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節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

我國高職教育的起步較晚,發展較慢,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社會認可度低到認可度高的曲折發展過程。

一、高職教育的由來

從世界範圍看,高職教育最早可追溯到美國1862年頒布的《莫雷爾法案》中關於發展工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條款,但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卻始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縱觀世界職教發展曆程,高職教育經曆了最初的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階段,由學校為主的職業教育向有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階段發展,由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向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發展等三個階段。

高職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新型高等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麵向基層、麵向生產、麵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級階段。在國際上,其他國家很少有使用“高職教育”這一概念的。即使有,也與我國的高職教育內涵不盡一致。例如俄羅斯將“職業教育”泛化地理解為除基礎教育外的一切專業教育,他們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將所有的高等教育均包括在內。更多的國家則狹義地將“職業教育”理解為是專指培養技術工人類人才的特定教育類型,即培養那些不需要太多理論知識而主要依靠動作技能和經驗技藝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從事現場工作的直接操作者的那部分教育(包括培訓),並不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麼“高等職業教育”。

從國內來看,呂鑫祥教授在他的專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呂鑫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0中認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名稱,在我國雖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但作為一類教育實體,自清朝末年以來就早已存在,清末是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初始階段。”“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與“職業教育”兩個概念的組合。這種組合有兩層含義:一是將它歸入“高等教育”範疇,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較強職業性和應用性的一種特定的教育;二是認為它隻是“職業教育”範疇中處於高層次的那一部分,並不屬於高等教育,從而將“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視為兩個並列的、互不交疊的教育範疇。我國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13條明確規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三種。初等、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分別由初等、中等職業學校實施;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第2條第9項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68條規定:“本法所稱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幹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麵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文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體係中的地位與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層次,而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高職院校屬於高等教育範疇,但同時也具有職業教育的功能。我國高等教育分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種形式。大學專科教育主要有兩種實現形式:高等專科學校(簡稱“高專”)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高職”),兩者隻是側重不同,前者重能力(如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後者重技術(如交通職業技術學院)。1997年,為了明確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和規範校名,原國家教委明確提出新建高等職業學校一律定名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同時鼓勵其他通過改革、改組、改製發展高職教育的學校照此更名。1997年3月,原國家教委首批批準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邢台職業技術學院掛牌。1998年,教育部提出“多渠道、多規格、多模式發展高職教育”的要求,並撥出了11萬個招生指標,在20個省市用於試點發展高職教育。2000年,教育部又頒布了《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暫行)(教發〔2000〕41號)。這一時期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職業能力教育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初步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之路。

二、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曆程及現狀

我國高職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90年代逐步發展,到本世紀前10年蓬勃發展。隨著國家的重視和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我國高職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向前推進。

(一)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曆程

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通過企業自身培養,但這種形式培養的學生數量相當有限,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二是通過學校集中培養,主要由高職院校承擔此項功能。因此,為滿足我國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中發〔1985〕12號)中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我國廣大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學,一部分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係。

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通過現有職業大學、部分高等專科學校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改革辦學模式、調整培養目標來發展高職教育,並利用少數具備條件的重點中專改製或舉辦高職班等方式作為補充,即“三改一補”的高職教育基本方針。

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正式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推動我國高職教育走上了依法辦學的新階段。到1998年底,經原國家教委批準獨立設置的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達432所見《199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現有的職業大學、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專科學校要通過改革、改組和改製逐步調整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支持本科高等學校舉辦或與企業合作舉辦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對當地教育資源的統籌下,可以舉辦綜合性、社區性的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隨著當年全國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獨立設置高職院校迅速增長,高職教育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教育部將原有的高職、高專和成人高校合稱為“高職高專教育”進行統籌,以形成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合力。

2000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提出了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人才培養工作重點和工作思路。它成為此後一段時間內我國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推動了高職教育的建設和發展。

2002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2005年11月,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此次會議上指出,在高等教育階段,要相對穩定普通大學招生規模,重點發展高等職業院校,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到2010年,使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間,我國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了1100多萬名畢業生。

(二)我國高職教育現狀

我國高職教育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規模迅速擴大,已經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從2000年1月開始,國務院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設立高等職業學校,並到教育部備案。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至2006年12月,在全國1100多所高職院校中,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設立並到教育部備案的高等職業院校有716所(不包括本科院校舉辦的二級學院),平均年增119所,其中升格或改建的有462所,占6453%;民辦185所,占2584%;新建28所,占391%;合並3所,占042%;更名或合並後更名38所。在這些院校中,由中專、技校等學校升格或改建的高職院校是我國高職教育的主體,民辦高職院校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辦學力量。2005年,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學校數量為1091所;高職院校招生人數為2681萬人,超過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數,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數的531%;在校生人數為713萬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數,占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457%;畢業生160多萬人,與本科院校畢業生人數大體相當;就業狀況好於本科。到200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規模達到310多萬人,在校生達到900多萬人;高等職業院校招生規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一半。麵向城鄉勞動者的各種形式的培訓廣泛開展見2009年4月,教育部原部長周濟所作的《國務院關於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的報告》。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689所,其中高職高專院校1215所。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於2011年1月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的亞歐職業技術教育研討會上指出,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經過長期努力,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取得巨大成就,人口大國的人力資源潛力得到有效發揮。截至2010年底,我國中、高等職業學校共有16000多所,每年招生1100多萬人,在校生3000多萬人,中、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分別占到了高中階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規模的一半,中國調整教育結構的戰略意圖基本實現。近五年來,中國職業教育向社會輸送了3800多萬名畢業生,每年培訓城鄉勞動者約15億人次,有效提高了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之一魯昕.中國將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改革.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到2010年具有高等學曆教育招生資格的高職(專科)院校共1239所中國學校招生網。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麵實施素質教育。2005年以來,國家先後在天津、四川、河南、廣西和三峽庫區設立省部共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對新時期、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幹重大政策進行先試先行。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職業教育初步實現了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質量逐步提高,發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同時,國家加大了對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投入。據2009年4月教育部原部長周濟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八次會議上所作的《國務院關於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的報告》顯示,從2003年到2008年,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專項資金約100億元,重點支持了1396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2200個縣級職教中心和10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建設。在各方麵的關心和支持下,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基本形成。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首次就業率達到68%,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質量得到行業、企業和社會的廣泛認同。

2005年10月,為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國務院提出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建設10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的計劃。2006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為貫徹落實該文件的精神,開始共同組織實施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重點支持10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2006年12月、2007年8月和2008年7月教育部、財政部先後評選出了首批28所、第二批42所和第三批3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院校。據2009年11月30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顯示,從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以來,經過3年建設,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無論是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學生的就業質量都取得了顯著進步。短短3年時間,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的建設就實現了4個翻番。一是和示範院校有合作協議的企業數翻番,由12萬個增長到24萬個,充分體現了校企合作在整個高職教育改革中的旗幟作用。二是示範院校中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數及其任課數翻番,兼職老師由原來的135萬人增長到26萬人,其教學任務重,課時數從140萬課時增長到207萬課時。這標誌著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正在優化,“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三是示範院校為企業的研發科技服務翻番,整個研發科技服務的資金總量從27億元增長到67億元,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四是示範院校對口支援的地區數和院校數都實現了翻番。示範院校對口支援的地區數由示範院校建設前的247個增長到目前的495個,對口支援的學校數從460個增長到920個。這對實現跨區域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地區間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的建設帶動和影響了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改革與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