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四川羅城古鎮鬧元宵
2月6日農曆正月十五,四川犍為縣羅城古鎮萬餘民眾敲起歡快的鑼鼓、跳起秧歌,舞起龍燈、獅燈、牛兒燈等獨具民間傳統特色的民俗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歡天喜地鬧元宵。
15.興文高裝文化節演繹“空中戲劇”
2月23日,四川省最大苗族聚集地宜賓興文縣大壩鄉舉行“高裝”文化節。當日,萬人空巷,當地民眾欣賞了《哈三妹出征》《夫妻峰傳說》《水漫金山寺》《智取金刀》等“高裝”節目。
大壩高裝這一民間文化活動起源於清康熙年間,每台高裝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裝台是大約4平方米的木製方桌,上麵站著故事中的5-6個配角,都身著戲衣,手拿道具。方桌中央有一根高達5米的鐵樁,稱為裝亭。裝亭頂端站著故事的主角,一直都由姑娘裝扮,俗稱“高裝姑娘”。每台戲由10多名精壯漢子抬著沿街緩緩前行,表演者不說不唱,觀眾根據造型理解戲意,因此,大壩高裝被譽為“不說不唱的空中戲劇”,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16.嫘祖故裏先蠶祭祀
3月2日,嫘祖蠶姑廟會在鹽亭開幕,開幕式上,來自民間的“蠶龍”、“桃子龍”、獅子、大鼓、腰鼓、曲藝、川劇表演,吸引了各地遊客前去觀光,據了解,像這樣的祭祀在鹽亭代代相傳。嫘祖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正妃,萬世景仰的蠶神。相傳她發明植桑養蠶、繅絲製衣,和黃帝一道開創中華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被譽為“人文女祖”。據考證,綿陽市鹽亭縣乃嫘祖故裏。
相傳祭祀先蠶始於周禮,以後曆代帝王祭祀先蠶的典禮都非常隆重。民間祭祀先蠶的活動也是古盛今興。在鹽亭,每年春上蠶事將起,相當於嫘祖誕辰的先蠶節前後,當地百姓便自發以各種方式祭拜蠶神婆婆,祈求蠶絲大利,並舉行舞蠶龍、獻三牲、獻紅鞋、點天燈、燒遍香、唱大戲、祭蠶神廟會等民間祭祀活動。玉龍鎮陽興村煙頂山下的村民,每年二月初八蠶過年的晚上提燈籠舉火把轉山朝蠶,邊走邊唱邊放炮;而柏梓鎮金鍾山在先蠶節,唱倮戲為蠶姑祝壽;金雞鎮的鄉民以舞蠶龍慶賀嫘祖的誕辰。
年複一年,久而久之,鹽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群眾自發性的傳統集會,稱為“蠶姑廟會”,並長期沿襲下來。廟會當天,鄉民們早早起床,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四麵八方趕到蠶神廟。在眾多的祭祀節目中,最富於地緣文化特色的莫過於舞蠶龍,這是嫘祖出生地鹽亭金雞鎮的傳統遊藝,一為九節的連體蠶龍,一為個體蠶龍,九個人各持紮成蠶形的個體龍組合表演。還有朝山火龍:數百人在晚上提燈籠或舉火把登山朝聖酬神,一條長長的火龍在山道上蜿蜓前進,蔚為壯觀。據悉,“嫘祖傳說”、“舞蠶龍”、“蠶姑廟會”等已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17.“2012中國·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正式啟動
4月2日,2012年都江堰清明放水節如期舉行,33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及夫人參加了開幕式。駐華大使代表阿根廷駐華大使還在開幕式上向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贈送“尋訪最值得駐華大使館向世界推薦的‘世界人文水利奇觀’——中國都江堰”牌匾。
本屆放水節開幕式安排在魚嘴岷江主河道右上側《道解都江堰》實景演出現場,以“古堰春色,水潤天府”為主題,以水為主線,劃分為樂水、祭水、放水、拜水四大板塊。現場,以水、竹籠、榪槎、旗幡、莽號等為代表的相關元素將都江堰的自然、人文以及民俗景觀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公祭李冰活動還是砍榪槎放水的儀式,都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向世人展示出古老神秘的都江堰水文化,展現出都江堰放水節這一“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
據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2006年,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活動旨在提升文化遺產資源的品質和內涵,打造都江堰市獨特的國際文化旅遊品牌。同時也標誌著都江堰清明放水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正式啟動。
18.德陽市首屆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節
6月19日,德陽市首屆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節在四川德陽開幕。據介紹,首屆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節以“保護文化遺產,注重活態傳承,共建精神家園”為主題,是德陽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首次集體亮相。活動現場設6個區域,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通過活態的現場演示、表演、圖片展覽、多媒體演示、銷售等方式,讓觀眾親身體驗傳統技藝的精妙,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其中,旌陽展區展示德陽潮扇製作技藝傳承及產品展銷、孝泉果汁牛肉產品展銷、德陽醬油製作技藝展示及產品銷售、糖畫製作技藝展銷等形式;廣漢展區展示青銅藝術製作技藝產品展銷、連山回鍋肉製作技藝圖片展及現場演示、廣漢纏絲兔製作技藝、三星堆豆腐幹製作技藝產品展銷、保保節、漢劇圖片展等形式;綿竹展區展示綿竹木版年畫等展現綿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19.端午插花盛宴
6月22日,成都圖書館22日舉辦了一場體驗式的古典插花盛宴。活動上,市民遊客可免費聆聽“名人話端午”,觀賞“中國古典插花展”,並欣賞古樂演奏。多種活動穿插進行,這種傳統藝術跨界混搭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
(三)表演比賽
1.四川“非遺”精粹亮相北京
2月5日,“蜀繡”、“青神竹編”、“成都漆藝”、“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等極具蜀地特色的“非遺”項目,亮相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首都市民觀賞到了獨具魅力的四川展品以及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的精湛技藝和生產工藝流程。
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於2月5日至15日元宵節期間,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新館舉行。此次展覽以首批4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為主,並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選取在非遺生產性保護方麵取得顯著成效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約上百個項目參展。四川的“蜀錦織造技藝”、“綿竹木版年畫”、“蜀繡”等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受到觀眾熱捧。
2.遂寧市川劇團啟動“公益演出月”
3月10日起,遂寧市川劇團推出“公益演出月”。在此期間,每個周六下午,遂寧川劇團都在遂寧市鎮江寺影劇場舉辦一場公益性演出。
此次公益性演出,以遂寧市川劇團近年來從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學校吸收的優秀青年演員為主力,為當地群眾上演《太廟驚魂》《扈家莊》《觀景》《三娘教子》《八大錘》等川劇經典折子戲。同時,遂寧市川劇團中的青年藝術家,也登台演出《鍘美案》等4台川劇傳統保留劇目。
3.滑竿抬幺妹扮靚鄉村旅遊
4月8日,四川省華鎣市祿市鎮月亮坡村的果農把民俗文化活動“滑竿抬幺妹”與農業觀光有機結合起來,既傳承了民俗文化,又扮靚了鄉村旅遊,還吸引了不少遊客。被評定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華鎣山滑竿抬幺妹”是華鎣市獨有的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重大節日或喜慶吉祥之日,華鎣山區的群眾都要舉行滑竿抬幺妹活動。
4.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展演活動在成都舉行
6月7日,“文化遺產日”係列活動之一——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展演活動在四川師範大學影視學院舉行。除了《秋江》《船會》《摘海棠》等經典揚琴、清音曲目,來自省曲藝團的青年演員們還帶來了參加第七屆“牡丹獎”的新創節目揚琴《情懷》和清音《四川更美麗》。演出前,中國曲協為獲得“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的金錢板大師鄒忠新頒發了5萬元獎金。
5.首屆四川少兒曲藝大賽決賽
6月9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聯主辦,省曲協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四川賽區選拔賽暨首屆四川省少兒曲藝大賽進行決賽。經過半個月的角逐,“第五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選拔賽暨首屆四川省少兒曲藝大賽”決賽共評選出6個一等獎、7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和4個新苗獎,其中一等獎節目將代表四川參加第五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
此次大賽自2012年2月啟動以來,收到來自全省7個市州21所學校申報的50多個節目,涉及諧劇、清音、金錢板等11個曲種。根據全國大賽的規定,本次大賽分為兒童組和少年組兩個組別。四川賽區同樣設置了這兩個組別,評出的一等獎節目將代表四川角逐全國大賽。此外,比賽還另設園丁獎和優秀組織獎,以表彰培養少兒曲藝人才的優秀個人和單位。
6.首屆“文殊坊杯”非遺手工技藝精品邀請展係列活動啟動
6月9日,由省文化廳主辦的首屆“文殊坊杯”非遺手工技藝精品邀請展係列活動在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正式啟動。
這次活動一直持續到2012年底,屆時將在成都文殊坊開展非遺手工技藝高峰論壇、商貿對接會、作品拍賣會以及非遺手工技藝精品邀請展獲獎作品頒獎晚會、非遺手工技藝作品海內外交流會等係列活動。6月9日至14日,成都會館還同時舉辦為期6天的“藝秀中華”非遺手工藝珍品邀請展,展出來自成都、宜賓、樂山、甘孜、阿壩、涼山等市州的蜀繡、羌繡、蜀錦、漆器、銀花絲、竹編、唐卡等非遺手工技藝珍品。
“文化遺產日”期間,省文化廳還舉辦“非遺”宣傳展示係列活動,宣傳四川非遺保護成果,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其中包括:公布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非遺保護進基層巡展專場;川劇傳統大幕戲《繡襦記》展演;川劇傳統折子戲展演(2台);川劇傳承人進校園、社區展演;出版發行非遺保護理論研究成果專輯;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展演活動;非遺保護走基層講座專場等。
7.夜遊武侯祠
6月10日,“2012夜遊武侯祠”活動再次登場。4個月的時間裏,夜遊活動以“三國英雄夜”為主題,精心構建“武侯夜話”、“武侯夜韻”、“武侯夜賞”、“武侯夜奇”四大板塊係列活動。
除了“專家講座”這類博物館傳統節目,遊客還可以在琴亭邊聽古音、夜色下賞古跡。“夜遊尋寶”、“百戲大賞”、三國傳統文化與高科技動漫的結晶“浮雕三國”變臉牆和“水墨三國”動畫卷軸則吸引了不少年輕粉絲。“武侯夜話”是夜遊武侯祠的傳統節目。易中天、於丹、王立群以及評書大師單田方等文化名家都曾在“武侯夜話”文化講壇上品評三國。今年的“武侯夜話”活動中,武侯祠博物館不僅推出了方北辰、沈伯俊、袁庭棟等名家的文化講座,曾經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中開講關羽的武侯祠研究員梅錚錚也登台開講。與此同時,武侯祠還特別為博物館的金牌講解員李誌開設了《李誌·微三國》講座,讓這位從門衛轉型當上講解員的“網絡紅人”在活動現場散打三國。
8.成都市舉行紀念振興川劇30周年演出周
7月25日至8月4日,為紀念振興川劇30周年,成都市整合各方資源,推出6場川劇演出、1場戲歌演唱會、1場紀念振興川劇30周年座談會和1場文化名人講座。6場川劇以革命題材的紅色川劇《黎明十二橋》開場,而川劇演出史上第一場戲歌專場演唱隨後在錦江劇場舉行,陳巧茹、孫協、王玉梅三朵“梅花”以及蔡少波、馬麗等川劇表演藝術家攜手歌手王錚亮共同唱響《康定情歌》《梅花絕句》《蜀相》等10餘首新編川劇戲歌,讓觀眾感受川味戲歌的魅力。
作為此次活動重頭戲的《鴛鴦譜》,成都市川劇院專門準備了“青春版”和“明星版”兩個版本。“明星版”將由陳巧茹和曉艇兩朵梅花擔綱主演,“青春版”則全部由“90後”年輕演員主演。此外,曉艇、陳巧茹、王玉梅等成都市川劇院老中青三代川劇“梅花”同台獻藝,連續上演兩場《川劇名家名戲專場》,演出川劇經典折子戲。
9.成都市舉行“陽友鶴杯”川劇玩友大賽
8月3日,由成都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等單位主辦的2012年成都市“陽友鶴杯”川劇玩友大賽在彭州公園廣場舉行。成都市各區(市)縣的近兩百名玩友在露天的舞台上激情開唱,奉上了《死水微瀾》《秋江》《滾燈》《八郎回營》《斬黃袍》《三祭江》等十多出川劇經典折子戲。超過200名川劇專業演員和玩友齊集一堂陶醉在這些經典戲目中。來自成都市川劇院的“二度梅”陳巧茹和川劇表演藝術家蔡少波也先後登台,為現場觀眾演唱了《死水微瀾》選段《羞怯怯》和《托國入吳》,為紀念振興川劇30周年再添精彩。
台上唱戲的和伴奏的都是業餘玩友,台下坐鎮評委席的卻是肖德美、崔光麗兩朵“梅花”,以及川劇大師陽友鶴之子歐陽榮華等專業演員。最後,彭州市的《滾燈》和成華區的《三祭江》獲得了一等獎。此次參賽的選手中,最小的18歲,最大的則有70多歲。
10.四川省“金堂·外實校杯”青年川劇演員比賽
8月12日,作為“振興川劇30周年”係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振興川劇領導小組主辦的四川省“金堂·外實校杯”青年川劇演員比賽在成都市金堂縣落下帷幕。為期兩天的比賽,既是一次青年川劇演員的大比拚,更是一場振興川劇30年的集體彙報。
進入到這次決賽的40位青年川劇演員可謂省內川劇青年人才的大聚會,其中既有來自省直及市州專業川劇藝術院團的演員,也有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學校等專業戲校的在校學生,同時不乏來自民營藝術院團的川劇演員,甚至還有來自最基層的川劇群眾愛好者,他們代表著川劇青年一代的最高水平。而來自綿陽的陳若梅、李玲琳等幾位“小梅花”的參賽更是顯示出川劇青年演員後備人才的可喜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