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對職業道德行為培養方式進行評價

職業道德行為培養,是指按照職業道德的基本規範和行業特殊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行為訓練和實踐活動,從而使其養成良好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的動態過程。對職業道德行為訓練進行評價,主要有以下兩個環節:

(一)組織形式是否結合實際,靈活多樣,是否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職業道德教育要取得實效,隻有經過實踐檢驗,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他們的認同,使學生達到知行統一。比如,充分挖掘本地區優秀的職業道德教育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考察並寫出參觀考察活動的報告;培養學生敬業精神、誠信意識、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工作態度、職業禮儀等方麵的職業道德素養;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進行誌願者服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和奉獻精神;有計劃、有目的地對本地區的某一行業職業道德狀況進行實地調查並寫出調查報告。形式多樣的職業道德社會實踐活動,是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重要方麵。

(二)培養方式是否創新有效

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專業實際,大膽地創新。比如,教師在課堂、實訓以及日常生活中,要善於觀察、發現學生在職業道德行為方麵存在的問題,即時糾正並組織其進行相應的訓練;在學生素質拓展訓練中,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拓展訓練項目,加強活動結束後的分享,使學生在拓展訓練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加以改進。

八、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進行評價

目前,有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雖然進入學校學習某個專業,但是在經過了一年、兩年,甚至即將到企業實習時,仍然對這個專業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甚至不喜歡。所以,高職院校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必須讓他們了解自己今後從事職業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並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就業形勢變化的情況、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培養職業道德素質,使職業道德教育成為強烈的內在需求,從而修煉職業品格,提升職業道德水準。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評價:第一,每個專業是否開設課程介紹本專業的曆史淵源、現狀及發展前景,讓學生充分了解專業情況;第二,專業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講授專業知識外是否對該專業的曆史、發展等進行介紹;第三,學校是否利用了職業發展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對學生所學專業及將來所從事職業的特點進行介紹。

九、對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評價

(一)是否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

著重評價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是否包含培養學生熱愛自己今後的工作崗位,尊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道德操守,具有職業自豪感和責任感,立足本職、勤奮努力、精益求精、盡職盡責,為社會作貢獻等內容。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對每一位即將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否培養學生艱苦奮鬥、腳踏實地的思想

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90後,他們很多沒有艱苦奮鬥的意識,經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追求物質享受。所以,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要著重教育內容是否滲透了使他們深入到工作中去、不從眼前的物質待遇來衡量工作,真正地看到工作崗位中潛在的和隱性的資源,從職業平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否使學生具備腳踏實地、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等內容。

(三)是否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良好職業習慣的最核心問題是自律意識。每一個行業,都有行業標準、行業紀律,作為即將步入到社會的高職院校學生,要上升到法規的高度去嚴格遵守。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要著重其能否使學生了解在各種場合受讚同和默許的行為準則,懂得個人行為所依據的價值標準,使學生在遵守紀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自信、自我控製、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質,並形成道德義務感,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是否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

誠信教育不僅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公民基本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要注重是否包含加強誠信教育,使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平等競爭意識及自覺遵守法律和職業道德規範的意識。

(五)是否培養學生辦事公道的作風

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要注重是否要求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後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克己奉公、不謀私利,抵製行業歪風,自覺維護公眾利益、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等內容,從而起到淨化社會風氣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

(六)是否培養學生樹立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思想

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要注重是否要求學生在今後的職業活動中,樹立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為群眾著想,為群眾辦事,為群眾提供高質量服務的意識,同時,當社會需要的時候,自願將自己的體力、智力、財力甚至生命,奉獻給社會的行為。一個人能否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之中,是判定個人道德品質高低的重要標準。

(七)是否培養學生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精神

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要注重是否培養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全局觀念,切忌隻顧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小集體的利益而損害其他單位、部門和地區的正當利益,甚至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三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

教育評價的實施要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真正發揮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作用,必須加強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實施。

一、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業道德教育評價體係

(一)改革職業道德教育課程

高職院校最基本的特征是其職業性,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首先,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內容不能隻注重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知識,所以要突出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其次,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內容不能是僵化的、死板的、與現實需求脫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與生活、工作息息相關,體現時代脈搏,融入了現代企業所需的企業精神的知識,所以要突出時代性,突出與時俱進,要不斷吸收國內外最新的職業素質教育理念,更新教學內容,突出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再次,在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職業道德教育,學校教育、企業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方麵應互為補充,需要企業的密切配合,需要實習指導老師、企業技術人員的帶頭示範,需要學生們學以致用,全社會共同努力,為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二)完善職業道德教育評價內容

職業道德教育所包含的實用性、實踐性以及靈活性,要求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內容必須全麵化、科學化、係統化。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內容除了要考查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外,還應更加注重考核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更加注重考核學生在實習實訓期間職業道德素質的養成表現,特別應把重點由評價學生職業道德水準的高低,轉移到注重評價學生職業道德提高的程度上來。全麵、係統、科學的評價內容能極大地加強工學結合下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形成多元評價主體

通常情況下,教師是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評價的主體,但這種評價方法欠科學、太片麵。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除了教師是職業道德評價的主體外,還要形成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才能全麵客觀地對職業道德教育進行評價。首先,與學校聯係緊密的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用人標準等因素積極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中來。所以,企業對學生的實習評價在學生德育教育評價中與教師的評價同樣重要,他們承擔了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很大一部分職業道德教育的工作,也應該成為學生德育評價的主體。其次,還要注重學生家長的參與,因為家長的參與能起引導督促作用。再次,還要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的參與更能起自我激勵作用。這樣,在評價過程中盡可能讓所有的評價主體都參與進來,形成多元評價主體,使這些主體評價相互補充、相互貫通,把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落實到實處,真正發揮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的作用,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高端技能人才。

(四)改革評價方式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傳統的、單一的書麵考試評價方式已不適合職業道德教育的要求。所以,既然評價的內容、主體都發生了變化,那麼,評價方式要根據評價內容、主體的變化和實踐性,除了要通過書麵考試外,還要把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職業道德素質的養成表現,通過適當的反饋意見和評價指標,進行具體量化,納入到學生德育成績中來。同時,職業道德評價要過程化,應更多地注重學生在提高職業道德方麵所做出的努力,而不是一個最終的結果。這種過程化的評價應該貫穿於教學工作的始終,使學生能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與不足,找出差距,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和訓練。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評價手段

評價手段包括考試、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等,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定性與定量相統一的方法。可以按照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大類,對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職業理想、工作態度、誠信行為、言談舉止、為人處世等各方麵進行量化考核;可以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特殊要求,對學生今後從事崗位所需要的職業道德進行量化考核。但是,無論哪種方式和方法,都要在工學結合的背景和環境下分析對象過去情況,觀察對象當前發展狀況,預測對象未來發展趨勢,這樣作出評價才會更為客觀和符合實際。同時,要注意動機與結果相聯係。比如,學生在頂崗中損壞了工具,要看他是故意損壞還是無意損壞,兩種不同的動機,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的評價結果會截然相反。

下麵,探討幾種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手段。

(一)把職業道德教育考核內容分為理論考核和實踐能力測評兩部分

理論考核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為中心,重視教學過程和結果,在考核方法上可采用閉卷和開卷相結合、期末考試和日常考試相結合、口試與筆試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同時也參考學生平時的上課表現。實踐能力測評部分的考核可通過談話、觀察、參考學生參與職業道德提升活動的表現等多種形式展開

(二)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在學習、生活和實習中,是否遵守職業道德而進行的自我總結和評判。自我評價是一種內在的、自覺進行的評價方式,主要靠內心信念起作用,使學生在道德評價中形成一種自知、自尊、自誠的品質,也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的有效途徑。

(三)同學之間的交叉互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同學在老師麵前表現優秀,積極上進,但回到宿舍或在同學麵前卻表現為政治立場不堅定,紀律鬆散,完全像變了一個人。所以,發揮同學之間的互相監督作用,可以比較全麵客觀地對學生的職業道德進行準確評價。

(四)把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有機結合

實習單位對學生作出的評價可作為對學生職業道德評價重要的一部分,考察學生的知行合一狀況。

(五)創新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激勵機製

運用激勵機製,把對學生職業道德的認知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對於職業道德評價高的同學,在入黨評優、崗位輪換、職位提升、就業培訓、創業資助等方麵進行統籌,予以優先考慮;對於職業道德評價低的同學,追究責任、降低薪酬、追回榮譽,進行懲罰。使職業道德好的學生有機會在更多的崗位上輪換,在更高的職位上鍛煉,獲得更多的從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