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
第一節 語體的定義及分類
修辭和語法的關聯點很多,語體和語法的關係就是其中一個
重要的接口。陳望道先生在1932年初版的《修辭學發凡》第十一
篇就講到“語文的體類”:“語文的體類,我們本來可以簡稱為
‘文體’或‘語體’。但‘語體’,現在已經用做白話的別名,而
‘文體’,又被一般‘辨體’者辯得瑣瑣碎碎,沒有意思。為避免
混同起見,我們不如直接稱它為語文的體類,或簡稱為辭體或辭
類。”“語體”這一概念在漢語裏作為語用學的一個範疇,是上世
紀50年代中期,由於受當時蘇俄語言學界“文體大討論”(1953—
1955)的直接影響和西方stylistics理論的引入,從漢語傳統的“文
體”與“風格”兩個概念中衍生出來的。它吸收了傳統“文體”論
中的功能原則,並予以突出和強調,使其成為立論的根基;又從
“風格”內涵裏提煉出標示語用態勢的言語體係,把被“文體”所
棄之的口語語類收進,融合而成的新概念。1李熙宗先生在《關於語
體的定義》一文中,對語體作了這樣的定義:“語體是在語言長期
1
丁金國. 語體風格研究中的核心概念[J]. 煙台大學學報,2008(1).
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167
運用過程中曆史地形成的與由場合、目的、對象等因素所組成的功
能分化的語境類型形成適應關係的全民語言的功能變異類型。”1即
語體是人們在長期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對語言運用與語境之間的選
擇關係類型化的結果。現實生活中交際語境的類型化,為語言運用
的類型化提供了客觀的基礎。這種類型化不是一時完成的,而是經
曆了一個由不確定態到範模化的曆時沉澱過程,是具體的、個人的
話語或語篇經反複運用所形成的為特定語言社群單位全體成員所共
識的約定俗成的語用範式。
2
蘇聯以及捷克布拉格學派的功能修辭學、功能語體學理論,對
世界修辭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俄羅斯修辭學界認為,研究功能語體
以及它們更為具體的功能體式,體裁及其語言形式、組合,選擇規
範的學科——“功能修辭學”乃是現代修辭學的“中心方向”。在
功能修辭學派那裏,修辭被看作是“語言行使功能的規律”,修辭
學研究“語言的表現潛力,探索語言手段在各種言語變體中使用的
規律性;最後,它還著重考察各種語體的言語一體性——這種一體
性就是語言的功能修辭潛力的體現”3。
法國學者呂特·阿莫西和皮埃羅說語體學“是在修辭學的廢墟
之上突然建立起來的”4。自上世紀80年代,語體理論和語體研究
在我國蓬勃興起。1986年在上海複旦大學召開了全國第一次語體學
研討會,並在會後出版了語體學專題論文集。1990年張會森先生用
俄文撰寫了《現代中國修辭學:成就和任務》,文章寫道:“正
1
李熙宗. 關於語體的定義[J]. 複旦大學學報,2005(3).
2
丁金國. 語體風格問題的思考[J]. 煙台大學學報,2000(1).
3
[蘇]M. H. 科任娜. 俄語功能修辭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p12.
4
[法]呂特·阿莫西,安娜·埃爾舍博格·皮埃羅. 俗套與套語——語言、語用及
社會的理論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p59.
16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如大家所看到的,對(功能)語體的廣泛而強勢的研究是現階段中
國修辭學發展的一個標誌性特點。”但任何理論都有其局限性,在
此後的《從語體到言語體裁》(2007)一文中,張會森指出語體研
究已經走到瓶頸,語體研究的康莊大道是向言語體裁(或曰語文體
裁)轉向。1其實,巴赫金很早就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功能語
體研究隻有在事先研究言語體裁類型的基礎上才會是正確的和有效
的。……過去的語體研究和界定是從語言功能出發,但沒有與具體
的言語體裁相聯係”2。言語體裁研究體現了語言學的言語轉向,
使功能修辭學具體化、應用化,促進了功能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因
此,著眼於語言單位的語體研究已落後於時代,語體研究已經向話
語、語篇、言語體裁轉向。在2003年由科任娜主編的《俄語修辭學
百科詞典》中,除了傳統的各語體的詞條外又新增了相關的言語體
裁詞條,如“文學體裁”“言語體裁”“學術著作體裁”“公文事
務語體的體裁”“日常會話言語體裁”“政論語體體裁”,等等。
在語言學界,“語體”“體裁”和“語域”這幾個概念常常混
淆不清。係統功能語言學派在討論register(語域)的含義時通常包
括兩層含義:一是語體,如正式語體、非正式語體等;另一層含義
是指某一具有共同職業或興趣的特定群體所使用的特殊語言變體。
這兩層意義其實包含了語體和體裁的含義。如果做一個簡單的辨
析,“語域”概念是從語言運用的社會情景角度提出的,故研究的
重點在於導致特定語篇形成的情景語境。語域分析,是從“話語範
圍”“語話方式”和“語話基調”入手,探討語言形式和情景語境
之間的關係;“語體”研究是從語音、詞彙、語法及語篇內在結構
等角度分析特定語體的內部組織機製;而“體裁”分析旨在說明為
1
張會森. 從語體到言語體裁[J]. 修辭學習,2007(5)..
2
轉引自張會森. 修辭學通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p237.
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169
什麼特定的語言體裁具有其特定的語篇結構模式,從而挖掘特定語
篇所具有的特定的宏觀認知結構。“體裁”分析進一步發展了傳統
修辭學有關語篇建構的研究成果,更加強調體裁的交際目的和社會
功能。
1
另外,圍繞功能語體是言語體式,語言體式,還是語言-言語體
式的爭論目前也仍在進行。持語體是言語體式觀的學者認為,功能
語體研究的是語言的運用,也隻有在言語體式中,才能看出語言的
功能及其功能體現的形式特點。持這種觀點的人目前較多。持語體
是語言體式觀的學者則認為,雖然語言在運用中才能體現功能,但
為取得交際效果,必須對語言所具有的修辭信息加以梳理,選擇好
符合情境和題旨的語言材料,因此,研究語體就是研究語言材料的
修辭色彩,故而語體是語言體式。持語體是語言-言語體式觀的學者
認為,語體既是語言的,也是言語的,它既研究語言的修辭色彩,
研究語言對某一語體的適合性和適應性,研究適應語境表達要求的
各種選擇和組合規則,也研究語言的表達功能。這兩者是不可分隔
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語言環境的變化,使用語言場合的變化,學
者們對語體自身的認識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如有學者提出增加生產
技術語體和報紙信息語體,還有學者提出增加經貿語體和銀行語
體,因為近年來,在這些領域中的活動大大增多,故應有相應的語
體來規範語言的使用。
1
秦秀白.“體裁分析”概說[J]. 外國語,1997(6).
17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第二節 語體與語法
一、語體與語法的關係
在功能主義語言觀全麵引入漢語研究之前,語體因素是否影響
語法規律的問題幾乎沒有正麵提出來過,而對語體的研究隻是在修
辭學領域裏有所討論。直到功能語法學者認為,語體研究應當被提
到一定的高度上來,以語體為核心的語法描寫應該是語言研究最基
本的出發點。因而,語體與語法的研究在語法學界也得到了廣泛重
視。
從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曆程來看,漢語的語體問題是伴隨現代
漢語語法研究整個過程的。早在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在
《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中已間接地提出了不少與之有關
的問題。如:“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並不是說話時沒
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
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裏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中卻不能
如此。於是我們得盡量地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說話時
如果我們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1呂叔湘
先生在六十多年以前就曾撰文《文言和白話》,探討文言與白話的
語體差異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涉及對話與敘述、說明與議論、應
用與文藝等多種語體的對立問題。並指出“近年來英文的語言學著
作裏討論這個問題,常用register這個字,我想可以譯作‘語域’。
語域的研究屬於社會語言學範圍,也可以說是語法和修辭的邊緣學
科,是以往探索得很不夠的一個領域”2。已經明確指出了語體對語
1
費孝通. 鄉土中國[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p11-12.2
呂叔湘. 文言和白話[J]. 國文雜誌,1944年3卷1期.
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171
法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之後,眾多語言學家對
該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探討,朱德熙先生在論述漢語語法研究的對象
時指出:“目前專門研究口語的語法著作不多見,專門研究書麵語
的書更是絕無僅有。為了使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深入下去,恐怕應該
對口語語法和書麵語語法分別進行細致的研究。”1他認為“書麵材
料駁雜不純,包含許多不同層次的語言現象。如果不是經過嚴格的
選擇和分析,憑這樣的資料得出的結果恐怕既不足以反映口語,也
不能真正顯示書麵語的特點”。“語料包含的層次越是複雜,語料
內部的均勻性和一致性就越低,能夠從中歸納出來的語法規律也就
越概括,作為規律的約束力就越弱。”2胡明揚先生也撰文強調語體
影響語法的問題:“給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帶來最大困難的是口語和
書麵語之間的差異。現代漢語這兩種不同語體之間的差異反映在各
個方麵,在個別問題上甚至很難‘調和’,給語法學家帶來幾乎難
以克服的重重困難。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人似乎還並沒有充分
意識到現代漢語口語和書麵語之間的差異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嚴
重影響。不少人不加考慮地認為,在剔除了方言成分和文言成分以
後,現代漢語書麵語基本上還是一個均質的係統,口語和書麵語盡
管有些差異,不過在語法方麵的差異是細微的,至少不會影響一般
的結論。可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3
以上學者關注的主要還是口語和書麵語的差異對語法研究的
影響,隨著國內功能語法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提出,語體的分
類需要更進一層,不能隻停留在口語、書麵語的兩分法上。陶紅
印(1999)指出,語體實際上還有進一步分類和從多角度分類的必
1
朱德熙.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對象是什麼?[J]. 中國語文,1984(4)
.
2
朱德熙. 現代書麵漢語裏的虛化動詞和名動詞[J]. 北京大學學報,1985(5)
.
3
胡明揚. 語體與語法[J]. 漢語學習,1993(2)
.
17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要,以語體為中心的語法研究應該是今後語言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出
發點。並通過對漢語的幾個實際問題,如漢語基本句型的確定問
題,“把”字句與“將”字句的區別,“怎麼”的獨用格式等等,
具體論證了區別語體的視點在漢語語法研究上的實踐意義。馮勝
利(2010)認為語體應從其語言的交際性上來定義,它是人們說話
交際時標誌說者與聽者之間相互關係的產物。並提出“語體必兩
極對立而後成存”的理論,認為“正式與非正式(書麵體/口語
體)”“典雅與便俗(文雅體/白話體)”是構成語體的兩對基本
範疇。相互對立的語體不僅各具自身的詞彙與句法(語體語法),
同時也是創造文體風格的重要手段和依據(文體功能)。另外,張
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張伯江(2007)《語
體差異和語法規律》等則提出任何一種語體因素的介入都會帶來
語言特征的相應變化。並通過幾項典型的研究,如“把”字句和
“將”字句的使用傾向問題,“無定主語+形容詞謂語”的發現,
“的”字短語的獨立指代問題等,揭示了語體視角在發現語言事實
方麵的重要作用。
二、語體與語法的研究模式
(一)描寫性研究
所謂描寫性研究,即以語體為軸心,從整體上分析不同語體的
語法結構、語用特色等,蘇聯功能修辭學的研究基本上是循此而行
的。張弓先生(1963)指出“關於語體的研究,要緊的是根據語言
學的觀點,從語言的角度來觀察分析”1。這實際上是一種語體研究
的語言學取向,主要是運用語言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重點通常放
1
張弓. 現代漢語修辭學[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p27.
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173
在對語言運用實例進行多層次的形式結構描寫與分析,尤其比較注
意其中偏離於常規分布和平均發生率的情況,力求從形式結構特征
上區分和說明各種語體現象。這種取向的語體與語法研究主要表現
為對語體各層麵的精細描寫和分析。
按照韓禮德(1964,1975)的語域理論,決定語言特征的情境
因素有語場(field)、語旨(tenor)、語式(mode)三個方麵。語
場指實際進行的整個活動,語旨指活動參與者之間的關係,語式指
交際的媒介與渠道。語境的這三個方麵趨向於決定語言意義係統中
的三大部分,即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並通過它們在語
言的形式結構成分上表現出來。任何情境因素的改變都會引起意義
上的變化,並導致語言運用的變化和差異,形成不同的語域。在這
個框架下,不少學者對各種各樣的語體進行了比較細致的考察。其
中較為突出的有Crystal&Davy(1969)、Gustafsson(1975)等學者的
研究。尤其是在對語體形式結構特征的描寫上,可以說都達到了前
所未有的詳盡程度,使語體分析更具客觀性、科學性,而不是主要
依靠對語言的直覺和印象。但采用語域模式進行的語體分析雖然詳
盡描寫了詞彙、句法、語義等方麵的語言特征,卻很少能對這些特
征在特定語體中出現的原因和目的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
在國內,以語法分析為介入點的語體研究可以說卓有成效,主
要表現為以細化的語法結構為基礎的語體研究。馮勝利(2011)指
出不同的語體([±正式]和[±典雅])有不同的語法(亦即語
音、詞彙、句法等不同法則),不同的語法反映了不同語體(不同
對象、場合、內容等)的需要。因此,對不同語體的語法特征、對
不同語法反映的語體需要進行描寫,這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這種
對語體的細化性描寫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麵:
(1)對某一特定語體類型的全麵描寫。如李元吉(2002)
174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的《朝鮮語語體學概論》、袁暉等(2005)的《漢語語體概論》
等,都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馮勝利的係列論著對漢語書麵
語體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論漢語書麵正式語體的特征與教學》
(2006b)一文中他認為,漢語書麵語至少具有以下五個方麵的特
征:表達正式的語體功能;語體典雅與詞語長短的對應關係;嵌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