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我國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適應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就是“工學結合”。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是其核心任務之一,建立科學的職業道德素質評價機製是高職院校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們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機製沒有能夠跟上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步伐,其評價方式仍然比較簡單。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在以試卷考試為主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革和調整,但方式仍然顯得比較單一。比如忽視了對學生的能力和行為的評價,對學生的自主評價不夠重視,等等。由於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體係還不夠健全,評價內容不夠全麵、完整,評價標準不夠客觀,開展評價的過程不夠科學,使職業道德教育在開展力度和效果上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走上社會後職業道德狀況不佳的現象層出不窮。所以,深入研究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體係、內容和方法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
教育評價的意義和原則所謂職業道德評價,就是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或規範,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判斷,表明褒貶態度。通過職業道德評價,可以使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原則和規範轉化為從業者的內心信念,並見之於行動;可以引導和幫助職工群眾改善和提高服務態度、服務意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明辨善惡、正邪,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實現“為人民服務,樹立行業新風”這一目標。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職業道德評價的作用,就必須明確職業道德評價的原則。
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套科學完善的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體係,能提高職業道德的教育教學質量,可以使學生在對其進行的教育評價活動中,不斷地認識、發展、充實和完善自我。但是,綜觀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就職業道德教育本身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一)職業道德教育觀念不科學,跟不上時代發展和新形勢的要求目前,在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大都認為職業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內容的一部分,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傳授知識經驗的範疇,在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教學中,更多的是對職業道德相關理論知識內容的學習,要求學生記住一些職業道德方麵的規範、準則和操守。隨著經濟活動的複雜化和社會職業的細分化,這種職業道德教育觀念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將所學的職業道德理論轉化為工作中的行為,不會學以致用。
(二)師資力量短缺,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師資力量短缺,專職教師數量較少,專門的師資隊伍和人才梯隊還沒有形成。而且長期以來,很多高職院校沒有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進行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老師要麼是從公共課教師中選出,要麼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政人員擔任。由於這些人員在職業道德教育方麵並不擅長,而且很少花專門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方麵的研究,教學質量必然不理想。
(三)沒有堅持“做學統一”的職業道德養成方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學生隻有在實踐中去感受、體會和鍛煉,才能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但是,在高職院校學生的實習實訓中,實習指導老師在傳授職業技能、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培養學生的遵章守紀、愛崗敬業等職業道德方麵的意識比較淡薄,忽視了實踐這一最重要的環節。
此外,一些高職院校還沒有構建起一個公平、公正、有效,約束與激勵並重的評價體係,對評價體係的研究也不夠。就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機製而言,高職院校的學生職業道德評價過程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脫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評價方式單一
大多數高職院校雖然注重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但在評價方式上還是過多地依賴理論課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高低。對學生職業道德的考查,隻注重學生書麵考試的成績,往往存在一張試卷決定學生職業道德成績的現象,沒有把學生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和水準所付出的努力、在實際中的表現等納入考核範疇。
2.評價內容單一
大多數高職院校隻注重學生對職業道德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忽視學生在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踐性環節的考核。由於缺少了對實踐性環節考核的評價機製,使目前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結果不能夠全麵真實地反映學生實際職業道德素質。
3.評價主體單一
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對學生職業道德進行評價時,教師是評價過程的唯一主體。雖然部分做得較好的學校,教師的涵蓋麵較廣,比如輔導員、公共理論課教師、專業教師、學生部門教職工都參與其中,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但在職業道德評價中,隻注重教師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忽視了企業的評價,這種單一的評價主體作出的評價,是不能夠全麵反映學生的職業道德水準和高低的。
二、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內涵和意義
(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內涵
人的素質是個體內化了的具有深層意蘊的品質特征,是蘊藏在人自身的尚需開發出來的身心潛能,並可通過人的言行舉止得到外在的表現。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學生的職業道德,是學生通過言行舉止得到的,體現其職業素養的一種外在表現。那麼,職業道德教育評價,就是指評價主體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運用科學的可行手段,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要求的各方麵進行價值判斷,為教育管理者提供依據的過程。它是評價主體在係統、科學、全麵地搜集整理分析職業道德教育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所實施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否符合高職人才培養需求、是否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個體需求、是否有利於提高學生職業道德作出價值判斷的活動過程。
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是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的評價結果由人的大腦判斷產生,是較複雜、較難評價的一部分。但是,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和其他評價一樣,判斷結果是在科學、係統、全麵搜集各種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的整理與分析。隻要職業道德教育體係完善,評價方法科學得當,通過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能夠使教育管理者不斷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效,也可以促使學生了解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職業道德水準,更好地促進自身的全麵發展。
(二)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意義
1.為構建並完善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體係提供科學決策
沒有科學的決策,就不可能有效實施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也難以提高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的效果。通過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職業道德教育決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如職業道德教育開展情況,學生職業道德提高程度、存在的問題、企業和社會的反響等,並據此作出正確決策。通過職業道德教育評價,高職院校相關領導能夠準確知曉本校職業道德教育各項工作,可以檢驗職業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明確職業道德教育資源的利用情況,了解職業道德教育相關教師的特長與潛能,從而為職業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改革、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環境建設、社會活動等提供正確的指導和科學決策的依據。
2.為教師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正確指導
通過科學的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可以看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情況,如自身的教學水平發揮如何,教學效果怎樣,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的接受情況等問題。也可以對相關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信息反饋,從而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為總結教學工作中的經驗教訓、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正確的指導。也可以說,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是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檢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3.為檢驗職業道德教育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符合行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和人文素質統一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情況如何,學生的職業素質怎樣,都需要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提供科學評價依據。也就是說,隻有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進行整體的、科學的評價,才能客觀地、有效地評價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
三、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原則
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是一項十分複雜的係統工程。在具體評價過程中,評價方法、內容、指標選擇科學與否等,直接關係到評價的結果。所以,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評價體係要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確定評價內容,廣泛選擇評價主體,所得到的評價結果能夠真實地反映高職院校學生實際職業道德狀況,要全麵、係統並具有代表性,不能隻重視某一方麵。
(二)目的性原則
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指標體係要緊緊圍繞提高學生職業道德這一目標來設計,必須有科學依據,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使評價結果能直接作用於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提高評價結果的應用價值。
(三)標準化原則
標準化的作用在於能統一評價因素,保證評價工作的規範化和結果的可比性,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這是所有學生要遵守的職業道德標準。除此之外,針對各行業的不同特點,還有其特定的典型指標和要求。這裏所說的標準化,是指普遍職業道德和行業特殊要求相結合的標準化,不是說所有學生都遵循一個評價標準。
(四)及時性原則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一般學製是三年,再加上普遍采取的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大三一般在單位頂崗實習,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時間較為緊迫。所以,要抓緊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道德教育評價,加強與企業聯係,及時反饋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職業道德狀況,以便跟蹤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加大教育培養力度。
(五)可操作性原則
就是從實際出發,把一些大而空的原則性指標具體化,製定成具有操作性、能滿足評價要求的指標體係,使評價過程得以順利貫徹實施。
(六)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原則
由於針對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工作比較複雜,很多情況下評價指標體係無法非常準確地進行量化。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必須充分結合定性分析,最終評價結果應形成一個明確的量化結果,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觀因素或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第二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
教育評價的基本內容本節所探討的主要內容,不是如何評價高職院校學生,即受教育者的職業道德的高與低、優與劣,重點是評價高職院校、企業、家長等,即教育者在實施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學完善的職業道德教育體係,職業道德教育方法是否得當,評價指標是否完善等。
一、對職業道德教育體製機製進行評價
建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體係,既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在宏觀層麵上統籌協調、製定政策、促進發展,也需要各高職院校自身加強體製機製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既涉及各行各業,又落腳於每個高職院校的具體實踐中。長期以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都對職業道德建設高度重視,把它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但是,在宏觀體係構建和統籌協調指導方麵還存在不足,高職院校自身職業道德教育體係不夠完整,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與社會的需要。
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體製機製進行評價的內容和範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領導體製
領導重視程度的大小是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效果高低的決定性因素。評價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是否將職業道德教育列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主管領導的分工合作情況,是否聽取相關工作彙報及解決實際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