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為了加強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明確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形成科學的職業道德教育體係,增強職業道德教育效果,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全麵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本章在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製定出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實施大綱。

第一節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高職院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麵對就業壓力、學習壓力、社會適應性壓力和網絡環境的負麵影響,高職院校學生麵臨眾多困惑,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將有利於對學生的教學和管理,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更好地完成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一、經濟全球化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影響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超越一國領土界限的大規模活動,是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與重組,是世界各國高度相互依存和融合的表現。經濟全球化包括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經濟全球化不僅帶來了全球經濟的發展,而且深刻地影響著社會政治、文化、人們的思想意識等方麵。經濟全球化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積極影響

首先,經濟全球化將促使高職院校學生形成全方位的開放觀念。在當今國際生活中,一個國家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隻能導致停滯和落後。正如鄧小平同誌指出的,“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經濟的聯係日益加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脫離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必須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製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避免被淘汰;同時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擁有實現自身發展所需的全部產品、資源、資本、技術以及人才,實行資源互補、優勢互補,不斷吸取當今世界先進的文明成果已成為各國追求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抉擇,因此要發展,就必須對外開放,樹立全方位的開放意識。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高職院校學生的競爭意識加強。公平競爭是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之一,融入經濟全球化和WTO的過程,就是參與國際之間經濟競爭的過程,這種競爭是異常激烈和殘酷的。人們必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地完善自我,不斷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並且我國作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後來者必然要承受全球化背景的沉重壓力,需要而且必須通過主動參與競爭才能贏得較好的生存和發展機會。

再次,經濟全球化使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有所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在WTO規則中體現出來的現代信譽意識,可以歸結為法律意識。現代信譽意識,是按規則辦事的意識,而規則主要是通過權利和義務來約定的,是通過法律來規範的。我國在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既要自覺履行已承諾的義務,取得較高的信譽度,又要全麵享受自己的權利,特別是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合法權利保護自己,在複雜的國際經濟往來中,爭取最大的優勢。

最後,經濟全球化促使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經濟全球化使人們對傳統的經濟發展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為不能將經濟發展作為唯一的目標,不能將人與環境對立起來,為追求經濟的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這是一種短視和有害的發展觀。在此基礎上人們逐步形成一種新的發展觀,即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負麵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是由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少數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正如江澤民同誌在1998年11月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的:“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經濟科技暫時的領先優勢,向社會主義國家施加強大的壓力,以求達到政治上的企圖,同時不遺餘力地通過各種渠道輸出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腐蝕誘變人們的思想觀念,這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科技革命日新月異,西方大量的政治意識、價值觀念通過各種途徑湧入我國,各種思潮相互交錯,相互激蕩,人們的思想不再保守,呈現開放性的特點,這使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們爭奪下一代的鬥爭更加尖銳複雜。國際敵對勢力一直在千方百計地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企圖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這給高職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其次,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經濟成分多樣化,使人們思想活動呈現多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社會生活、經濟利益呈現出多樣化,收入差距拉大,競爭更加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特征日益凸顯,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其內容既有正確先進、開拓進取等各種進步向上的,也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各種腐朽落後的思想觀念,人們思想活動呈多元性的特點。

再次,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文化異化的現象。經濟全球化使我國教育的國際合作與對外交流不斷擴大,但發達國家在教育輸出過程中,往往有意無意地強調該國文化和價值準則的重要性,貶低乃至否定本土文化,造成了我國青年一代的“文化異化”現象。

最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思想道德教育被弱化,人們的理想信念淡化。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教育和科學的最新發展,使人們逐步形成一種共識:知識是不分國界的。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國與國的界限變得模糊了;而且經濟全球化時代,是物質財富大大豐富的時代,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人類的共同利益也似乎多了起來,階級之間本來明確的關係現在也變得模糊了;文化的影響力比過去增強了,而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似乎有所減弱,意識形態和經濟基礎之間的聯係似乎也更加模糊不清了。特別是在年輕人中,認為講階級已經很不合時宜了。還有學生認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還有學生認為:理想是遠的,信念是虛的,金錢是實的,要拋棄遠的,仍掉虛的,撈取實的。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特點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浪潮、網絡文化等的衝擊下,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轉型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們的思想行為既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又集中體現著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他們的學習、消費、娛樂休閑觀念已從保守、封閉、單一中解放出來,趨向多元化、個性化,出現多變性、選擇性、差異性和獨立性特點。他們具有高度的集體主義觀念,但同時具有明顯的個人本位傾向;他們既受實用主義觀念的影響,也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從整體上看,高職院校的絕大部分學生愛黨、愛國、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熱情很高,表現出前進的、向上的、積極的主流。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思想政治方麵

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向上,勇於進取,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有正確的政治態度和行為方式;他們明確地認識到個人成長離不開現實的政治環境,所以普遍關注國際國內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和社會政策;積極參加黨校學習,遞交入黨申請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表現出極強的上進心,政治方向明確,能認同正確的價值觀;他們獨立自主,做事有目標、有規劃,有較高的自我預期。但也有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政治思想不成熟,存在相當嚴重的知行不一的現象,表現出二重性的特點。如:在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什麼時,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認為“人格是否高尚,對社會貢獻是否大”,但是自己卻不願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多數人表示反對,但遇到與自己利益有關的事時,卻又毫不相讓,往往爭得麵紅耳赤。他們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不主動、不積極,對國內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表現出冷淡的態度,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少數高職院校學生不能全麵了解社會,對國情民情了解甚少,對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缺乏清醒的認識和辯證的思考,認識趨於極端化。

(二)學習方麵

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市場經濟對人才素質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隻有不斷追求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他們對學習目的認識越來越實際和多樣化,絕大多數同學有明確的階段性奮鬥目標,並且有為實現這一目標的計劃。但是他們中大多數人基礎知識不紮實、底子薄、自學能力較弱,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一些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熱情,究其原因,一方麵在於高考成績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報考學校與專業選擇的自由,使許多學生無法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或學校就讀,因而造成學習動力不足;另一方麵在於部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不強,對學習知識沒有很強的欲望,認為是為家長和老師學,自身努力不夠,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

(三)價值觀方麵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能積極參加“三下鄉”活動和誌願者公益活動,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精神。高職院校的學生用誌願者活動來幫助別人,奉獻自己,把社會的期望、做人的使命內化為自覺自願的需求,既實現了個人的社會價值,又推進了和諧社會的建設,達到了個人理想與社會價值實現的統一。學生們通過誌願者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加強了社會主人翁角色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更多地了解農村、了解國情、磨煉意誌、增長才幹,懂得了為他人服務的真諦,也學會了彼此包容和忍耐,認識了社會,也認識了自我。但是也有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傾向明顯,信仰與理想觀念淡漠,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法製觀念也相應表現比較淡薄;有部分學生出生在家境較好的家庭,父母過分溺愛,從小嬌生慣養,使他們養成任性、占有欲強、自私自利等壞習氣,缺乏艱苦奮鬥的精神,一味追求高待遇、高享受;獨生子女的成長經曆使他們缺乏同齡群體的環境,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導致他們集體觀念淡薄,缺乏集體主義榮譽感,表現出極端個人主義,以個人意誌自由實現的程度大小為標準來斷定個人價值的大小;家庭過多的照顧使他們怕苦怕累,在獨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斷力、適應力等方麵顯得相對薄弱。

(四)心理方麵

高職院校學生整體心態較平和,能夠較為客觀、理智地觀察分析問題,但也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孤獨、焦慮、困惑等心理問題。盡管近幾年來,高職教育得到快速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但由於傳統觀念和學科本位教育的影響,加之高職錄取分數線較低的現實,高職院校學生入學時普遍存在著“大學去不了,隻有上高職”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基礎差、智商低,總覺得低人一等,心理負擔很重。而且一些高職院校由於辦學定位不準,使得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自我定位出現偏差,他們看不到自身的優勢,用自身的短處比本科生的長處,容易出現自卑心理。在進入高職院校後,學習內容的專業化、深度和難度比以前加大,導致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對專業不感興趣,學習效果不理想,從而引起心理上的困惑和焦慮。還有部分學生,麵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特別是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無所適從、緊張不安,加之自我調適能力較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甚至是邊緣性格。

三、高職院校各年級學生的特點

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教育是一項係統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要全麵了解他們,並針對各年級學生的特點製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一)高職院校一年級學生的特點

目前,高職院校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多為十八九歲,正值生理變化時期,思想、心理活動豐富複雜、動蕩不安。加之生活學習環境的突變,學生麵臨著許多的困難和障礙,在思想政治、學習和心理等方麵表現出以下特點:

1.思想政治方麵

首先,高職院校一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知識麵比較廣,情感豐富,接觸社會機會較多,內在潛力大,組織和活動能力較強,有較好的綜合素質,但他們思想單純,對社會的認識比較淺顯,入學時間不長,人生地不熟,對大學生活充滿好奇和憧憬,在言論和行動上比較拘束,才能和優點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弱點和缺點也未充分表現出來,處在一個矛盾形成和隱蔽的階段,呈現出一種抑製的特點。其次,他們普遍思維活躍但思想不完全成熟,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對社會思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人格養成等複雜的問題,許多學生不從實際情況和自己的個性特點出發,簡單地照搬,模仿別人的經驗,行為較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