心理空間》這本書中,他集中
探討了自然語言意義在線構建過程中心理空間通過各種語言形式而
得到建立和辨認的諸種具體情況,並指出:“對所相關的語言組織
的理解,這會將我們引向對空間域的探究,而這些空間域是我們在
談話或聽話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並且我們是借用各種語義要素、角
色、策略及關係來建立這些空間域。”2心理空間理論的缺陷是僅揭
示了意義構建的一些基本原則,可對這些原則之間的內在聯係、係
統的工作機製等宏觀理論問題尚未作深入的探索。後來,Fauconnier
獨立發表或與他人合作發表了係列論文和專著,如“角色與連接
的途徑”“空間域與連接”“隱性的意義”“概念投射與中間空
間”“空間、界與語法”“作為語法重要過程的合成”“概念整合
的諸種原則”“轉喻與概念整合”和“壓縮與整體性洞悉”等。所
有這些研究成果均聚焦於同一主題:心理空間的生成,並由此達成
自然語言意義的在線構建。隨著心理空間理論的發展,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1998)發現了反映許多語言現象中的一條重要的心
理空間的認知操作——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概念整合
包括建立相互映現的心理空間網絡,並以各種方式整合成新的空
1
林書武. 隱喻研究的基本現狀、焦點及趨勢[J]. 外國語,2002(1)
.
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 Massachusetts : The MIT Press, 1985.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85
間。基本的概念整合網絡包含四個心理空間,其中兩個為輸入空間
(input space),並在其間建立跨空間的映現。跨空間映現創造或
反映了兩個輸入空間所共享的更抽象的空間,即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第四個空間是合成空間(blended space),是從輸入空間
中進行選擇性的映現而來的,它可以各種方式形成兩個輸入空間所
不具備的層創結構(emergent structure),並可把這一結構映現到
網絡的其他空間中去。Fauconnier認為概念合成富有活力的結構性
原則就是部分的跨空間映射,對合成空間進行部分並有選擇性的投
射,並在合成空間中產生新顯結構。1心理空間和概念整合理論可參
考Fauconnier(1997)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Fauconnier
(1998)Mental Spaces, Language Modalities,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Fauconnier& Turner(1996)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Fauconnier&Turner(1998)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egration等。國內一些學者如李佐文(2001)、劉正光(2002)、
汪少華(2002)、王文斌(2004)等也對概念整合模型作了詳細介
紹。
由於隱喻現象中同樣包含著概念合成這一認知過程,概念整
合理論也可用來闡釋隱喻現象。Fauconnier&Turner說:“概念整
合——亦稱(概念合成或心理合成)——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運作,
其結構是統一的,特點是動態的,可應用於思維和行動的許多領
域,包括隱喻和轉喻。”2隱喻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心理空間在概
念上的合成,並且主要是各相關語義要素的合成,由此在業已合成
的空間中產生新顯結構,隱喻意義的在線構建即在於此。這一觀點
1
Fauconnier, G.&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p312.
2
Fauconnier, G.&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1998(2). p133-187.
86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顯然將隱喻研究推向了另一層認知深度——隱喻語言的在線解讀過
程。概念整合理論認同萊考夫的始源域和目標域概念,但認為它們
隻是概念合成過程中的兩個輸入空間,除此之外,在隱喻性映射過
程中還存在著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合成空間。合成空間在隱喻性映
射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對始源域和目標域這兩個輸入空間中
的概念進行整合操作的中介地帶。兩個輸入空間在這一中介地帶相
互映射,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等方式形成層創結構,並構建隱喻
意義。概念整合理論著重揭示了合成空間中層創結構形成的動態過
程,它可詳細地闡釋隱喻過程中的推理機製。Grady和Coulson認為,
概念隱喻理論主要討論反複出現的、已經確立的概念映射關係,而
概念合成理論則更關注為臨時需要而創造的新奇隱喻,所以二者是
互補的。
1
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看,隱喻源於兩個概念域之間的語義衝
突,但僅憑所謂的“語義衝突”無法對隱喻現象做出全麵的解釋。
隨著語用學的發展,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隻在詞之間或句子之間
已經無法把握理解隱喻了。Ortony指出:“任何不考慮語境而給隱
喻下的定義都是不準確的,任何一個詞或一種表達本身都不具有
隱喻性。不是語言自身的表達是隱喻,而是對它們特殊的使用方
法。”2Ortony認為從語義層麵對隱喻進行靜態的分析不足以說明問
題,由於隱喻在日常話語交際中十分普遍,所以我們須將研究視角
由隱喻式的句子義延伸至其話語義,對隱喻施以動態分析。由此便
引發了隱喻分析的語用學導向。
語言哲學家格賴斯(Grice)將隱喻納入到他的會話原則的理
1
Grady J. E, Coulson S. Blending and Metaphor [A]. Steeng, Gibbs R(ed.).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9. p101-124.
2
Ortony Andrew.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73.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87
論框架內加以詮釋,他認為隱喻包含範疇謬誤,因此違反話語原則
中的質的準則。但是如果說話者是故意這樣說的,那麼是出於得到
蘊涵的目的。言下之意,隱喻就是蘊涵。比較直陳式話語交際,
蘊涵的目的是為了緩和話題,或者在隱含的陳述中誇張話題。另一
方麵,因為蘊涵在話語交際中是普遍存在的,達到蘊涵的方式不僅
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行為的,還可以是文化的。這在隱喻性蘊
涵中非常典型。1塞爾(Searle,1993)、Glucksberg(1989)和Mey(1993),以及Morgan(1993)等人將隱喻解釋為從句子義向話語
義的轉換。塞爾提出要區分句子或話語意義和說話者的意義,這二
者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而隱喻意義總是指說話者的意義。塞爾
企圖描述一些會話原則,通過這些原則,聽者可從隱喻句中字麵意
義推出這個說話者的隱含意義。依據這一觀點,隱喻表達言語使用
者在特定語境下的交流意圖,其意義就是一種間接言語含義,可以
由會話原則推出。即當講話人說S is P,實際上他是隱喻地說S is R。
那麼,對S,P和R之間關係的理解必須基於某種語境。2
斯波伯與威爾森(Sperber & Wilson)認為隱喻表達並非語言使
用的特殊情況,而是一種“自由式話語”,目的是謀求交際中的最
佳關聯。關聯理論對隱喻的分析經曆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分
析見斯波伯與威爾森(1986,1995),第二個階段的分析見Wilson
& Carston(2007)、斯波伯與威爾森(2008)以及Vega Moreno(2007)。關聯理論把喻體當作一個臨場概念的構建,即從喻體詞
語所指謂的概念C到臨場概念C*的調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
涉及兩個推理操作:一是收窄概念C,凸顯C的某些性質而抑製其他
1
Grice, H. E.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Cole, P. &Morgan, J.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Speech Act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
Searle J. R. Metaphor [A].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92-123.
8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性質,並且認定C的某些個例而抑製其他個例;二是放寬概念C,加
入一些原來沒有的性質和個例。借助臨場概念理論構建的隱喻解釋
把隱喻句處理為顯意而不是寓意,從字麵義的層麵去解釋隱喻。隱
喻句的意義被直接分析為本體和喻體間的成員——範疇隸屬關係,
但喻體所指謂的範疇並不是初始概念C的範疇,而是根據初始概念
而構建的臨場概念C*所指謂的範疇。之所以會構建C*,是因為隱
喻句的字麵義不夠完備,是欠明確的,需要根據語境信息而充實填
補,經過顯謂(explicating)而得到顯義即完備的字麵義。1Wilson &
Carston認為,隱喻的解釋與直義語句解釋沒有質的區別,“隱喻和
許多相關的辭格(如誇張、換喻、提喻)僅僅是對語言使用的一種
非常一般的方麵的創造性使用。為了尋求最大限度的相關,說話者
在不同的場合對他的思想采取程度不同的忠實的理解。結果是有些
情況下成了字麵意義,其他情況下就出現了隱喻。因而,隱喻並不
需要特殊的理解能力或程序,它是言語交際中使用的一些非常普遍
的能力和步驟的自然結果”2。
三、隱喻的跨領域應用研究
西方的隱喻研究自亞裏士多德始已延續兩千多年,具有一以貫
之前後承接的體係化特點,且各發展階段都不乏大家。當代語言學
轉向和認知科學的興起對隱喻研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之從最初
的修辭學和詩學領域,跨越到語言學、認知科學,甚至到自然科學
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逐漸演變成一個無所不在乃至於無所不包的
理論概念。就這一點而言,邁納(Maryanne)指出在未來對隱喻的
1
汪少華. 概念合成與隱喻的實時意義建構[J]. 當代語言學,2002(2).
2
Wilson, Deirdre. & Robyn Carston. A Unitary Approach to Lexical Pragmatics:
Relevance, Inference and Ad hoc Concepts [A]. Burton Roberts(ed.). Advances in
Pragmatics [C]. Palgrave, 2007. p230-260.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89
理解將有更為廣闊的領域與更為豐富的可能性,因為正是隱喻改變
了迄今為止呈現出分離化形態的人類傳統思維方式和文化模式,有
望促動各研究領域之間的對話與融合。1
當代隱喻的認知研究不僅把隱喻看作是一種修飾話語的修辭現
象,更重要的是將它視為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即以某一領域的經
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是人們對抽象範疇進行概念化的
認知工具。這一理論的提出大大拓寬了隱喻的研究領域,使隱喻成
為了一種最重要的方法論,它在許多應用學科中便具有了重要的價
值。認知隱喻的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其理論觀念突破了語言工具論
和語言任意性等理論觀念的局限,能夠打通人文領域與自然科學
領域的界限與屏障。在此基礎上的認知學科以隱喻思維作為哲學基
點,以跨學科作為主要方向,能夠形成一種包含哲學、科學及人類
經驗研究的一體化的綜合性理論。
1971年,Shibles的Metaphor: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and
History (《隱喻:帶注釋的文獻目錄和曆史》)一書出版,全書
共收隱喻研究重要文獻目錄4000多條。1985年,J. P. Van Noppen、
S. De Knop、R. Jongen編輯出版了Metaphor: A Bibliography of Post—
—1970 Publications (《隱喻:1970年後出版的論著目錄》)一
書,收錄了1970—1985年間有關隱喻研究的重要論著及博士論文等
4317項。五年後,J. P. Van Noppen又出版了MetaphorⅡ: A Classified
Bibliography of Publications1985—1990 (《隱喻Ⅱ:1985—1990出版
物分類目錄》),該書收集了五年間關於隱喻的重要論著,為1985
年書的續編。以上三部書包括了自亞裏士多德以來,尤其是本世紀
的隱喻研究的重要成果,從中可以清晰地發現,隱喻研究已經成為
1
Maryanne Cline Horowitz.New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M]. Vol.IV. New
York: Thomson Gale, p1433.
9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一門跨學科的學問,全麵介入語言學、哲學、認知科學、心理學、
教育學、音樂、神學、美術等多學科領域的研究。
(一)文學中的隱喻。隱喻是西方文學理論傳統的核心問題之
一,也是文學基本問題之一。作為西方當代文論的源頭之一,俄國
形式主義文論認為,就文學研究而言,其所重視的並非作為載體的
語言,而是“陌生化”手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能夠達到“陌生
化”效果的藝術手法有很多,隱喻正是其中一種。雅可布遜從其詩
學語言觀出發,把隱喻和轉喻看作是語言的二元對立的典型模式,
“意義中的相似,把元語言的象征和語言所涉及的符號聯係起來。
相似把隱喻的詞語同它所替代的詞語聯係起來。所以,當構造解釋
轉義的元語言時,研究者掌握了更多的相似手段來處理隱喻;與此
相反,建立在不同原理基礎之上的轉喻卻多半不能解釋”1。在此
基礎上雅可布遜提出了文學發展的隱喻與轉喻模式,不僅將其用於
對單一文學作品的分析,並且認為可以用該模式來概括各個曆史時
期的文類、風格或思潮的特征。他認為:“在詩歌當中支配一切的
原則是相似性原則;詩句的格律對偶和韻腳的音響對應關係引起了
語義相似性和相悖性的問題;……散文則相反,它主要在毗連性上
麵做文章。結果使隱喻之對於詩歌,換喻之對於散文分別構成阻力
最小的路線。這便是對詩歌比喻手法的研究主要圍繞著隱喻的原
由。”
2
新批評的理論家們對於隱喻在文學中的地位也給予了充分的肯
定。在理查茲、燕卜蓀、維姆薩特和韋勒克等人的理論研究中,隱
喻都有一席之地。燕卜蓀(Empson)從語義效果層麵劃分出七種複
1
雅可布遜. 隱喻和換喻的兩極[A]. 伍蠡甫,胡經之譯. 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
(下卷)[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p421.
2
同上,p434-435.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91
義類型,隱喻位列第一類。在燕卜蓀看來,“隱喻是一種複雜的表
達形式,將我們對事物的綜合性觀察統合到一個意象當中。它不借
助於分析,也並非直接陳述,而是意味著一種頓悟。當我們說某物
與另一物相似的時候,兩者之間必然存在一些性質上的類同之處。
文本中的隱喻比我此前所提到的日常語言中的複義更適於進行分
析,我將其劃歸為最簡單的一類複義現象”1。他同時也指出,“僅
此一類現象就幾乎已經涵蓋了文學當中最有價值的全部成分”2。布
魯克斯也認為,文學作品的關係並不完全依據邏輯關係,“形式就
是意義。文學最終是隱喻的、象征的”3。“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
來總結現代詩歌的技巧:重新發現隱喻並重新運用隱喻。”
4
美國當代文論家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著重談及了兩
個概念:“語言的”隱喻和“審美的”隱喻。他們認為“語言的”
隱喻,是溶化於語言使用中的,失去其原本含義的隱喻;“審美
的”隱喻,是使用者為了某種感情上的效果創造出來的隱喻。他以
“意象、隱喻、象征、神話”來闡釋以詩歌為代表的文學文本的結
構。在對這一係列概念之間的關聯進行闡述之後,韋勒克指出,此
前的文學理論多是對其進行外部研究,將其與文本分離開來,不夠
重視其間的深層聯係。在他看來,“文學的意義與功能主要呈現在
隱喻和神話中”,這正是因為“人類頭腦中存在著隱喻式的思維和
神話式的思維這樣的活動,這種思維是借助隱喻的手段,借助詩歌
敘述與描寫的手段來進行的。”
5
1
William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M]. NewYork: Newnireetions Publising
Corporation, Sixth Printing. 1966. p2.
2
William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M]. 1966. p3.
3
趙毅衡. “新批評”文集[C].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p487.
4
同上,p334.
5
[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 文學理論[M]. 劉象愚等譯. 南京:江蘇教育
出版社,2009. p219.
9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目前,概念隱喻在詩歌中的篇章建構作用已成為認知詩學研究
的一個重要領域。詩歌隱喻的典型特征是多源域映射。然而,這些
映射又是怎樣結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是詩歌隱喻研究的重
要課題。1989年,萊考夫與特納合作出版了《超過冷靜理性:詩性
隱喻分析指南》一書,他們認為,詩歌中使用的大量隱喻——詩性
隱喻,並非是超出普通語言的為詩人所專有的特殊語言;相反,它
們是所有普通人都掌握的一種思維工具,詩人們隻是對其駕輕就
熟,能夠以巧妙、靈活和新穎的方式進行應用而已。萊考夫與特
納分析了Dickinson、Keats、Tennyson、Shakespeare、Yeats、Milton
等人的詩歌,歸納了英語詩歌的三大主題:生命(Life)、死亡
(Death)和時間(Time),並概括出概念隱喻,說明詩歌是通過各
種意象隱喻地表達主題思想的。1Gordon Lyon主張,一個特殊的隱喻
(特別是詩歌和文學散文裏)是獲取特別效果的僅有手段,即一個
特別的、成功的隱喻傳達那些隻能被隱喻傳達的東西。2
(二)政治生活中的隱喻。安克施密特指出:“在構造隻是以
服務於我們的社會和政治目的的方麵,隱喻有著明顯的效果(而且
這也說明為什麼社會的、政治的,因而,還有曆史的世界是隱喻所
喜歡的領域)。在我們支配把實在轉變成人類目標和目的能夠接受
的世界方麵,可以論證隱喻是我們擁有的最強有力的語言工具。隱
喻把社會實在有時甚至把物質實在‘擬人化’,而且通過這樣做,
使我們在這些詞語的真實意義上把握或者變得熟悉實在。”31996
1
Lakoff G. More than Cold Reasons: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
G. Lyon.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J]. Language Sciences, 2000(22).
p137-153.
3
[荷] F. R. 安克施密特. 曆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M]. 韓震譯. 北京:文津出版
社,2005. p16.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93
年,萊考夫出版了《道德政治:自由黨和民主黨如何思考》一書,
用概念隱喻理論來分析美國的兩黨政治。萊考夫指出,美國的兩黨
政治是建立在“家庭”這個基本概念隱喻之上的。西方政治中的兩
大派別: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它們的政治傾向,亦即它們的道德
係統,最終與兩種不同的家庭模式相對應。1在1991年美國對伊拉
克發動“沙漠風暴”之戰前夕,萊考夫在互聯網上發表了題為“政
治中的隱喻”的公開信,提出一係列概念隱喻,揭示了美國外交政
策,尤其是伊拉克政策的性質與特征。
在國際政治研究領域,研究隱喻的學者還有Michael P. Marks(2004),Martin J.Medhurst(1997),Paul A. Chilton(1996),
Jonathan Charteris Black(2005)等。
(三)哲學中的隱喻。1999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合著的《肉體
中的哲學:身體化的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一書出版。該書
從認知科學發展的角度對英美分析哲學傳統進行了反思,進而提出
了一種新的哲學觀——體驗主義哲學(experientialism)或肉體中的
哲學(philosophy in the flesh)。在書中,兩位作者通過隱喻理論來
審視一係列哲學問題,他們從哲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對傳統哲學
的理解兩個方麵進行了分析。通過認知科學的視角去回顧曆史上一
些重要的哲學家的思想,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從蘇格拉底到柏拉
圖、亞裏士多德、笛卡爾以及分析哲學學派和喬姆斯基,他們都把
一些隱喻當作不言自明的永恒真理,並在此基礎上做邏輯推理,從
而得出各自的結論。2因此,有哲學家宣稱哲學體係實際上就是一個
1
Lakoff, G.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2
參見劉雲紅. 認知隱喻理論再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8).
9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根隱喻”(概念模型)的擴展表述1,隱喻的消亡也就意味著哲學
的消亡2。
(四)科學隱喻。所謂“科學隱喻”的本質意義就在於將一般
的隱喻理論應用到科學理論的具體解釋和說明中,並由此形成一
種科學解釋的方法論思想。科學隱喻是當代科學哲學的一個重要
組成部分。邏輯經驗主義認為科學話語必須是一種完全透明的零
度修辭話語,將隱喻嚴格排除在科學語言之外。但是,科學史表
明,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基於一種純粹的邏輯建構。因為科
學也必須通過語言把握自己的研究對象,以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
的研究成果。3在過去幾十年中,科學隱喻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著
名的科學哲學家的關注,如瑪麗·海西(Mary Hesse,1980)、羅
姆·哈瑞(RomHarre,1986)、狄德瑞·詹特納(Dedre Gentner,
1982)、羅伯特·霍夫曼(Robert Hoffman,1989)和理查德·波
義德(Richard Boyd,1993)等等,都從不同的方麵致力於科學探
索過程中隱喻方法的現實性研究。伴隨著“修辭學轉向”運動的展
開,“隱喻已經被看作是科學中語言生成、概念構造及相互關聯的
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4。科學修辭學家坎貝爾(Campbell)在
研究達爾文的論著時發現,達爾文在其劃時代的科學巨著《物種起
源》中,使用了大量借自經濟學術語的隱喻概念,如“分配”“豐
富”“稀缺”“競爭”等。盡管他一再聲明使用這些概念是為了表
1
Colin Murry Turbayne. Metaphor for the Mind [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1. p3-4.
2
Jacques Derrida. White Mythology [A]. Margins of Philosophy [C]. Translated by
Alle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p271.
3
[德]漢斯·波塞爾. 科學:什麼是科學[M]. 李文潮譯. 上海: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2. p18.
4
Hanua Pulaczewska. Aspects of Metaphor in Physics [M]. Tübingen: Max Niemsyer
Verlag Gmblt, 1999. p1.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95
達的方便,但是根據與其筆記的對照研究,追蹤其理論思考過程,
坎貝爾發現這些隱喻是不可或缺的,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方式,
一種組織世界的框架。1同樣,在考察了物理學家波義爾的理論之
後,海森堡指出:“當進入原子領域時,語言隻能在詩學的意義上
被使用。量子力學為我們提供了事實的顯著的例證,即我們完全
可以理解一種用法,盡管我們隻能在圖像和隱喻的意義上談論它
們。”許多科學家都承認,隱喻是對特定科學實體、狀態或事件的
術語表征。“在科學詞彙表的曆時發展過程中,隱喻是描述現象的
類比性再概念化的一種非常必要的語言學資源。”2隱喻語言的使
用,成功地彌補了純由形式邏輯詞彙構造的理論語言“僵硬”、
“封閉”的缺陷,極大地拓展了科學理論陳述所提供的意義空間據
邁克爾·布雷德(Michael Bradie)統計,在更廣泛的科學哲學與科
學史背景中,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版的與科學中的隱喻相關的文
獻多達800多種。並且,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科學的“語義”分析
為隱喻在理論的揭示和應用中的使用提供了一種根本性的角色。邁
克爾·布雷德認為隱喻不僅僅在科學發現的語境中發揮啟發作用,
在科學的證明或辯護語境中也發揮著重要的認知功能。3
(五)法律與隱喻。法律領域的隱喻研究國內外已經有不少學
者開始關注。斯蒂文·溫特(Steven Winter,1989)開創性地把萊
考夫的概念隱喻理論應用到法律領域,從而奠定了隱喻在法律思維
中的重要地位;伯納德·希比茨(Hibbitts,1994)揭示了法律語
1
John Angus Campbell. Charles Darwin: Rhetorician of Science [A]. Randy Allen
Harris(ed.). Landmark Essays on the Rhetoric of Science [C].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7. p3-17.
2
Daniel Rothbart.Explaining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Metaphors, Models,
and Meanings[M]. Lewiston: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97. p71.
3
邁克爾·布雷德.科學中的模型與隱喻:隱喻性轉向[J]. 王善博譯. 山東大學學
報,2006(3). p92-99.
96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篇中視覺隱喻向聽覺隱喻的轉變,並分析了在此情況下美國當代法
律語篇的重構;喬納森·布萊文和格勒·考亨(Jonathan Blavin &
Glenn Cohen,2002)對法律評論中互聯網隱喻的發展,克萊·坎
沃特(Clay Calvert,1998)對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和網絡空
間隱喻進行了研究;亞當·阿姆斯(Adam Arms,1999)考察了有
關戰爭、運動和性別的隱喻在法律話語,尤其是和訴訟有關的話語
中的主導作用以及對婦女從屬地位的影響。此外,米歇爾·史密斯
(Michael R. Smith,2007)對法律隱喻類型的研究等都很有特點。
從英美法係法官的判案實踐看,隱喻不僅揭示了法律文化的部
分成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法律是隱喻成為現實的主要領域”1。
在英美法係,法院是對法律體現或反映的價值觀進行解釋和辯論的
機構。法院判決書的目的是揭示案件的事實真相,講述什麼是公平
及其理由,作出原則性的結論。為此目的,法官所能利用的最重
要的修辭手段就是隱喻。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把能產生收益的資產
比作“樹”(tree),資產所帶來的一切收益為“樹”之“果實”
(fruits)。有學者評論說:“大法官霍姆斯的隱喻——納稅人的勞
動果實不可能來自於果實成長之外的另一棵樹——已經影響了一整
批的判例法,這些判例已經試圖把案件的事實塞到隱喻裏。”有學
者把這種借助隱喻組織思想並闡明其意義的方法形象地稱為繪製法
律風景地圖,認為這種形象化的隱喻使抽象的法律邏輯推理變得形
象、生動,是一種記憶、學習、理解法律,甚至對判例法進行綜合
的方法。2美國當代憲法學者傑克·巴爾金和桑福德·列文森甚至認
為把憲法文本與其視為普通語言或文學還不如視為一種劇院表演藝
1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43.
2
Matthew J. McCloskey. Visualizing The Law: Methods for Mapping the Legal
Landscape and Drawing Analogies [J]. Washington Law Review, 1998(73). p163.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97
術更有成效。1隨著新修辭學的興起,法律隱喻的研究還有進一步擴
大的趨勢。
(六)隱喻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
主要目的是研究學習者潛在的第二語言知識,也就是描寫和解釋他
們的能力。”2大量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認知隱喻的研究成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