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3 / 3)

原因,西塞羅的提議一直未能得到修辭學界的重視。70年代語用學

的蓬勃發展為修辭學帶來了新生。隨著語用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之

一——會話分析研究的逐步深入,會話中的“藝術成分”開始引起

人們的關注。1977年荷蘭語言學家利奇重新提出“討論日常會話中

的修辭”這一問題,並首先提出了“會話修辭學”這個術語。在

《語用原則》(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書中他將修辭定義為“研

1

劉大為. 從修辭學的兩種學科性質看它與語法學的關係[A]. 林文金,周元景. 語

法修辭結合問題[C].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2

沈家煊. 修辭學科的發展與語言研究[J]. 修辭學習,2006(5).

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151

究會話中語言的有效使用”,並提出交際的兩個修辭平麵,即人際

修辭和語篇修辭,前者包括合作原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係

準則和方式準則等)、禮貌原則(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讚譽準

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等對會話方式具有指導意義

的一些會話原則,後者包括程序原則、清晰原則、經濟原則和表達

原則等。1利奇試圖以語用學將語法和修辭統一起來,他對比了功能

主義與形式主義兩種語言研究的成果之後,認為正確的研究道路是

形式功能主義,並指出語法是“一套表達音義對應的規則”,而修

辭則是“一組用以達成信息交流的準則”,“語法在功能上的適應

程度表現在它所具有的那些有利於修辭準則運用的特性”。2與此同

時,法國的弗蘭克,英國的威多森也分別從語用學和交際教學法的

角度呼籲對日常話語作修辭研究,進而把修辭學同語法學和語用學

結合起來。

胡裕樹(1985)說:“現代語言學主張語法研究應該包括三個

東西,即句法的、語義的、語用的。語用學研究語言與使用者之間

的關係,往往涉及修辭。弄清楚語用學和修辭學的區別,就可以進

一步弄清語法和修辭的關係。”一般說來,語法學主要研究話麵意

義,語用學研究語用義,而會話修辭學則探索話麵意義和語用意義

是如何用來影響聽者以達到修辭和超語言目的的。溫鎖林(2001)

《現代漢語語用平麵研究》指出語法學的研究對象是語言組詞成句

的規則,語法的語用是句法結構在運用中由於表達的需要而形成的

價值和信息,主要包括主題結構、焦點、語序變化、省略、語氣等

內容。3實際上,揭示語言符號組合體的結構形式與語用價值之間

1

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York: Longman. Inc, 1983.

p16.

2

同上,p28-29.

3

溫鎖林. 現代漢語語用平麵研究[M].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p24-25.

15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的對應關係,在我國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修辭學研究的內容;對各種

語言符號組合體的結構形式的語用價值所作的分析,人們也大都將

其稱為修辭分析。一些學者認為語用研究就是修辭。文本修辭側重

於對創作成品的分析,而會話修辭側重於話語構築的過程以及語用

價值的分析。會話修辭學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

是說話人傳達特定會話需求時所表現出的策略性;二是聽話人對這

種會話需求作出反應時所表現出的策略性。顧曰國先生就會話修辭

的模式進行了詳細的闡釋,為會話修辭的研究設定了一個初步的框

架。

1

其次,是篇章修辭研究。修辭學很早就把篇章作為自己的研究

對象。劉勰的《文心雕龍》在“附會”和“章句”中比較集中地闡

述了篇章修辭。“附會”說:“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

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周振甫先生認為:

“中國的修辭學,一開始就把命意謀篇的修辭包括在修辭學裏,可

是《發凡》裏卻缺乏講命意謀篇的修辭,不完整……與其以《發

凡》作為中國修辭學成立的標誌,還不如以較完備的《文則》作為

中國修辭學成立的標誌。”2也指出《文則》中已經有了“命意謀篇

的修辭”。

篇章修辭仍是目前修辭學研究中很薄弱的一個環節。“篇章被

確認為是語言學極為重要的範疇之一,其原因是語言係統在交際過

程中不是以孤立的句子,而是以不同類型、不同功用的篇章來實現

的。”3因此,無論語法學還是修辭學都應加強這方麵的研究。陸儉

明先生指出:“對於詞語選擇和句式運用的研究,也還不能停留在

1

顧曰國. 什麼是會話修辭學[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2).

2

周振甫. 中國修辭學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p234.3

A. 蘇金. 再論俄羅斯篇章語言學現狀[A].俄語語言文學研究(第一輯)[C]. 北

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153

光說那樣用得好這樣用得妙這上麵。還需深入。我覺得應該往兩方

麵深入:一方麵是一定要聯係到語篇。這一方麵,我們國家在語篇

方麵的研究很薄弱。另外一個方麵呢,需要開展同義句式的修辭研

究。”

1

方梅對篇章語言學有一個界定,並且區分了篇章語言學的兩個

獨立門類,即“會話分析”和“篇章語法”的區別。認為“篇章語

言學是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研究,關注交際——社會因素對言談過

程的製約和對語言產品的影響。關注交際——社會因素對言談過程

的製約,形成自身獨立的一個門類——會話分析,關注交際——社

會因素對語言產品產生的影響,形成自身獨立的一個門類——篇章

語法”2。如果說“會話修辭”與“會話分析”的關係密不可分,

那麼,篇章修辭和“篇章語法”的關係也非常密切。篇章修辭重視

研究不同語法手段在語篇當中的地位和功能,並且強調語言形式的

選擇不是一個單向的表達過程,更是一個交際參與者相互製約的互

動過程。因此,更為關注交際互動因素對語言表達方式乃至語法手

段的塑造。屈承熹先生在其《漢語篇章語法》中論及:“凡是語言

結構的使用幾乎都包括在廣義的篇章語法之中,對每個形式必先考

察其核心語義或功能,然後尋求其所衍生的各種解釋。”3屈承熹先

生強調句法與語篇兩者相互影響,很難分割。他以插入語和敘事結

構,整、散句之別來揭示句法、修辭研究必須著眼於篇章視野。認

為修辭學研究若不是迷失在一大堆彼此孤立的細節中,而是力圖去

尋求細節背後的結構關係的話,方法上就與篇章語法很接近。屈先

生的研究基本上是將二者統一起來的。具體來說,篇章修辭涉及以

1

陸儉明. 關於漢語修辭研究的一點想法[J]. 修辭學習,2008(2).

2

方梅. 篇章語法與漢語篇章語法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2005(6).

3

屈承熹. 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 [M]. New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1998.

15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下幾個層麵的研究:

1.篇章修辭與篇章銜接

安利紅(2005)《修辭意識在篇章建構中的作用》一文認為篇

章建構是動態的生成機製。修辭意識是篇章言語交際的首要因素,

是篇章前階段對篇章進行準確定位與計劃,乃至實施、監控檢查的

必不可少的條件。語體意識、語域意識等修辭意識在篇章的生成和

發展中決定了篇章各部分的性質及合理性。許鍾寧(2007)認為,

在語篇建構中,除了銜接與連貫,還需要從語篇表達策略性和語篇

使用有效性的角度展開宏觀功能結構的設定。這種適應語體要求、

適應語用要求的結構設定,就是語篇建模。建模與銜接、連貫一同

構成了語篇的修辭方式係統。另外,在語篇修辭領域,變異也同樣

發揮著不斷創造新的語篇表達形式的作用。相對於常規語篇的語法

銜接、語義連貫、語體建模三大方式,許鍾寧(2007)又提出了對

應的反銜接、潛連、變模三種變異語篇修辭方式,變異修辭與常規

修辭二元互補地存在於修辭體係的所有領域。

屈承熹以“篇章結構修辭”為起點,認為已有的修辭學研究覆

蓋固然全麵,但對句間聯係似乎仍缺乏係統的闡述。他指出,有些

結構形式可以擴展為功能的研究,例如“承題”之“發端虛詞”、

辭格中的“鑲嵌”“頂真”等,除了“感歎、加強、生動”而外,

均具有句間或段間的連接功能。並以現代報道體為例,具體說明漢

語篇章語法中的句、段間連接可以與修辭融合而成為一個有係統的

分支。建議修辭學可以將“話題”“回指”“詞彙銜接”納入其

研究範圍,以增強其與語言學的鏈接,並擴展其實用範疇。1劉大

為《意向動詞、言說動詞與篇章的視域》一文,則從篇章語言學的

1

屈承熹. 篇章結構修辭:句間聯係何以通暢?[J]. 當代修辭學,2010(2).

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155

需要出發,對敘述學中的視域概念重新進行了探討。主要從意向動

詞、言說動詞對視域的控製入手,試圖找到它的語言形式標記,並

通過這兩種動詞的管界關係來確定視域的範圍,通過它們的遞歸關

係來描寫視域之間的關係,目的是發現篇章的視域結構,並由此發

展出一種新的篇章結構的分析方法。1此外,李國南(1992)《篇章

中的複現手段與修辭重複》、夏蓉(2003)《從修辭結構理論看前

指在篇章中的分布》、王桂瑩、徐海通(2009)《修辭格在篇章中

銜接連貫的修辭功能》等都分別探討了不同的修辭手段連句成篇的

篇章紐帶功能。

2.隱喻與篇章語法

目前,概念隱喻與篇章語法的研究是最為學者所關注的,主要

側重於隱喻的語篇組織功能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起,語言學界

將隱喻研究重心從詞、句轉移到語篇。在語篇分析理論的發展過程

中,韓禮德(Halliday)和哈森(Hasan)提出了銜接與連貫理論,

並認為銜接是建立語篇連貫的一種重要的語法和詞彙手段,不僅受

到屬於存在於語篇表層結構中的顯性銜接方式(語法、詞彙等)的

影響,還受到存在於語篇深層結構中的隱性銜接方式(概念隱喻)

的影響。然而在我國,對隱喻的篇章銜接功能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目前代表性的研究有: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王

鬆鶴等(2009)《語篇的形和神——隱喻的語篇功能分析》、馮曉

虎(2004)《隱喻——思維的基礎篇章的框架》、苗興偉(2007)

《隱喻的語篇功能研究》、廖美珍(2007)《隱喻語篇組織功能研

究——標題與正文之間的組織關係》、張瑋、張德祿(2008)《隱

喻構型與語篇組織模式》等。此外,針對不同語體中隱喻的語篇組

1

劉大為. 意向動詞、言說動詞與篇章的視域[J]. 修辭學習,2004(6).

156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織功能進行研究的論文,我們以“隱喻”“語篇”為關鍵詞,在中

國知網(CNKI)上進行跨庫檢索,搜索到了1979—2010年間共367

篇文章,除去無關論文296篇,剩餘71篇學術論文主要涉及的領域是

文學(詩歌、小說)、經濟、政治、科技、教學等,其他領域涉及

較少。

(三)與學科特殊需求相呼應的研究方法

概念體係的建構必然引起方法論的變革。修辭學在當今的發

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瓶頸就在於研究方法的缺失。跨學科研究

是人類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把世界看作為一些錯綜複雜的係統的

前提下,分析具體問題、研究某個課題或概念所必需的方法。它

是從一個主題或問題出發,將各學科知識集中在一起,采用開放型

思維方式,改變由於學科封閉和人為造成的知識斷裂,設計促進知

識的相互作用和互補性的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最重要的意義是通

過整合各學科的視角、方法和知識,獲得新的發現和問題的解決方

法。因此,在語法與修辭結合研究中,吸收其他國家修辭學跨學科

研究的經驗,尋找出與學科特殊需求相呼應的研究方法就非常重

要。

1.追求闡釋的充分性

沈家煊先生認為“修辭與創新”的原理是“整合是創新的源

泉,科學創新往往就來自不同學科的交叉整合”,“而研究‘整

合’,就是要揭示這種‘創新意義’的產生機製”1。追求闡釋的充

分性,是近幾年來語言學研究所作出的實質性的努力。為了加強語

法學的解釋性,有必要用修辭學的理論和方法補充和延伸語法學的

內容。同樣,為了加強修辭學的解釋性,也有必要用語法學的理論

1

沈家煊. 概念整合與浮現意義——在複旦大學“望道論壇”報告述要[J]. 修辭學

習,2006(5).

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157

和方法來使修辭學的內容更加係統和精密。這樣的結合,不僅具有

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踐價值。

修辭研究的目標之一正是要將修辭效果這類傳統修辭學研究中

隻能意會不能言談的東西探究清楚,揭示其背後的製約機製。從語

法與修辭結合入手,則不失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語法規則可

視為語言研究的骨骼,而修辭研究則是把骨骼變成血肉之軀,這樣

才能將語言研究合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活體。”1這就要求修辭研究要

從感覺經驗解釋到形式功能分析,上升到一般規律的揭示。如陸儉

明先生指出“語義和諧律”是修辭的基礎。所謂語義和諧,從句法

層麵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其一是整體的構式義與其組成

成分義之間在語義上要和諧;其二是構式內部詞語與詞語之間在語

義上要和諧;其三是構式內部詞語的使用與構式外部所使用的詞語

在語義上要和諧。2這種研究正是從語法與修辭結合出發,試圖揭示

修辭現象背後的深層製約因素。

傳統語法將語法內容分為詞法和句法兩部分,詞法研究的是語

言中詞的構成、變化規則和分類等;句法研究詞組構造規則類型和

句子結構、句子成分、句型等。從修辭的過程來講,修辭是一種合

理安排材料的過程,是一種對同義手段的選擇過程。既然如此,修

辭在選詞時必須以那些符合詞的構成、變化規則的語彙為基本材

料。而在構詞成句時,也應遵循或參照語法的句法規則,即主語、

謂語、賓詞、定語、狀語、補語和中心詞的搭配規則。這一點在表

層修辭中表現突出。但在深層次上,修辭結構和語法規則之間是如

何相互製約的,其構成條件是什麼?從語法與修辭結合入手考察,

1

屈承熹. 合則雙贏:語法讓修辭更紮實,修辭讓語語法更精彩[J]. 修辭學習,

2008(2)

.

2

陸儉明. 修辭的基礎——語義和諧律[J]. 當代修辭學,2010(1).

15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可對這些問題作出較為深入而嚴謹的回答。如沈家煊先生(2006)

便以一個具體篇章中人物出場時作者交替使用兩種句式的修辭現象

為例,用客觀時間距離、心理達及距離、話題接續的距離進行了深

刻的分析,說明了修辭效果背後的製約機製。

語法與修辭的內在聯係還表現在修辭現象亦可轉化為語法規

律。語法史上出現的語法規則的演變,通常都是從修辭突破現存語

法規範開始的,通過漸變的方式而約定俗成,即由個別變為一般,

由特殊變成常規。最明顯的是表現在某些造詞和構詞的方式方法

上,表現在詞性的轉化等方麵。方梅《修辭的轉類與語法的轉類》

認為從修辭的轉類到語法的轉類是一個從語用模式到句法模式逐步

規約化的結果。作為一種境遷語,修辭的轉類具有兩個特點:1)句

法特征的不充分性;2)較弱的可類推性。從修辭的轉類到語法的轉

類是從語用模式到句法模式逐步規約化的結果。1高順全《從“飽”

的搭配關係演變看修辭和語法的中間狀態》認為“飽”的動詞的搭

配關係經曆了一個有規律的演變過程,隱喻搭配“飽+動詞”始於唐

代,止於晚清;“動詞+飽”始於現代,目前還處於從修辭現象到語

法現象的過渡階段。跟“飽”有關的隱喻搭配的演變過程表明,短

語層麵的修辭現象最終會演變成一種比較常規的語法現象。應該說

這些學者的探索,都旨在突破以往語法、修辭表麵描寫的局限性,

試圖從深層次上尋求規律性的闡釋。

2.形式與功能的對應

形式與功能的對應問題是語言研究的一個根本問題,無論是語

法學還是修辭學,都力圖從各自視角出發並關注這一問題。無論哪

一種視角都包含自身獨到的見解和方法,也難免存在偏見和局限。

1

方梅. 修辭的轉類與語法的轉類[J]. 當代修辭學,2011(1).

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159

如將兩者結合起來,則有望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屈承熹先生嚐試從句法分析出發,著眼於語言結構對各種“同

義異形”現象進行係統考察,透過其語用功能,試圖為語言形式與

修辭效果之間的對應作係統的解析。其研究結果顯示,語言形式與

修辭效果之間的對應絕不是偶然的,而一定是有必然的聯係機製

的。不同句式或詞語其修辭效果之差別,均有相應之結構形式上的

解釋。

1

在修辭學界,一些學者則試圖通過引入修辭動因的觀點突破以

往語法和修辭研究中的形式化、簡單化傾向。其理論預設是,修辭

的需要決定語法結構,句子結構形式的選擇要受修辭的製約,二者

之間存在相互製約的關係。劉大為(2008)通過引入修辭動因突破

以往對疑問所作的簡單分類,在綜合考察答句和認知、意向、行為

三大功能的基礎上探討“修辭性疑問”的豐富形式和具體成因。這

一研究實際上涉及如何對一式多功能/多義現象進行合理、有效的

分化,而修辭動因的介入則為這種分化提供了方向;張誼生通過尋

找將離心結構和向心結構統一起來產生陌生化效果的修辭動因,探

討了如何把“非常+X”作為一種修辭結構來研究,這一研究不僅為

修辭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同時也為語法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

視角;左思民認為可以從一般的句法結構出發考察它的各種修辭功

能,並以“的”字結構為例進行了語體功能的考察,認為正是因為

修辭的需要才培育出了句法結構的這些特殊的價值,語法與修辭研

究有著互補的關係。

2

已有的研究實踐表明,語法與修辭結合分析可以對看似零碎、

1

屈承熹. 語法與修辭之間——“同義異形”的篇章語法學意義(上、下)[J]. 修

辭學習,2007(3、4).

2

魏友俊. 當代修辭學:困境、機遇和路徑——首屆望道修辭學論壇述要[J]. 修辭

學習,2008(2).

16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龐雜的修辭現象進行統一處理,從而歸納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

進而為修辭學研究建立一個係統化的模式。

3.研究方法的創新

(1)認知研究

“語言的結構,特別是語法結構,跟人對客觀世界(包括對人

自身)的認識有著相當程度的對應或‘象似’關係,或者說,語法

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經驗結構(人認識客觀世界而在頭腦中形

成的概念結構)的模型。”1斯波伯與威爾森(Sperber&Wilson)發

表於1990年的《修辭與關聯》一文不僅揭示了關聯理論和當代修辭

研究的許多結合點,而且以當代西方修辭學家為受眾,敦促他們放

棄在古典修辭的基礎上重構當代修辭學科的努力,接受關聯理論和

認知理論對修辭研究的指導和取代。

運用認知語言學方法將語法與修辭結合起來進行的研究,最有

代表性的是從概念隱喻角度闡釋語法現象。沈家煊指出,在提出

“概念隱喻”之前,對於以下這些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傳統語

法學家除了說這是判斷句或主謂結構外,無法解釋其語義上的矛

盾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如:她是父母的眼珠子;他是家裏的頂梁

柱;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按傳統的語義學,“眼珠子”“頂梁柱”

和“花朵”都具有[-生物]的特征,是不能述謂具有[+生物]特征的

“她”“他”和“兒童”的。但根據概念隱喻,就能在更高的層次

上發現二者的聯係,從而給出一致的說明:此時句子的語義已不是

字麵意義的組合(不是說“她”“他”和“兒童”分別就是“眼珠

子”“頂梁柱”和“花朵”這些實體),而是意義從一個概念範疇

到另一個範疇的映射(是“眼珠子”“頂梁柱”和“花朵”等較易

1

沈家煊. 不對稱和標記論[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p10.

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161

把握的實體範疇映射到“人”這種非常複雜的社會性生物範疇),

是在一個結構模式的基礎上建構另一個結構模式(是在“眼珠

子”“頂梁柱”和“花”在各自結構群體中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分

別建立“她”“他”和“兒童”在“父母”“家裏”和“祖國”中

的重要性),單個字或詞的字麵意義的矛盾在更高的範疇意義的層

次上得到了統一([-生物]和[+生物]的矛盾在“重要性”這一

意義上得到統一),兩個範疇之間具有這種映射關係是由於認知上

的相似性。1袁毓林的《容器隱喻、套件隱喻及相關的語法現象——

詞語同現限製的認知解釋和計算分析》一文則以“滿”“全”等詞

語在用法和意義上的差別為例,說明怎樣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分析語

言表達中詞語的同現限製問題,建議把隱喻分析提升到意象圖式的

抽象水平,借此把語言的認知解釋轉換成算法規則和形式表示,從

而實現認知和計算的統一。2

與概念隱喻相對應,語法隱喻理論試圖在解析語言與世界的隱

喻性關係的基礎上探討語言的詞彙語法係統是如何重塑人類經驗並

成為意義產生的源泉即意義潛勢的。韓禮德(1985)將語法隱喻分

成“概念語法隱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與“人際語

法隱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兩大類,前者主要

的表現形式是以名詞形式表達本應由動詞和形容詞表達的過程或性

狀,後者主要的語言表現形式則是以小句表達本應由副詞表達的語

氣與情態意義,即將人際意義以命題形式表達出來。韓禮德指出語

法隱喻從語法層麵上看降低了句法級階,但是具備重塑人類經驗的

語篇功能。20世紀90年代韓禮德發表了一係列論文(1992,1995,

1

沈家煊. 概念整合與浮現意義——在複旦大學“望道論壇”報告述要[J]. 修辭學

習,2006(5).

2

袁毓林. 容器隱喻、套件隱喻及相關的語法現象——詞語同現限製的認知解釋

和計算分析[J]. 中國語文,2004(3).

16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1996,1999),修正和完善其理論體係。後來,韓禮德傾向於用語

法隱喻這一術語指稱所有級轉移現象,而反對概念、人際和語篇

隱喻的分類。1我國學者對於語法隱喻理論的評介和研究主要有朱

永生(1994,2006)、朱永生和嚴世清(2000)、嚴世清(2000,2002,2003)、胡壯麟(1996)等。

(2)構式語法的研究視角

構式語法的研究,目前有影響的有Goldberg(1995)對論元結

構構式的研究,Croft(2001)提出的激進構式語法,還有近來對構

式壓製現象做了很多描述和研究的合一構式語法。2這些不同流派

的共同點是:都把語法看作是構式(或形義對)的集合;都是在重

視短語內部組成成分的同時,也重視短語整體結構所表達的抽象意

義——構式意義。構式語法理論立論的基礎之一是Goldberg關於構式

的定義,她指出:“C是一個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

配對(Fi,Si),且C的形式(Fi)或意義(Si)的某些方麵不能從C

的構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完全預測。”

3

劉大為(2010)借鑒構式語法的研究方法並加以調整,提出了

“語法構式”和“修辭構式”的概念,從構式的不可推導性出發,

明確了語法構式和修辭構式的區分並界定了它們的基本性質;王玨

(2010)《從構式理論、三層語法看辭格構式的生成》從構式出發

研究辭格形成的內在機製,他認為構式等級的降低,以及句法等

級、語義等級的降低與辭格的生成之間有著內在的關係,並試圖通

過零度構式、偏離度等概念來闡釋辭格構式的生成。他假設零度構

1

嚴世清. 論韓禮德的語言哲學思想[J]. 外語研究,2002(2).

2

Kay, P. &Fillmore, C.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

The “ ‘What’s X doingY’ ” Construction[J]. Language, 1999. p75.

3

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p4.

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163

式是一個語義透明的同構結構體,包括語篇層、情態層和句法層三

個不同質的層麵,其中的句法層是句子構式表達真值命題的層麵,

情態層是表達言者對命題的主觀性的層麵,語篇層是將句子與句子

連接成為更大言語單位的層麵;袁野(2010)《構式語法、語言壓

製現象及轉喻修辭》則以構式語法理論為依據研究各種語言活用或

壓製現象,包括同屬於語言活用的轉喻修辭現象,同時加強了對轉

喻的語法方麵的描述。

構式語法視角對修辭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補充,也可進一步促進

對修辭現象的語法表現的研究。

4.後現代修辭批評對語法與修辭問題的闡釋

後現代修辭批評的代表人物德曼對“語法”和“修辭”的定義

分別是:“語法”是“產生文本且獨立於該文本的指涉意義而運作

的關係體係就是文本的語法”1。具體來說,就是:“沒有語法就

沒有文本:語法的邏輯隻有在指涉意義缺席時才產生文本,但每

個文本產生一個指涉物,它顛覆了文本賴以構成的語法原則。”

2

傳統的語法被認為不僅能控製語詞間的關係,還能控製語句的意

義,哪怕是修辭意義,也被認為是對語法的偏離造成的。與之相

比較,德曼的“語法”雖然也能生產文本,卻完全失去了對意義

的控製,甚至反過來,文本意義的產生顛覆了語法。德曼將文本的

指涉功能留給了“修辭”:“語法與指涉意義之間的差異就是我

們所說的語言的修辭維度。”3德曼提醒人們修辭與語法之間並非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修辭是語言結構的另一個維度,它的存在

恰好打破了語法模式尋求意義與符號相同一致的夢想。修辭是個人

1

Paul de Man. Allegories of Reading: Figural Language in Rousseau, Nietzsche, Rilke,

and Proust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268.

2

同上,p269.

3

同上,p270.

16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化的,富有創造性;語法卻是程式化的,由習俗決定並具有可重

複性。兩者之間既具有張力,又相互依賴。1德曼的“解構的修辭

學”就是要分解出語法學模式與修辭學模式間的潛在張力,或曰自

我消解性。

在《符號學與修辭》中,德曼具體談到兩種將修辭納入語法之

中,在修辭與語法之間建立完美連續性的做法:一種是以巴特、托

多洛夫、熱奈特為代表的形式主義符號學家們的做法,“巴特、托

多洛夫、熱奈特、格雷馬斯及其門徒,在其文學分析中,都在使語

法和修辭學於完全的連續性中發揮功能方麵,在沒有困難或阻礙地

從語法結構轉移到修辭學結構方麵,進行了簡化,並從雅可布遜那

裏抽身退回。確實,當語法結構研究被闡述為當代的有關生成、轉

換和分布語法的理論時,轉義和修辭格(這裏‘修辭學’這一術語

正是這樣使用的,而不是在評論、雄辯和勸導等方麵的引申意義

上使用)的研究,變成了語法模式的單純延伸,即句法關係上的一

套特定的亞類模式”2。另一種體現在言語行為理論那裏。一些理

論學家認為,言語行為中的命令、疑問等話語施事行為與語法中的

祈使句、疑問句等是相對應的,差別僅在於前者關注的是人際關

係,而後者則關注的是語句內部的關係。所以,“既然僅把修辭學

視為勸導,視為作用於他人的實際行動而不是視為語言內部的修辭

格或轉義,那麼,語法示言外之意的領域和修辭學收言後之果的領

域兩者之間的連續性,就不言自明了。於是,它便變為一種新修辭

學的基礎,這種修辭,恰如在托多洛夫和熱奈特那裏一樣,也成了

1

周穎. 保羅·德曼:從主體性到修辭性[J]. 外國文學,2001(2).

2

Paul de Man.Allegories of Reading: Figural Language in Rousseau, Nietzsche, Rilke,

and Proust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6.

第三章 語法與修辭研究對象及方法的實證研究165

一種新語法。”1在此,德曼很細致地區分出修辭的兩種用法——作

為轉義的修辭和作為勸說的修辭,這也是傳統上對修辭功能的兩種

認識。“被看作勸說時,修辭是施為性的;被看作轉義係統時,

它解構了自己的行動。修辭是一個文本,它允許存在兩個互不相

容,相互自我摧毀的視角,因此對任何閱讀或理解造成了難以逾越

的障礙。施為語和描述語言之間的兩難關係僅僅是轉義與勸說之間

兩難關係的一個翻版……”2從本質上看,後現代修辭批評雖然同

樣強調語法與修辭的結合,然而它是站在哲學認知意義上對西方傳

統語言觀和真理觀的顛覆。

1

[美]保羅·德曼. 解構之圖[M]. 李自修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p55.

2

Paul de Man. Allegories of Reading: FiguralLanguage inRousseau, Nietzsche, Rilke,

and Proust [M]. p131. 參見申屠雲峰. 保羅·德曼的“語法”與“修辭”[J]. 外國

文學評論,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