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組織機製
評價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是否有專門的工作指導委員會,相關教學科研機構的設立及運行情況等。
(三)工作機製
評價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職業道德教育專題研究會議的召開、決策及落實情況,對教師和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情況進行考評的辦法及相關獎懲措施的製定與實施情況等。
(四)保障機製
評價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高職院校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參與職業道德教育、人才培養、教研科研經費等政策的製定與落實情況等。
此外,很多高職院校單獨開設了職業道德教育課,其初衷是為了體現學校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視,但客觀上卻形成了職業道德教育僅僅是職業道德課任課教師的職責這樣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實際上,職業道德教育不僅需要其他各門課程教學的緊密配合,更需要學校環境和整個社會環境的熏陶。所以,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都應當成為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不能把學校的管理、教輔等各類人員排在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隊伍之外,要形成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全員性意識。所以,隻有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體製機製完善了,形成領導高度重視,各部門積極配合、共同參與的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才能推動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措施和效果落到實處。
二、對職業道德教育觀念進行評價
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時,一定要轉變觀念,既要教會學生什麼是高尚的職業道德,又要教會學生如何明辨和評判職業道德標準,同時還要要求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在遇到一些現象和困惑時表現得無所適從,不知道事情的好與壞;還有一些學生雖然對一些不道德的現象和行為表示不滿,但是在行動上、在涉及自身時,又放棄了自身的道德追求,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這些知行不合一的現象,與我們職業道德教育觀念的落後有很大關係。先進的職業道德教育觀念,不僅要強調職業道德是一種規範,是個人在工作中應遵守的、應服從的道德規範,而且更要強調發揮個人在麵臨道德問題時的主觀能動性。
所以,評價職業道德教育觀念是先進還是落後,一個很明顯的標準就是:在具體的職業道德教育中,不僅隻注重道德知識和行為規範的傳授,還應該更注重對學生道德選擇能力和解決道德衝突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在畢業後,才能得到行業和社會的認可,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水準。
三、對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進行評價
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決定著整個學校職業道德教育水平的高低。相關教師人文知識的多少、精神境界的高低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水平的評價也應納入評價體係。評價內容主要包括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授課情況,開展講座或報告的內容、次數、參與學生人數、效果情況,參與編寫或出版教材論著情況,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及獲獎情況,是否形成齊管共育的良好格局等。
(一)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
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在《社會學習心理學》一書中提出,道德行為是通過學習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人的內部因素、行為和外部環境對人的道德行為起作用,其中決定人類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並特別強調了社會文化、榜樣、強化等外部因素對道德行為的影響。班杜拉將個體在社會情境中對某個人或某個團體行為的學習稱為觀察學習,觀察學習的過程即為模仿,其特點是通過榜樣傳遞信息,因此也被稱為通過榜樣進行學習。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榜樣學習是人類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對榜樣的模仿和學習對於形成新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在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中,教師的品德修養、道德情操、作風儀表,治學精神以及勞動態度都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裏說的教師不僅包括任課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等所有在校教師,還包括學生在實習實訓基地所接觸到的企業中的技術指導教師,所以高職院校對實習實訓基地的選擇一定要慎重,不但要考察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也要考察企業文化、人員素質。對於學校教師,高職院校更要重視對其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把教師的師德水平作為考核、聘任的重要依據。
(二)師資力量的強弱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整體狀況與社會對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對於職業道德教育師資力量強弱的評價內容包括:一是看學校從事職業道德教育的老師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二級學院或係的分管書記、輔導員等兼任的比例大小;二是看學校從事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相比其他專業課教師來說,參加企業實踐機會的多少;三是看學校從事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的分類研究和深入研究程度,特別是針對於不同行業的特殊性研究情況等。
(三)專業課教師發揮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種類越來越豐富,高職學院的專業也日益增多。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現在高職院校要求專業課教師為“雙師型”教師,鼓勵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參與實踐或者要求專業課教師具有企業經曆。這樣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要麼與專業和行業聯係緊密,要麼來自企業,對行業和企業相關崗位要求學生具有的職業意識、職業習慣等比較熟悉。所以,在教學中,專業課教師既要承擔傳授職業技能的責任,也要承擔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職責,培養學生形成與本職崗位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形成較高的道德素質,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承擔職業責任,做一名合格的從業者。
四、對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體係進行評價
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建設情況是評價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麵:
首先,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情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高職院校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麵傳授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目前在高職院校選用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隻有很少一部分涉及職業道德修養,內容單薄,缺乏教學實踐教學內容。所以,評價時要看這所學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是否密切聯係職業道德的實際情況,適當加大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比例,是否處理好了理論與實踐、課堂與課外的關係,教學效果如何等。
其次,評價學校各個專業每個學期職業道德教育類課程的開課門數和上課學生人數,職業道德教育類課程在該校課程中所處的地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成績,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類課程設置、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滿意度情況等。
五、對職業道德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評價
(一)教學內容的評價
首先,要評價職業道德教育的教材內容是否過於概念化、理論化,是否隻是一些條條框框的大道理。其次,要評價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是否陳舊,案例是否鮮活,是否緊貼時代脈搏和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再次,要評價職業道德教育教材是否死板、陳式化,學生是否缺乏學習興趣。最後,要評價職業道德教育的教材更新周期是否太長,教師教案能否及時反映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能否及時反映和體現企業對職業道德的要求與評價,能否體現世界各國職業道德教育的優秀成果及經驗。
(二)教學方法的評價
主要評價是否發揮了學生在職業道德教育方麵的主體性。在職業道德課的實際教學中,很多高職院校都出現了教師講、學生睡的現象。同時,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幾乎所有被調查的學生都認為,職業道德對今後自身就業和發展很重要或比較重要。但同時,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表示不願上學校的職業道德課,近一半的同學對是否了解職業道德知識表示無所謂。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在職業道德教育的課堂上,缺乏師生互動,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盡管部分職業道德教育課有穿插案例、組織社會調查等形式,但所占比重都很小。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有近九成的職業道德教育主要以課堂教授為主,教師授課主要是講解教材,很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這種授課形式有利於職業道德知識體係的傳授,學生較容易掌握課程的內容,但職業道德教育內化的效果不夠理想。
所以,好的教學方法,不應該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直接灌輸的方法,必須加強對案例教學、深入組織社會實踐、組織企業人員參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等方麵的研究,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選擇能力,使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方法更加多樣、形式更加豐富、手段更加先進。
(三)教育管理方法的評價
主要評價的是職業道德的教育管理方法是否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僅在學習中始終是被動的接受者,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也不能充分參與,時時處於被管理的地位。現在有部分高職院校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做了大膽的嚐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比如,把學生班級變為一個模擬公司,以前的班委幹部變成經理、執行經理等,賦予這個模擬公司一定的虛擬貨幣,把原來的評優加分、處罰扣分等評價方法變為增加或扣除模擬公司的虛擬貨幣,讓學生在一種接近真實的模擬環境中經營公司。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職業道德的主體作用,使職業道德教育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六、對職業道德教育與各行各業的聯係進行評價職業道德教育有兩個層次:一是普適性職業道德教育,即作為社會從業者所應具備的共同職業道德要求;二是具體某個行業職業道德教育,即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業規範往往是從事該行業的人員所應必備的職業道德。當前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於普適性職業道德教育,而對行業職業道德教育很少涉及或力度不夠。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必須重視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的職業道德教育,其評價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對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職業道德教育重視程度
很多學生希望通過在企業的頂崗實習來了解和學習職業道德方麵的知識和內容,但是,在頂崗實習結束後,仍然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對本行業職業道德方麵的知識和內容不了解或者不熟悉。所以,高職院校要著重評價教師對學生在實習實訓期間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著重評價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是否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積極引入了企業文化,安排學生接觸有關行業和生產經營實際,及時了解將來所從事職業的道德規範和具體要求,是否重視在此期間學生職業道德的提高和養成。
(二)企業的反饋信息
高職院校要及時了解企業對學生職業道德的評價。實際工作中,對於部分學生,學校和企業對他們職業道德的評價會出現明顯的反差。學校教師認為品學兼優的學生,不一定得到企業的充分認可;相反,學校教師認為學習、品德一般的學生,卻得到了企業的充分肯定。如果高職院校及時了解這種評價明顯偏差的情況,立即調整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評判視角,就能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學生在實習期間是否引入真實指標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評定辦法存在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所占比重很少,現有的評定指標大多隻有“綜合評語”、“遵守實習單位規章製度”等籠統的評價指標,缺少具體的職業道德考評項目等問題。所以,高職院校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在職業道德教育考評指標的設定上,要引入學生從事崗位的真實性要求,要體現指導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原則,使學生體會到職業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