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音詞的遴用;合偶雙音詞的使用;文言古句型的選用。並指出,
漢語書麵正式語體的語法特點是韻律和句法交互作用的結果。在
《海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新課題》(2008)一文中,他進一步提出
了書麵語體特征的自動檢索與定量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在《漢語
書麵用語初編》(2006a)、《書麵語語法及教學的相對獨立性》
(2003)中則提出無論是書麵語的研究還是書麵語的教學(第一及
第二語言)都應具有相對於口語和文言的獨立性;張雪《對話體語
篇分析》(2006)提出了對話體語篇這一概念,從言語行為配對關
係角度分析了對話體語篇的整體結構,從話題推進角度分析了對話
體語篇的內在關聯,並對獨白式對話體語篇的對話性及潛對話結
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這方麵的研究還有史玉嶠(1998)《論
公文語體特征》、尹世超(2001)《標題語法》等。隨著一些新型
交際媒介的出現,產生了一些新興語體的研究,如薑守陽(2007)
《手機短信與一般函電的語體區別》指出從語用目的和語體手段
看,手機短信的話語文本具備了公文事物語體的基本特征,應屬於
公文事物語體中的函電體,但由於信息承載工具、語用功能等不
同,手機短信與一般函電體在語體特征上又有差別。
(2)對語體詞和詞法的研究。語體詞研究方麵比較有代表
性的有袁暉先生的《語體的通用成分、專用成分和跨體成分》
(2005)、《論語體詞》(2004),張禮(2006)《論文藝語體
詞》,王占馥(2008)《論不同語體詞語滲透的修辭藝術》等。另
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175
外是關於詞法和語體關係的研究,如劉紅曦(2000)《動詞重疊的
製約因素》,華玉明《試論量詞重疊》(1994)、《漢語重疊理
據——重疊的製約因素》(2002)等。據華玉明通過統計計量分析
表明,重疊有著較為明顯的語體適應性上的差異,口語色彩較濃的
語體重疊較多,書麵語色彩濃的少用或不用重疊,文藝語體口語化
程度較高,重疊使用率遠遠高於政論語體,公文事務語體基本上不
使用重疊。另外,王永娜(2008)《談韻律、語體對漢語表短時體
的動詞重疊的製約》分析了韻律、語體對漢語表短時體動詞VV重
疊的製約,提出在韻律上,動詞詞長會影響重疊的能力和重疊的形
式,在語體上,動詞重疊由於具有“輕鬆隨便”的意味以及口語的
韻律特征而歸屬於口語非正式語體,由於口語非正式語體單位不能
在正式場合下運用,所以詞的語體色彩會影響其重疊的運用。於峻
嶸等(2010)《語體學視野下的同義詞專題研究》則在語言曆史發
展的動態視角下對成束的同義詞進行了語體分化研究。
(3)對短語的語體分化的描寫。代表性論文如赫琳(1998)
《科學體與藝術體中狀中結構的比較》、陶紅印(2003)《從語
音、語法和話語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談話中的演化》等。其中,
任勝國(1997)《論文藝語體“時間”範疇的表達特點》從語體表
達的角度,從時間詞語的特點及其選擇、時間的形象化表達、時間
表達的語法形式特點三個方麵,探討了文藝語體“時間”範疇的表
達特點。
(4)對句型句式的語體製約研究。關於“句式的語體製約”,
王力先生早就指出,漢語語法中有不少“特殊形式”,這些特殊形
式有著自己特殊的修辭功能。然而,這些特殊句式的使用會受到語
體的製約。比如:“長句子能使文氣流暢,這是長句子的優點。但
是長句子隻適用於議論文,不適於記敘文。短句子有明快的優點,
176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這是不可不知的。”1“議論文裏的句子往往比劇本裏會話的句子
長。小說裏敘事的部分的句子也往往比紀述口語的部分的句子長。
如果紀述口語也用長句子,就欠自然而不夠生動了。”2不僅長短句
有其語體適應功能,其他結構方式也是如此,如《漢語語法史》中
舉了《公羊傳》中“卻克眇,季孫行父禿,孫良夫跛,齊使跛者逆
跛者,禿者逆禿者,眇者逆眇者”的例子,唐劉知己批其繁瑣,在
“齊使”下改為“各以其類逆”。對此,王力認為劉氏的修改具有
高度概括性,但也同時強調“修辭上的重迭有重迭的妙處”3。
目前關於漢語句型句式的語體製約研究,研究得比較深入的
有處置句中的“把”字句和“將”字句(杜文霞,2005;張靜,
2001),“被”字句(潘文,2006;郭聖林,2006;王改改,
2003),“得”字句(張豫峰,2000),“對”字句(王景丹,
2001),“有”字句(張先亮、鄭娟曼,2006),零形回指句(張
文賢、崔建新,2001),疑問句(曾毅平、李小鳳,2006;康亮
芳,1998),施事賓語句(易洪川,1997)等。此外,還有一些特
殊句式的語體特點研究,如張有恩(2001)《試析科學語體中雙部
動詞句的語義結構》,專門對俄語科學語體中雙部動詞句的語義結
構予以了係統的分析研究。吳雲芳(2001)《從句子長度看新聞語
體和小說語體——一個統計得來的結果》則就句子長度和語體之間
的關係進行了研究。
(5)語體與篇章結構的關係研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語法
1
王力. 漢語語法史[M]. 《王力文集》(第十一卷).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p308.
2
王力. 中國語法理論[M]. 《王力文集》(第一卷).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p457.
3
王力. 漢語語法史[M]. 《王力文集》(第十一卷).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p479.
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177
研究的最大單位是句子,但是,句子中的許多語言現象並不能在句
子層麵得到解釋,於是,人們的研究視野逐漸擴大到大於句子的語
言單位——篇章上。篇章的基本單位是以一個話題為中心的、由篇
章(語用)規則控製的具有層次結構的句子序列。如以往對語氣詞
的研究都局限於一個句子之內,一般的做法是通過句子和句子之間
的最小比對,揭示一個語氣詞的語氣意義。但是,語氣詞出現的
環境多變,很難分離出能夠突顯某個語氣詞功能的單純句法環境。
而且,語氣詞是一個地道的語用成分,不是一個句法成分,因此,
很有必要將考察語氣詞的意義和功能的視野擴大到語篇的層麵。範
開泰、張小峰(2003)《獨白語體中“呢”問句和語氣詞“呢”的
篇章分析》考察了獨白語體中“呢”問句的篇章位置與篇章功能的
關係,指出“呢”問句是篇章中承上啟下的連接成分,“節”中的
“呢”問句具有承接管轄的功能和承接推進的功能,“節”首的
“呢”問句大多具有承接係聯的功能。
另外,語篇結構和語體之間也存在一種相互預測關係,這體現
為兩個方麵:一是語體限製語篇結構,二是語篇結構建構語體。
鈴木慶夏(2010)《論文白相間的敘事體中文雅語體形式的篇章功
能》一文從語體選擇與語法根據的相互關聯角度,考察了現代漢
語實際運用中語體轉換所起的篇章功能。在文白相間的敘事體中,
白話語體形式敘述事件發展的具體進程,它負載了敘述故事主線的
前景信息;而文雅語體形式不敘述事件的發展,所要表達的語義類
型主要有描寫情景、描寫人物、表達人間事理等一般原則以及敘述
者的情感或感受等,文雅語體形式提供圍繞敘事發展的種種背景信
息。在文白相間的敘事體中,文雅語體與白話語體之間的語體轉換
起著調節前景化與背景化的篇章功能。
篇章投射作為功能語法中一種邏輯語義關係,被國內外的學者
178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廣泛研究。而近年來,投射與語體的相互關係也引起了學者的極大
興趣,如丁建新(2000)《英語小句複合體投射係統之研究》、曾
蕾(2000)《從功能語言學角度看“投射”與語篇分析》等,其研
究認為對投射小句複合體的功能、句法、語義分析都有助於理解語
篇的文體與含義,因為人物話語的不同表達形式既能反映出作者特
有的敘事風格,也能表示出作者試圖通過人物的話語所展示出的豐
富的內涵意義和象征意義。
(二)功能性研究
從語體研究的角度來看,語言成分使用策略可分為兩類:有區
分力的和無區分力的。前者指語言成分的運用可以決定語體的性
質,能將一種語體和其他語體區分開來,後者則不具備這種功能。
功能性研究指確定某種語言成分在某種語體的構成中是否具有在
其他語言運用中所沒有的特殊功用,是否獲得了僅與該語體修辭目
的相關的限定性價值。國外相關的研究有Selinker(1972,1973,1974)、Trimble(1985)等人對科技英語語體的研究。
這種研究角度主要是以語法手段為軸心,考察語法手段在不同
語體中的適應性。國內功能性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關於語法隱
喻的語體功能研究。語法隱喻的語言學理論基礎是“自然語法”
觀,即話語的詞彙語法(措辭)和所編碼的意義之間存在著自然的
聯係。作為對一致式詞彙語法的係統偏離,語法隱喻體現著有別
於一致式的意義。它在語篇中的失衡和失協的分布模式,構成一
種突出,具有區別不同語體的功能,是語篇語體特征的一個重要
方麵。劉承宇(2003)《語法隱喻的文體價值》一文從功能文體學
的角度,結合話語的語場、語旨和語式,統計分析了概念隱喻、人
際隱喻和語篇隱喻在科技英語與新聞報道中的分布特征,揭示其文
體價值,然後從語義的種係發生、個體發生、話語發生等三個時間
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179
框架探討了語法隱喻作為文體特征的一些特點。指出語法隱喻具有
區別不同文體的功能,是語篇文體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麵。常晨光
(2004)《語法隱喻與經驗的重新建構》通過分析科技英語語篇中
的語法隱喻現象,闡釋了語法、語法隱喻和經驗建構的關係。
還有一些學者不滿足於對語體進行簡單的分門別類和對其語言
特征做靜態描寫,而是試圖探明語法現象發生的深層原因,特別是
語體功能動因。陶紅印(2007)指出,語體從實質上來說是交際目
的和語法結構以及語言手段的結合體。語法因交際目的而存在,而
語體(即特殊交際需要)可以為達到自身的目的而創造或調節語
法,盡管這種創造並不是撇開已有的語法係統或係統的曆史。其
《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1999)一文通過計量表明在菜譜
中“將”字句與“把”字句的使用比例超過2∶1,文章解釋“將”
字句用得如此之多就是因為菜譜是指導操作性語體,這種篇章要求
更簡練和文氣,而“將”字句正具有這個特征;在《漢語口語敘事
體關係從句結構的語義和篇章屬性》(2002)一文中,陶紅印針對
諸如“正走的時候”“一個沒有看過這個電影的人”等的關係從句
在篇章中的功能,指出關係從句主要是對當前敘事發展有重要意義
的名詞性成分提供背景信息;方梅(2007)《語體動因對句法的塑
造》深入探討了語體動因如何塑造句法形式,認為句子的論元結
構、時體標記,及施事賓語句的使用、關係從句的篇章功能和語義
表達功能等在敘事語篇與非敘事語篇中有很大差異,語篇的敘事性
對其中的句法結構具有塑造作用。從曆史角度看,不及物動詞或形
容詞帶賓語、“VP的”作定語修飾人稱代詞等現象最初也都產生於
特定語體,語法是在運用中逐漸成型、不斷變化的,功能需求塑造
了語法。在《由背景化觸發的兩種句法結構——主語零形反指和描
寫性關係從句》(2008)一文中,方梅主張主語零形反指和描寫性
180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
關係從句是書麵語中由背景化需求驅動的句法降級,反映了漢語信
息包裝的特點。
在研究語料的選取和研究方法上,陶紅印(2002)、方梅等
(2004)對口語關係從句的研究,都是取樣於無準備的自然口語的
轉寫材料,采取對關係從句的分布作窮盡統計的方法。陶文發現,
敘事體中出現最多的關係從句是表示時間的,其次是指人的,再次
是指物的,因為敘事篇章中時間從句的作用是標誌情節轉移,而敘
述中情節轉移是最重要的,所以表示時間的從句出現得最多;方文
則發現,對話體口語中出現最多的關係從句首先是指物功能的,其
次才是指時間和指人的,因為敘事語體的過程性和事件性決定了指
時間類關係從句使用頻率高,而對話語體的現場性和評論性特征決
定了時間類從句不是高頻用法。這種對比研究揭示出了關係從句的
篇章功能和語義表達功能因語體差異而有不同側重。
(三)生成性研究
“原型性”認為語體並非固定不變的語言使用程式,在其具體
實例中,即使是相對封閉的語體,其形式、結構都還是會在一定範
圍內產生變化和差異,也就是會呈現程度大小不同的原型性。生成
性研究認為語體是以原型成員為中心的集合,是曆史地形成的變化
著的範疇,是相對封閉的係統。生成性研究並不刻意追求對語言形
式結構的詳盡描寫,而是認為這樣做不一定能有效地區分語體,
有時反而會幹擾和妨礙對語體現象及其成因的深入探索(Bhatia,
1987,1993)。
一些學者提出語體為一種“場”型結構,其中有核心、中心現
象,即體現該語體基本特征的成為該語體基礎的言語體式,也有邊
緣現象。陶紅印(1999)提出了典型語體和非典型語體的概念,認
為傳統上的口語和書麵語的說法實際上是帶有典型性視點的說法。
第四章 語體與語法研究的不同模式與方法181
傳統上所說的口語指典型的口語,也就是傳媒和方式都是口語的口
語,而傳統上的書麵語也是傳媒和方式都是書麵語的書麵語。這兩
種極端或純粹的情形無疑是大量存在的,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間
狀態的存在,也就是說,必須結合傳媒和方式這兩個因素來劃分不
同的次範疇語體,區分典型與非典型語體;蔡暉(2007)提出功能
語體分類是對語言現實的範疇化,是以原型成員為中心的模糊集合
的基本論斷。
對語體持靜態固定的,還是動態生成的觀點,直接影響到語體
的分類和研究。而關於語體的分類的標準和方法曆來學術界爭議較
大。傳統的功能語體劃分法認為,劃分語體應與人類社會活動的實
際領域掛鉤並以此作為依據,因為在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領域中,
人們的思維及遣詞造句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雖然世界上有很多職
業和分工,但他們把人類活動的社會領域高度抽象概括為五大領
域,每個領域對語言的選擇和使用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領域中的
言語因受其製約也顯示出自己的個性。這五大領域便構成五大功能
語體(政論語體、科學語體、公文語體、文藝語體和口語語體)的
基礎。這也是目前被公認和通用的觀點。該觀點的優點在於不同的
活動領域有不同的語言規範,不可混淆,強調了語體的個性和自洽
性。但其不足是忽視了語體間的相互滲透現象以及語體在發展演變
的過程中,各種語體成分的交叉和轉換現象。因此,俄學者В. И.
Карасик (1998)認為:“功能語體概念是語言中最不成功的術語之
一”,並建議用話語樣式來代替它。話語樣式是一種話語的變體,
以交際距離、說話人自我表達的程度、業已形成的社會規範、交際
語域、程式化的語言手段為基礎,是話語類型的具體形式化,它本
182 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