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與習得有很大的啟示。
最早使用“隱喻能力”這個術語的是Pollio和Smith(Pollio,
H. &M. K. Smith,1980)發表的Metaphoric Competence and Complex
Human Problem Solving 一文。而Danesi(1988)首次將這一概念引入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Danesi認為,隱喻能力是識別與使用新穎
隱喻的能力,主要包括語境的恰當性(context appropriatenes)和工
具性策略(instrumental strategy)兩個方麵。前者指識別概念隱喻意
象的能力,後者指在交際中正確使用概念圖式的能力。“學習者具
有交際能力的真正標誌是能夠隱喻性地使用目的語”3。Low將隱喻
能力概括為隱喻意識與理解以及隱喻創造策略兩大方麵,並將其細
化為四個方麵的能力:隱喻產出的原創性、隱喻解釋的流利性、隱
喻識別的準確性和隱喻理解的快速性。4Littlemore(2001)認為,隱
喻能力是一種獨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有助於提高其交際
能力。
1
J. M. Balkin&Sanford Levinson.Law as Performance [A]. Michael Freeman &
Andrew D. E. Lewis(ed.). Law and Literature [C]. 1999. p729. 以上論述參見楊德祥.
英美法律隱喻研究述評[J]. 四川大學學報,2012(2).
2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3.
3
Danesi, M.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J]. Rossegna
Italiana di Linguistica Applicata. 1986(18). p1-10.
4
Low, G. D. Validating Metaphor Research Projects [A]. Cameron, L. & Low, G.
D(ed.).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48-65.
9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1999年,英國學者Cameron&Low合編出版了論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 (《隱喻的研究和應用》),標誌著隱喻研
究已經步入應用性研究階段。該書第三部分中的Who framed SLA
research? Problem flaming and metaphoric accounts of the SLA research
process 一文1,便是針對如何運用隱喻理論去解釋二語習得研究過
程中的問題。另一篇論文Bridges to learning: Metaphors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language 注重比較本族語教師與二語學生對“教
學”“語言”等概念的隱喻性理解和表達。
2
目前,為數不多的實證研究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即二語學習
者隱喻能力差異顯著,總體上隱喻理解能力不強,需要大量的努
力及教師的指導。如Littlemore(200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外語
學習者在理解本族語者表達態度的隱喻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常會錯
誤判斷作者或說話者的態度;Danesi(1992)通過考察外語學習者
作文中的隱喻密度發現,外語學習者在用目標語寫作時,表達的直
白程度很高,隱喻使用的數量極少,而且大多是從母語係統的隱喻
“遷移”過來的;Kovecses(1996)通過試驗證明,了解目的語概
念隱喻的學習者在對隱喻的理解上明顯優於不了解目的語概念隱喻
的學習者;Deignan等人(1997)對如何通過教學提高學生隱喻意
識進行了研究,同時對外語隱喻與母語隱喻的異同進行了比較;
Hashemian&Nezhad(2007)對伊朗某大學三年級學生進行了為期
16周的英語習語和隱喻教學,發現受試的隱喻理解和產出均顯著高
1
Block, D. Who framed SLA research?Problem Framing and Metaphoric Accounts of
the SLA Research Process [A]. Cameron,L.&Low, G(ed.).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35-148.
2
Cortazzi, M. &Jin, L. Bridges to Learning: Metaphors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Language [A]. Cameron. L. &Low, G(ed.).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Metaphor [C].
p149-176.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99
於四年級學生,隱喻教學能明顯提高學習者的概念流利度和隱喻能
力。
“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語言
教師可以利用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意義的變化發展過程,解釋詞彙
意義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還可以利用概念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
中各種不同形式的隱喻之間的係統性和相互關係。”1隱喻和詞彙教
學的研究在外語教學界中起步最早,研究成果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Lazar認為,“辨認和使用單詞的隱喻性延伸義的能力是英語學習
者擴大詞彙量的一個重要技巧”2。Irujo(1986)比較早地開始研
究第二語言習得中的習語問題,他通過實驗證明,學習者在學習西
班牙語和英語中結構和意義相同的習語時,往往以母語為橋梁去正
確理解英語隱喻的意義。也就是說,隱喻性語言可以產生正遷移。
MaeLennan(1994)通過研究,強調,“如果讓英語學習者明白語言
擴展和認知發展等隱喻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那麼學習者便可以將
之用來辨認現行語法和詞彙中的隱喻性模式”3。
隨著隱喻研究的逐步深入,其原有的適用領域和基本功用也進
一步拓展,開始延伸到工程設計、網絡技術、企業管理以及市場營
銷等領域。目前,隱喻已經成為藝術設計中的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或設計準則。
萊考夫和約翰遜在2003年《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再版時,就
指出,1980年初版時,“我們對概念隱喻理論的證據僅來自兩個領
1
束定芳,湯本慶. 隱喻研究中若幹問題和研究課題[J]. 外語研究,2002(2). p1-6.
2
Lazar, G. 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to Expand Students’ Vocabulary[J]. ELT Journal,
1996(1). p44.
3
MaeLennan, C. H. G. Metaphors and Prototyp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4(1).
p105.
10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域的研究:係統的多義現象……關於推理模式的概括。”1到再版
時,已經擴展到了七個研究領域的證據。即:向詩性隱喻及新奇隱
喻的擴展(Lakoff & Turner,1989)和心理學的研究,例如:啟動效
應研究(Gibbs,1994;Boroditzky,2000);手勢語研究(McNeill,
1992);對語義的曆史變化的研究(Sweetser,1990);語篇分析
(Narayanan,1997);聾啞語研究(Taub,1997);語言習得(C.
Johnson,1999)。2
在對隱喻進行跨學科研究的著作方麵,《隱喻與思維》第一版
是第一部集中對隱喻進行跨學科研究的著作,其問世以來的近三十
年間產生了巨大影響。3該書第二版增加了萊考夫和Gibbs等學者的研
究成果。4此後,2008年,《劍橋隱喻與思維手冊》(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 )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
是自1993年以來隱喻跨學科研究最新成果的集中體現。共收錄論文
28篇,除Gibbs所著的引言(第一部分)外共分為五部分,分別為:
(1)隱喻的根基;(2)隱喻的理解;(3)語言與文化中的隱喻;
(4)推理與感情中的隱喻;(5)非言語表達中的隱喻。本書的所
有作者均為不同學科領域的隱喻研究權威學者,包括語言學、心
理學、文學、教育學、哲學、認知科學等研究領域。他們以不同的
視角共同探討了隱喻與思維的關係,為傳統隱喻研究增加了嶄新的
話題。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語言學和實驗心理學外,還增加了計算神
經方法、體驗模擬方法、大腦神經科學方法、語料庫方法等等。如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2nd e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p247-248.
2
同上,p248.
3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
1st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4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01
Barnden的《隱喻與人工智能:為什麼對彼此重要》探討了在人工
智能的許多運作中隱喻為什麼至關重要這一問題,並指出人工智能
為進行隱喻研究提供了一套極有效的工具;Borbely的《隱喻與精神
分析》回顧了近二十年來隱喻研究的新進展,提出了關於隱喻在精
神分析中的作用的新見解,強調諸如精神創傷和移情等基本概念都
根植於基本的隱喻和轉喻原則,為精神分析和認知科學的結合提供
了新途徑;Kennedy的《隱喻與藝術》對語言隱喻和圖畫隱喻進行
了對比,討論了隱喻思維的感知特性以及人們運用藝術實現隱喻可
能性的種種方式;Forceville的《圖畫和多模態表征中的隱喻》指出
圖畫、廣告和電影中的隱喻與語言隱喻有許多共通之處,但多模態
隱喻可能比語言隱喻具有更大的情感影響力,能夠增強局部和整體
的敘事連貫性,有時甚至會產生超出創作者預計的意義;Cienki和
Müller
的《隱喻、手勢和思維》認為手勢對語言、思維和文化的隱
喻本質可以提供重要見解,描述了大量來自語言學、心理學和人類
學研究的證據以證明隱喻是一種普遍的認知原則,並強調最好把隱
喻看成是一種動態的體驗性認知活動;Zbikowski的《隱喻與音樂》
認為音樂是人類認知能力的體現,與人類經驗的其他方麵相聯係,
強調音樂和語言一樣,都依賴體驗性的意象圖式結構表達意義,表
明研究音樂可以對隱喻性的思維過程提供重要見解。
1
四、從隱喻的功能看隱喻研究的學科廣泛性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講,由於隱喻是最重要的認知工具及方
法之一,隱喻便與許多同認知科學相關的學科發生了聯係。Mooij(1976)提出了隱喻的五個作用,即:(1)一個詞的意義有限,
1
蘇曉軍. 《劍橋隱喻與思維手冊》介紹[J]. 當代語言學,2010(4).
10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詞的應用搭配規則基本上是固定的,需要表達的外部世界及人的思
維卻是無限的。因此,當有限的詞彙不能充分用來表達所有的需要
時,隱喻便產生了。(2)當有人使用一個詞來表示該詞的字麵意
義之外的意義時,他同時希望聽者或讀者知道該詞的字麵意義。該
詞的字麵意義並沒有消失,而是在隱喻的解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
用。(3)在隱喻的使用中有一個方法論上的原則在起作用,即:經
濟原則。(4)當我們描寫、摸索、解釋、翻譯新的“情形”時,隱
喻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在這裏,“情形”的意義是十分寬泛的。
它可以指具體的事物,還可以表示科學或哲學的研究領域,表示知
識的、道德的、藝術的、實踐的等等一切方麵。(5)隱喻不僅可以
使我們利用熟悉的事物來同化目前為止尚是未知的、未被理解的、
未被命名的事物,它還可以使我們洞察已知事物,重新認識已知事
物。
1
當然,隱喻的功能絕不僅限於以上這些,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
研究它的功能。但隻從以上功能便可以引發出許多學科對隱喻的研
究。前引Shibles(1971)及Noppen(1985,1990)的三部書中所列
隱喻研究書目共一萬餘項。從學科範圍來看,主要分屬以下一些大
的學科門類2:
語言類:曆史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語法學、詞彙學、詞
典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篇分析以及語言學中的其他分
支。
文學、藝術類:文體學、修辭學、黑人研究、婦女研究、民俗
學、美學、藝術學、電影學、詩歌學、翻譯學、幽默研究以及許多
文學研究中的分支和與文學有關的學科。
1
趙豔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福印. 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4)
.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03
宗教類:神學語言學、聖經解釋學、宗教學以及與神學相關的
一些學科。
哲學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以及哲學中的其他學科。
其他社科類:認知科學、社會學、人類學、人類文化學、民俗
學、曆史學、教育學、經濟學、地理學、法學、文化學、谘詢學、
政治學等等。
心理學類:心理學、心理分析、心理治療、精神病學等等。
醫學與生物學類:醫學、神經病學、生物學等等。
自然科學類:建築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通
信學等等。
其他類別:人工智能、目錄學、象征學、說教術、市場營銷、
音樂、現象學、係統理論、符號學、政府機構學等等。
從以上分類可以看出,隱喻研究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科學和自然
科學的多個部門。從近年來發表的隱喻研究論著來看,隱喻研究還
有向更廣泛的學科範圍滲透的趨勢。
第三節 漢語隱喻研究
一、漢語隱喻研究的曆史
隱喻研究在中國也有著悠久的曆史。中國傳統有“援物比類”
和“比類取象”的說法。《易》的筮辭:“潛龍。勿用”,就是用
潛龍來隱喻(象征)暗藏的危險。《易》的筮辭充滿這樣的象征
和隱喻,所以說“《易》之妙妙在象”。我國古代修辭學所述的
“比”“興”和“譬喻”都是用一個事物去說明另一事物,也都是
現代隱喻學研究的範圍。《墨子·小取》:“辟也者,舉他物而以
10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明之也。”《荀子·非相》稱:“譬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南
北朝劉勰《文心雕龍》開始對比喻有係統的研究:“詩人比興,觸
物圓覽。物雖胡越,合則肝膽。”到了南宋陳騤的《文則》開始全
麵深入地研究譬喻,並第一次明確地在“比喻”概念之下提出了
“隱喻”的概念。之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陳望道的《修辭
學發凡》、錢鍾書的《管錐編》、王瑤的《說喻》、朱光潛的《詩
論》等著作中也對隱喻有所闡述。其中一些論述已經涉及隱喻與認
知的關係。如錢鍾書先生在《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裏
指出:“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不過是一種比喻的,象征的,像煞
有介事的詩意的認識。人類最初把自己沁透了世界,把心鑽進了
物,建設了範疇概念;這許多概念慢慢地變硬變定,失掉本來的人
性,仿佛魚化了石……”1在1947年的《說“回家”》裏,錢先生指
出,“許多思想係統實際都建立在比喻上麵……”錢先生對隱喻的
論述,已經注意到了人類概念範疇建立的隱喻思維方法。
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我國一些學者對國外認知語言學和
概念隱喻理論的引進與介紹,我國的隱喻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時
代。1992年,《修辭學習》發表了劉寧生摘譯的萊考夫和約翰遜所
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的有關章節;《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4,1995)發表了林書武對《隱喻:其認知力與語言結構》和
《隱喻與認知》兩本書的介紹和評介,《當代語言學》也發表了
林書武的《〈隱喻與象似性〉簡介》(1995)一文。近年來,國內
更是發表了大量有關認知隱喻研究的論著,如束定芳(2000)《隱
喻學研究》、胡壯麟(2004)《認知隱喻學》、藍純(2005)《認
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劉正光(2007)《隱喻的認知研究》、陳
1
錢鍾書. 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J]. 文學雜誌,1937(4).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05
家旭(2007)《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王文斌(2007)《隱喻
的認知構建與解讀》、謝之君(2007)《隱喻認知功能探索》等
等。關於空間隱喻的研究,有藍純(1999)、周榕(2001)、聶亞
寧(2001)等。此外,海外華人撰寫的有關認知隱喻研究的論著也
不少,例如:Yanfang Tang(2000)、Janet Xing(2000)、Yu Ning(1998)等。
李福印在其主編的《隱喻與認知》一書中,收錄了1980年l月l
日至2004年12月31日之間中國內地主要外語期刊刊登的關於隱喻與
認知的論文、述評、正式出版的著作、碩士和博士論文,時間跨度
達25年,共計900餘條。在《隱喻與認知研究25年(1980—2004):
成績、問題與展望》一文中,他以《隱喻與認知》一書的索引為依
據,分析了自1980年以來國內隱喻研究的基本狀況。認為中國內地
的隱喻研究在整個80年代總體上還停留在傳統修辭學範疇和文學賞
析等範疇,在90年代中期轉向認知研究。
二、國內隱喻的跨學科研究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學術界的隱喻研究正呈現出多學科、跨學
科的研究趨勢。據筆者查閱中國期刊網,從1979年到2012年,國內
以“隱喻”作為研究標題的論文有10368篇,其中中國博士學位論文
全文數據庫55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441篇。主要
涉及的研究領域有:
(1)科學隱喻研究。我國對於科學隱喻的研究起步較晚,但隨
著國內學術界對於國外科學哲學的關注和科學隱喻相關研究成果的
譯介,近幾年我國的科學隱喻研究亦逐步發展起來。國內科學隱喻
研究的主要內容有:①引進、借鑒、闡釋各種科學隱喻理論;②隱
喻與科學語言、科學理論的關係研究;③科學隱喻的相關概念界定
106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及其各種特征、屬性的揭示;④科學隱喻的合理性、合法性基礎探
究;⑤科學隱喻的功能分析等。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郭
貴春等學者通過對國外科學隱喻研究成果的介紹和對隱喻在科學發
展史上的價值的具體剖析,對科學隱喻的內涵和特征,科學隱喻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礎,以及科學隱喻的語境、語形、語義和語用分
析等方麵都有詳細研究。
(2)政治隱喻研究。隱喻是政治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胡傳
勝(2005)《行船與政治——政治思維的知名比喻》探討了政治思
維隱喻的曆史演變;政顧(2012)《政治隱喻機製中的勸說話語功
能研究》通過對中西方政治話語中的概念隱喻的分析,探討其勸說
話語功能的實現。此外,一些碩士學位論文如劉文珍(2007)《現
代漢語政治語言中的隱喻研究》、黃婭(2011)《中國〈政府工
作報告〉(1978—2011)中概念隱喻的曆時研究》、魏雲(2011)
《政治語言中的隱喻研究》、劉禹辰(2011)《認知視閾下中國政
治語篇的隱喻研究》、李友利(2011)《方位隱喻與中國政府工作
報告》等,從不同角度,對漢語政治語言中的主要隱喻模式、曆時
分布情況進行了描寫,多角度闡釋了政治隱喻的工作機製和使用特
點。
(3)經濟語篇中的隱喻研究。經濟領域裏的活動對很多普通
讀者來說是比較抽象的,為了讓人們了解經濟領域的活動,經濟報
道語篇常常使用大量的概念隱喻,形象生動地描述經濟的運行及發
展。孔德明(2002)《從認知看經濟語篇中的隱喻概念》詳細描述
了經濟語篇中概念隱喻的廣泛性;史謙(2011)《經濟語篇中隱喻
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對“經濟學人”與《中國證券報》的語料進
行了分析,探討了概念隱喻在經濟話語中的深層文化根源。
(4)法律隱喻研究。法律書麵語言、口語中都存在大量隱喻。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07
李興忠(2011)《認知語言學視角下法庭語言中的隱喻》研究了法
庭語言中隱喻概念的結構、分類、特點及其社會、文化和法律基
礎,並探討了隱喻在法律體係中的特殊功能;談國棟(2011)《語
法隱喻作為法庭語境下說話者的語用策略》以7篇從北京、上海、武
漢真實的法庭民事和刑事審理錄音轉寫的近25萬字的材料為數據,
分析了中國法庭話語中的語法隱喻的類型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法庭
上的權勢及人際關係。
(5)醫學隱喻研究。中醫學思維方法非常獨特,取象比類法
是其中最為核心的一種。肖建喜(2011)《隱喻對針灸學經典理論
建構的研究》將針灸學“取象比類”與隱喻進行對比研究,對針灸
學運用隱喻建構自身經典理論體係的原因和意義進行了探討;邸
彪(2011)《基於認知的中醫寒邪概念隱喻研究》揭示了中醫語言
的隱喻特征,並闡釋了中醫概念形成的認知理據;林佑益(2011)
《〈金匱要略〉黃汗病病因病機概念隱喻研究》從概念隱喻理論的
角度對黃汗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分析。
(6)體育隱喻研究。隨著體育的迅猛發展,以及體育與人們日
常生活的聯係日益緊密,體育隱喻在體育語言和日常表達中的作用
與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吳欽(2011)《體育隱喻理解機製研究》
認為體育隱喻不僅廣泛地存在於體育領域,而且大量地滲透到人們
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
(7)音樂隱喻研究。音樂中不同的音高、音強和音長能夠引發
其他感官相應的感受。通感隱喻不但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也是一
種認知現象,它表現為感官特征之間的映射過程。李媛媛(2010)
《音樂節律特征的通感隱喻分析》以一些古典音樂片段為分析樣
本,說明以通感隱喻和體驗觀為理論基礎的通感隱喻能夠有效地解
釋理解音樂的過程。
10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8)隱喻與設計研究。關於隱喻與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
築、產品設計和後現代景觀設計、景觀設施等方麵。隨著隱喻研究
的深入,隱喻理論在產品形態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在產品形態設
計中,原本不同係統的事物,經過設計者的聯想和想象活動,形象
地聯結在一起,使作品能傳達給消費者更廣泛、更深刻的含義。
張琳(2010)《基於隱喻的產品形態設計研究》論述了產品形態符
號與隱喻的關係;路傑(2011)《隱喻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對在產品設計中應用隱喻的方法步驟做出了詳細的論述;遊文婷
(2011)《餐具設計中隱喻方法的研究》對隱喻方法在餐具設計中
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另外,隨著數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以及移動網
絡的完善,移動終端作為信息交流的平台在人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
重要,基於移動終端的交互設計成了交互設計研究中的熱點。劉超
(2010)《基於隱喻理解的移動終端界麵交互設計》提出了一套基
於隱喻認知的交互設計方法及評價方案;馬佳琦(2010)《基於隱
喻的手持移動設備交互設計研究》探討了基於隱喻的手持移動設備
交互設計的理念和方法。此外,關於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隱喻研究,
如鄒芳(2010)《城市景觀設施設計中的隱喻表達》分析了景觀設
施設計中影響隱喻表達的因素、表達的載體、隱喻的獲取途徑等。
(9)隱喻的二語習得研究。“隱喻能力”的概念近年來才引入
國內學術界,並逐漸受到關注。胡壯麟指出,對學生隱喻能力的培
養是第二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1嚴世清(2001)認為,在二
語教學中,通過種種措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隱喻能力,可以有效地
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外語的材料,因此是一種高效、可行的教學方
法。王寅、李弘(2004)首先提出了隱喻能力、語言能力、交際能
1
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09
力“三合一”的教學目標。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倡議將隱喻
能力納入外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如劉振前與時小英(2002)、王守
元與劉振前(2003)、蔡龍權(2005)、薑雪與王穎(2008)、傅
福英(2008)等。
關於隱喻能力的實證研究方麵,李福印(2004)采用“概念隱
喻與意象圖式法”對中國某大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了培訓,證明
該方法對英語隱喻表達式、成語和諺語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趙明
(2009)對中國某大學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展開了為期16周的概念
隱喻訓練,顯示實驗組發現隱喻、理解隱喻和解釋隱喻三項成績顯
著高於對照組。在教學實踐和教學方法上,薑孟(2006)探討了隱
喻能力的可學性;龐繼賢和丁展平(2002)嚐試把Cameron構建的隱
喻應用框架即理論層次、處理層次和神經學層次應用於外語教學;
石洛祥(2009)將隱喻認知理論應用於詞彙教學中,通過實證研究
證實了概念隱喻、意象圖式隱喻和概念轉喻意識在慣用語塊學習中
的促進作用;劉正光(2000)考察了名詞轉換成動詞使用過程中的
隱喻思維特征,揭示了詞義擴展的心理基礎和語義特征,有助於培
養和提高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彙意義生成與引申規律的能力。
其中,單從代表學術研究較高水平的博士學位論文來看,國內
隱喻研究的跨學科趨勢就非常明顯。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中國知
網(CNKI)共收錄2003年至2011年題名含“隱喻”的博士學位論文
55篇,中國國家圖書館共收錄1996年至2007年題名含“隱喻”的博士
學位論文39篇,除去二者當中重疊的論文,我們共搜集到如下題名含
“隱喻”的博士學位論文,按其學科專業,我們做了簡單的分類: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薛憶偽. 概念隱喻理論與漢語[D].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996.
謝之君. 隱喻的認知機製及其語言闡釋[D]. 上海外國語大學,
11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1999.
徐章宏. 隱喻話語理解的語用認知研究[D].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002.
陳家旭. 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2004.
王小潞. 漢語隱喻認知的神經機製研究[D]. 浙江大學,2007.
肖家燕. 《紅樓夢》概念隱喻的英譯研究[D]. 浙江大學,2007.
徐慈華. 選擇與適應——隱喻的語用綜觀研究[D]. 浙江大學,
2007.
蔡永強. 漢語方位詞及其概念隱喻係統[D]. 北京語言大學,2008.
劉法公. 隱喻漢英翻譯原則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2008.
吳恩鋒. 基於經濟報道標題語料庫的概念隱喻研究[D]. 浙江大
學,2008.
林鶯. 張愛玲文學語言中的隱喻——隱喻的範疇化與心理機製
[D]. 複旦大學,2010.
阮氏黎心. 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2011.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王文斌. 隱喻構建與解讀的主體自洽[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
魏耀章. 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對中國英語學習者隱喻理解和生成
的影響[D]. 上海交通大學,2007.
江靜. 隱喻化中的源語概念影響——基於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
者隱喻表達研究[D]. 複旦大學,2008.
黃立華. 貝克特戲劇文本中隱喻的認知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學,
2008.
英語語言文學
束定芳.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Metaphor [D]. 上海外國語
大學,1996.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11
範文芳. 語法隱喻理論研究[D]. 北京大學,1997.
楊莉黎. 英語表義隱喻基礎研究[D]. 中山大學,1997.
彭增安. 隱喻研究的新視角[D]. 複旦大學,1998.
嚴世清. 隱喻、隱喻化與非隱喻化[D]. 複旦大學,1999.
董宏樂. 科技語篇的隱喻性[D]. 複旦大學,2000.
薑玲. 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 河南大學,2003.
蔡龍權. 二語習得中的隱喻處理[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03.
齊振海.“心”隱喻的認知分析[D]. 北京師範大學,2003.
高明強. 新聞報導中語法隱喻的係統認知研究[D]. 複旦大學,
2005.
金娜娜. 言語過程動詞的隱喻性評價研究[D].廈門大學,2005.
田學軍. 隱喻妙筆生花——隱喻之語用視角研究[D]. 北京師範大
學,2005.
王洪剛. 外語教學中引入隱喻對學習者詞彙學習策略與思維模式
影響研究[D]. 東北師範大學,2006.
李占芳.稱謂語隱喻用法的功能研究[D]. 北京師範大學,2007.
韓大偉.英漢運動類動詞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 東北師範大學,
2007.
劉承宇. 語法隱喻的功能——認知文體學研究[D]. 廈門大學,
2007.
劉揚錦. 漢語詞彙隱喻的認知研究[D]. 山東大學,2007.
劉振聰. 漢語愛情隱喻及其認知研究[D]. 北京外國語大學,2007.
張瑋. 隱喻視角下的語篇連貫研究[D]. 山東大學,2008.
孫毅. 隱喻機製的勸諫性功能[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黃潔. 基於參照點理論的漢語隱喻和轉喻名名複合詞認知研究
[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11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司建國. 認知隱喻、轉喻維度的曹禺戲劇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
學,2009.
王鬆鶴. 隱喻的多維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郭愛萍. 明喻和隱喻的心理語言學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0.
唐樹華. 有些隱喻為什麼不可能——漢英謂語句物性形容詞隱喻
拓展異同成因探析[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張蕾. 英漢大眾經濟語篇中奧運經濟的隱喻表征[D]. 山東大學,
2010.
尹丕安. R-A-C-C架構:《聖經》隱喻闡釋的語用認知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俄語語言文學
王鬆亭. 隱喻的機製和社會文化模式[D]. 黑龍江大學同,1996.
日語語言文學
張繼文. 中日古典定型詩歌中隱喻的認知對比研究[D]. 廣東外語
外貿大學,2009.
西班牙語語言文學
常福良. 西班牙語的隱喻、借代和漢語的隱喻[D]. 北京外國語大
學,2000.
德語語言文學
馮曉虎. 作為篇章連貫手段的概念隱喻[D]. 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
漢語言文字學
吳雲. 漢語空間隱喻專題研究[D]. 複旦大學,2002.
王霜梅. 漢語定中結構的認知隱喻研究[D]. 首都師範大學,2006.
文藝學
高燕. 視覺隱喻與空間轉向[D]. 複旦大學,2004.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13
範愛賢. 漢語言隱喻特質[D]. 山東大學,2005.
徐磊. 麵向民間與主流的文化內在整合——論“牛郎織女”的曆
史文化隱喻[D]. 山東大學,2010.
郭琳. 隱喻與文學批評理論[D]. 華中師範大學,2011.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季廣茂. 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D]. 北京師範大學,1997.
張沛. 轉換生成:隱喻存在形態之研究[D]. 北京大學,2001.
陳慶勳. 艾略特詩歌隱喻研究[D]. 上海師範大學,2006.
中國現當代文學
賀昌盛. 象征:符號與隱喻[D]. 武漢大學,2002.
譚光輝. 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D]. 四川大
學,2006.
常淩. 自戀時代:大眾文化中的疾病隱喻研究[D]. 首都師範大
學,2009.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尹愛華. 意識形態·民族·民間——十七年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
的象征與隱喻[D]. 中央民族大學,2011.
外國哲學
張堯均. 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研究[D]. 浙江
大學,2004.
西方哲學
郭世平. 人文學與科學——從隱喻的觀點看[D]. 複旦大學,2000.
翻譯學
吳贇. 政治激情與隱喻[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電影學
段運冬. 電影,作為隱喻的藝術[D]. 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11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特殊教育學
韓泰銥. 弱智人群的隱喻能力[D]. 華東師範大學,2003.
教育心理學
湯誌群. 對一種比喻性語言——隱喻的理解機製的研究[D]. 北京
師範大學,1998.
劉蓄. 漢語隱喻句的加工[D]. 北京師範大學,2002.
基礎心理學
周榕. 時間隱喻表征研究[D]. 西南師範大學,2000.
丁月華. 概念隱喻理解中的美感體驗對科學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
[D]. 西南大學,2008.
周海波. 中文隱喻加工神經機製的ERP研究[D]. 湖南師範大學,
2011.
課程與教學論
石洛祥. 中國英語學習者慣用語塊習得研究——基於隱喻認知的
視角[D]. 西南大學,2009.
社會學
王洪偉. 傳統文化隱喻:神垕鈞瓷曆史變遷的社會學考察[D]. 華
中師範大學,2009.
科學技術哲學
安軍. 科學隱喻的元理論研究[D]. 山西大學,2007.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黃孝喜. 隱喻機器理解的若幹關鍵問題研究[D]. 浙江大學,2009.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王治敏. 漢語名詞短語隱喻識別研究[D]. 北京大學,2006.
人工智能基礎
楊芸. 漢語隱喻識別與解釋計算模型研究[D]. 廈門大學,2008.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15
基礎數學
蘇暢. 漢語名詞性隱喻的計算方法研究[D]. 廈門大學,2008.
生物醫學工程
陳宏俊. 漢英隱喻腦機製對比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2011.
中醫學
肖建喜. 隱喻對針灸學經典理論建構的研究[D]. 廣州中醫藥大
學,2011.
體育教育訓練學
馬莉. 運動技術理念的隱喻與詮釋[D]. 北京體育大學,2005.
從以上的統計可以很直觀地看出,這些作者的學科專業涉及語
言學、文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數學、醫學等
等。而且近幾年隱喻跨學科研究的論文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學科
領域上都在進一步擴大,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學術界的隱喻研
究的跨學科趨勢。
筆者近幾年所指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論文主要是將隱喻研
究與不同語體結合起來進行,考察隱喻在各種語體中的分布特征和
表現形式,以及語體和隱喻之間的相互製約關係。涉及文學、科
技、新聞、政治等不同語體類型。如《〈莊子〉生態自然觀與認知
隱喻建構》(吳垚,2011)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對《莊子》中的隱喻係統進行了分析,分別從詞、句、語篇三個
層麵對《莊子》中生態自然觀的建構方式進行了較為全麵的考察;
《〈道德經〉主陰思想的認知隱喻分析》(孫洪衛,2010)對《道
德經》中的隱喻分別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實體隱喻等幾個層麵
進行了窮盡式的歸類描寫,發現《道德經》中的隱喻形成了一個以
“母”為核心的連貫的隱喻體係;《土家族山歌的認知隱喻研究》
116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宋太靈,2010)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土家族山歌的隱喻進行
詳細統計、歸納和描寫,總結出土家族山歌隱喻的表現手法和映射
方式;《科技語篇中語法隱喻的語體功能研究》(彭劍,2008)對
漢語中的語法隱喻現象及其基本類型展開分析,認為語法隱喻是實
現漢語科技語篇的簡潔性、術語化、客觀性、精確性、邏輯性等語
體功能的重要途徑;《政治語篇的批評隱喻分析》(田琳,2009)
對美國總統政治演講中多次出現的概念隱喻和隱喻關鍵詞進行分類
統計,結合具體語境闡釋了政治演講中的概念隱喻在意識形態和修
辭方麵的動機;《新聞語篇隱喻的語篇功能研究》(潘旻,2009)
以網絡媒體對美國總統大選的報道為語料,探討隱喻對語篇結構的
連貫與銜接功能,認為隱喻映射構成了新聞語篇的深層語義聯係。
理論基點與知識邊界的重構與遷移,是當代理論最重要的特征
之一。伊瑟爾將之描述為“邊界跨越刺激形成了知識的互動,語
言、概念、理論和新的知識範疇,促使我們放棄本體論的理論預
設與研究立場”1。伊瑟爾將當代理論劃分為“硬理論”與“軟理
論”。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前者(如物理學理論)的主要目標在於
預測,後者(主要指人文科學理論)則在於勾勒。前者提供模式,
將各種現象歸入係統或納入理論框架。後者則是“從不同的框架中
抽取的因素‘拚湊’起來,甚至是將各種假設結合起來,以便接近
要被繪製的領域。這種試探性工作與被詳細觀察的對象相適應,並
且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隨著新觀點的產生而增大”2。伊瑟爾指
出人文學科理論並不尋求普遍原則,“當它們聚焦藝術時,是通過
引入隱喻或者引入所稱的‘開放式概念’來尋求閉合的,也就是
1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 怎樣做理論[M]. 朱剛等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p2.
2
同上,p6.
第二章 認知科學背景下的修辭研究117
說,由具備因指涉意義相互矛盾而產生模棱兩可特點的事物來尋求
閉合”1。伊瑟爾認為,正是隱喻使係統得以閉合進而“被貼上理
論的標簽”,“隱喻作為軟理論的‘基本概念’,法則作為硬理論
的‘基本概念’,兩者突出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最重要的一
個區別。法則必須加以應用,而隱喻則激發聯想。前者建立事實,
而後者勾勒出模式”2。在這裏,伊瑟爾將隱喻作為軟理論的基本
概念,認為其功能在於激發聯想。應該說,還是將隱喻放在傳統的
修辭格意義上理解的,所以將其作為人文科學理論的基本概念。並
沒有意識到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方式,恰恰可以成為溝通“硬理論”
(自然科學理論)與“軟理論”(人文科學理論)的橋梁。正如布
斯指出的,“不論我們怎樣給隱喻下定義,它似乎不僅容納了人文
學科,也容納了社會學和自然科學。”
3
然而,布斯在《作為修辭的隱喻:評估問題(以十則真實“論
題”為例)》一文中,對目前隱喻研究熱潮中存在的問題也進行了
批判。布斯認為這種現象對隱喻研究而言並不能說是件好事。無論
是一個概念、學科還是研究領域,如果其內涵被無限擴大乃至於無
所不包,問題自然就會出現。布斯認為隱喻概念的狀況正是如此。
在當前,“隱喻已有無數種形式的定義,這導致人類的任何表達方
式,不管通過語言還是其他媒介,都可以按照某個人的定義被稱為
隱喻性的,這可能意味著這個詞彙已經變得無用,我們必須采用其
他的研究方法。當然,當一個詞彙可以意指一切時,它也冒著無所
1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
怎樣做理論[M].
朱剛等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p6.
2
同上,p7.
3
[美]韋恩·布斯. 修辭的複興:韋恩·布斯精粹[M]. 穆雷等譯. 南京:譯林出版
社,2009. p64.
11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指代的風險。”
1
學科差異與學科互涉這兩種情形的交疊造成了當前隱喻研究總
體局麵更趨複雜化。在當今時代,對知識的描述往往由隱喻來導
引,“描述知識的隱喻已經從基礎與結構的靜態邏輯,轉向網絡、
電子、係統、領域及拓撲的動態特征,這些隱喻描述了構成成分之
間的關係,比如關節點、結合處、限製、交叉、互相關聯、互相滲
透、打破及斷裂等”2。但是,不同學科領域的隱喻研究自然存在著
理論方法、研究對象、理論視角以及關注重心等多方麵的分別。比
如文學領域的隱喻研究注重隱喻的創造性,語言學領域主要關注隱
喻的形式、功能、機製,哲學意義上的隱喻研究則是基於人類思維
本身的隱喻性。區別不同學科的隱喻概念及其研究範疇,對隱喻理
論觀念、結構以及應用範圍進行判別,有助於厘清當前紛繁複雜的
理論局麵,使隱喻研究的對象、領域、研究目的和學科邊界等一係
列重要問題顯得更為清晰。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解決將隱喻概
念泛化所導致的理論困境,將隱喻跨學科研究引向深入。
1
[美]韋恩·布斯. 修辭的複興:韋恩·布斯精粹[M]. 穆雷等譯. 南京:譯林出版
社,2009. p64.
2
[美]克萊思. 跨越邊界——知識、學科、學科互涉[M]. 薑智芹譯. 南京:南京人
學出版社,2005. 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