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決賽的36個節目題材形式多樣,既有像《八大錘》《活捉王魁》《思凡》等川劇傳統折子戲,也有《樂昌公主》《死水微瀾》《天女散花》等新編、改編、移植其他劇種的劇目選段。無論是參賽劇(節)目的風格樣式還是參演陣容,都顯示出青年演員的實力,可以說此次大賽是我省近年來川劇傳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本次大賽,來自四川省川劇院的張燕憑借在《芙蓉花仙》片段《冷泉山》中的精彩表演拔得頭籌,與其他8人獲得一等獎,來自綿陽市藝術劇院的牟銳等11人獲得二等獎,遂寧市川劇院的蔣歡等19人獲得三等獎。
11.我省舉行首屆傳統民歌大賽
9月27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聯合主辦的“唱響山歌——四川首屆傳統民歌大賽”在瀘州落幕。本次大賽以“傳承、展示、交流”為主題,分為初賽、複賽、決賽三個階段。我省熱愛四川傳統民歌、並具有一定演唱水平的業餘和專業歌手,不限年齡、職業、唱法、演唱形式,均可報名參加。參賽歌手分為“獨唱及對唱組”、“多人組合組”和“院校組”,以確保參賽選手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參賽歌曲既可以是優秀的傳統四川民歌,也可以是根據傳統民歌改編的反映新時代、新生活的新創四川民歌。
經過3個月的激烈角逐,共有13個節目從數百個選送節目中脫穎而出。其中,來自涼山賽區的歌手吉力麼子紮、沈爾阿培以一首《阿惹妞》驚豔四座,與宜賓賽區選送的參賽歌曲《亞羅卡得羅》一起奪得大賽的兩座金獎。來自內江賽區的《石坪情歌》、南充賽區的《川北婚嫁》等節目分別獲得銀獎、銅獎。而參與首屆民歌大賽並獲獎的歌唱選手,也成為我省首批“民歌王”。此外,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還獲得了本次大賽的“特別組織獎”。
(四)其他
1.成都收藏“埃及豔後”
6月2日,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內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捐贈儀式,來自埃及開羅的木偶劇團向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贈送“埃及豔後”雕像。
此次埃及藝術家贈送的藏品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愛妻奈菲爾塔利的雕像。劇團導演莫哈默德法齊介紹,把雕像贈送給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是埃及開羅木偶劇團“感謝成都承辦木偶節,中國人民愛木偶,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現場,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負責人接受了贈送雕像,並向埃及開羅木偶劇團負責人發放了收藏證書。
2.7米長蜀繡《高原秋色》7月中旬送人民大會堂陳列
7月中旬,人民大會堂再次出現新的巨幅蜀繡作品《高原秋色》。該繡品長7.5m、高3.4m,繡稿為表現四川西南地區壯美自然風光的攝影作品。
2012年初,人民大會堂確定在全國人大會議廳過道牆壁上鑲嵌“春”、“夏”、“秋”、“冬”四個主題刺繡作品。其中,“秋天”主題的刺繡將用蜀繡形式表現。此前,人民大會堂四川廳內,巨幅雙麵蜀繡《芙蓉鯉魚》已在這裏陳列了30年。30年前,還是一位普通繡女的孟德芝,有幸參與了《芙蓉鯉魚》的繡製工作。30年後的今天,52歲的孟德芝帶領30多位繡女製作這幅蜀繡《高原秋色》。
3.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開館
9月30日,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在完成裝修布展工程後,開始試運行。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坐落於北川新縣城中軸線上,占地麵積1.3萬平方米,建築麵積8002平方米。該館由澳門基金會投資1億澳元(折合人民幣8588萬元)援建,按國家二級博物館標準設計建設。
博物館內的陳列展覽以實物形態和大型場景複原相結合的方式,分別以曆史、文化、社會三個篇章,翔實再現了古羌民族這個被譽為“雲朵上的民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和燦爛文化。
4.中華經典詩詞《宋詞雅韻》吟誦晚會在眉山舉行
10月10日晚,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聯、眉山市委、市政府主辦的中華經典詩詞《宋詞雅韻》吟誦晚會在眉山三蘇祠拉開帷幕。這台別具一格的吟誦晚會由省文聯藝術團牽頭編排,綜合運用了音樂、舞蹈、吟誦、表演等手法,用現代審美理念詮釋宋詞精神內涵,將宋詞獨有的情感體驗與人文體驗立體地展示在舞台上,向觀眾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了宋詞藝術的輝煌成就,讓人耳目一新。
晚會舞台搭在眉山三蘇祠之外,以三蘇祠正門為背景,突出宋代建築的風格與特點,營造出具有鮮明特征的整體氛圍,讓觀眾有時空交錯、身臨其境之感。整場晚會所有朗誦者、演唱者、舞蹈者均以古裝造型表演,主持人也以文人雅士相聚暢談、情景對話的模式串聯節目。各種表演細節都最大限度地還原曆史形態,有效延展了舞台的縱深空間。
《宋詞雅韻》在內容編排上也進行了大膽創新,雖然還是以詩詞朗誦為主要元素構架,但卻不局限於單一的朗誦形式,而是將經典誦讀分為獨誦、齊誦、齊唱、對誦等,在表現方式上配以川劇的唱腔和京劇的旁白,同時,與音樂舞蹈、器樂演奏、情景表演等有機融合。
5.首屆中國·凱裏銀飾刺繡博覽會
11月18日至22日,首屆中國·凱裏銀飾刺繡博覽會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凱裏市成功舉行,成都市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共5家企業參加了這次博覽會,展示了成都銀飾刺繡的非遺文化魅力,推動了兩地銀飾、刺繡的交流、合作。
本屆博覽會以“挖掘弘揚民族文化,塑造銀飾刺繡品牌”為宗旨,是全國範圍內首次銀飾、刺繡專題博覽會。成都市代表隊的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作品在此次博覽會中分別獲得了中國·凱裏銀飾刺繡博覽會組委會頒發的金獎4個、銀獎3個、銅獎2個,企業交易金額10餘萬元。
6.四川省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督查工作總結暨生產性保護工作交流會
12月13日,四川省文化廳在眉山市成功召開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督查工作總結暨生產性保護工作交流會議”。各市州文化局分管局長、非遺科長、非遺中心主任、文化館館長、廳直屬有關單位負責人,我省國家級、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期間,參會代表現場參觀了青神竹編博物館、青神竹編職業學校,聽取了眉山市文化局、雅安市文化局、成都蜀錦織繡有限責任公司、綿竹年畫社關於推進國家級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工作交流發言。舉行了首批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頒牌儀式。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澤波對今年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的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保護自查督查工作進行了全麵總結,對做好2013年全省非遺保護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黨組書記、廳長鄭曉幸以《堅持科學保護,推進傳承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題作了重要講話。文化部非遺司管理處副處長張曉麗受非遺司領導委托出席會議並作指導講話,充分肯定了四川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取得的顯著成績。
這次會議時間雖短,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安排緊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與會代表一致反映,此次會議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改革會風、轉變工作作風的一次實實在在的舉措。會上學先進,看典型,談觀感,總結經驗,共同商討四川非遺保護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措施。會議將對進一步加強促進我省非遺保護工作再上新台階,大力推進我省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二、圖書和論文
(一)圖書
1.《川劇傳統劇目集成》(第二批)(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此次出版的第二批《川劇傳統劇目集成》共包括《時事時裝戲劇目》兩卷、《曆史演義劇目·三國戲》三卷。其中,《時事時裝戲劇目》輯錄的劇目既包括揭露鴉片危害的《黑化大觀》,頌揚抗日愛國精神的《熱血青年》,也有諷刺袁世凱複辟帝製的《洪憲官場》和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悲劇的《愛情與禮教》等劇目。“三國戲”是川劇龐大的劇目體係中一個重要的劇目類別,在川劇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地位。僅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的館藏文獻中,就有三百四十餘種版本、二百五十餘個劇目。為保證入選劇目的準確性、代表性,《曆史演義劇目·三國戲》卷的編者們先後谘詢了嚴樹培等資深川劇專家和擅長三國戲演出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川劇代表性傳承人魏益新、夏庭光、錢兆鴻等,經多次討論,甄選出具有不同特點的代表性劇目。這些劇目有精選自黃吉安編寫的優秀劇目;保存有特殊表演技藝的行當流派的經典代表作;反映三國曆史上重大事件以及傳統文化現象的劇目;川劇代表劇目或獨有劇目,如《桃園結義》《鞭督郵》《議劍獻劍》《連環計》《火燒濮陽》《白門樓》《青梅宴》《審吉平》《挑袍》《三顧茅廬》《三闖轅門》等。
2.《瀘州市博物館館藏書畫研究(第一輯)》(四川美術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瀘州市博物館館藏書畫研究第一輯》研究文集是一部書畫研究文集,展示了瀘洲市博物館內收藏的瀘洲市19名瀘州籍已故書畫名家的書畫精品,並對書畫精品的背景、技術手法等進行分析研究。
該書是瀘州市博物館獨立研究出版的第四部研究文集,也是第一部專題研究瀘州市博物館館藏曆代書畫的文集。今後,瀘洲市博物館將繼續深入對瀘州曆史文化、曆史文物進行發掘與研究,陸續推出第二輯、第三輯等對館藏文物中省級、國家級名家作品的研究成果。
3.《夾江千佛岩——四川夾江古代摩崖造像考古調查報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夾江千佛岩——四川夾江古代摩崖造像考古調查報告》第一次對全國重點文物夾江千佛岩進行全麵記錄,為165座龕窟留下了珍貴影像文字資料。
夾江千佛岩位於樂山市夾江縣城西2.5公裏的青衣江北岸、大觀山南麓的懸崖直壁上,呈東南-西北向狹長分布,總長度約330米。自2009年11月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美術學院中國藝術與考古研究所、樂山市文物局和夾江縣文物管理所聯合開展夾江千佛岩考古調查,至2012年2月結束。
在此次近兩年的調查中,工作人員對165座龕窟進行了登記測繪,繪製了275張線圖,撰寫資料20多萬字。在測繪中,工作人員采用了人工測繪、光柵掃描測繪、攝影三維測繪、綜合利用測繪等多種方法,完整全麵地保存下各龕窟的影像,彌補了夾江千佛岩保護史上的空白。
(二)論文
1.廖恒、鄧陳亮:《震後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研究》,《音樂探索》,2012年第2期
2.張娜:《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3期
李文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麵臨的主要問題探析》,《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3期
3.郭穎、趙曉寧:《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行的相關研究綜述》,《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3期
4.何政軍、周祥生:《厘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概念》,《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3期
5.王國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影像記錄》,《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第8期
6.格坡鐵支:《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第8期
三、獲獎情況
1.馬街書會四川三節目獲獎
2月4日,2012中國·寶豐馬街書會落下帷幕。由省曲協選送,參加馬街書會曲藝擂台賽的四川清音《中華醫藥》獲得一等獎,四川揚琴表演唱《情懷》、四川清音《四川更美麗》獲得二等獎。
有600年曆史的馬街書會,設在“中國第一個曲藝之鄉”河南寶豐縣馬街村,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書會共吸引了全國十多個省市1800多名曲藝藝人參加,會場有說書大棚320個,表演曲種達30餘個,吸引了近20萬趕會群眾。
曲藝擂台賽,一直是馬街書會的傳統看點。2012年的書會共吸引了全國26個曲藝團體參與,河南墜子、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山東大鼓書、東北二人轉等參賽曲種豐富多樣。大賽最終評出一等獎13個,二等獎12個,巴中市巴州區曲藝團青年演員施敏演唱的四川清音《中華醫藥》一舉奪得一等獎,四川省曲藝團青年演員胡酈珈、曾潔演唱的四川揚琴《情懷》,四川省曲藝團青年演員曾戀演唱的四川清音《四川更美麗》分別獲得擂台賽二等獎。
2.成都木偶皮影劇獲全國金獎
6月18日,剛剛從第七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上摘得金獎的大型木偶皮影劇《馬可·波羅與大熊貓》載譽歸來。這部由成都藝術劇院木偶皮影劇團創作演出的《馬可·波羅與大熊貓》,是成都木偶皮影在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上第一次收獲金獎,實現了零的突破。
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是文化部主辦的兒童劇領域最具影響的全國性藝術活動,迄今已連續舉辦六屆。此次展演的26台優秀少兒劇目是從全國各地推薦的60多台劇目中遴選而出。《馬可·波羅與大熊貓》講述了馬可·波羅來到中國遊曆成都的傳奇故事,並通過他的視角再現了成都的人文風情和山川美景。為了把故事講得更生動、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藝術家們讓杖頭木偶、四川大木偶和成都皮影先後交錯登場,令該劇在寧波的演出受到熱捧。
3.農運會風箏比賽四川收獲三個一等獎
8月2日,第七屆全國農運會首場賽事——風箏比賽在南召蓮花泉風箏賽場完美落幕。四川代表隊一舉收獲三個一等獎。比賽從7月31日開始,在為期3天的比賽裏,代表四川參賽的10名選手,與來自全國162名運動員進行了龍串類、軟翅類、硬翅類、運動風箏雙線芭蕾賽等11個大項31個小項的角逐。最後,來自成都崇州的鄧靜、楊誌遠、吳斌分獲龍類大型、硬板類大型、軟翅串類大型三個一等獎。此外,四川代表團還收獲了兩個二等獎和七個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