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資陽
新居,依然在九曲河旁邊。
為此,我與家人十分滿意。
站在七樓陽台,帶著輕鬆愉快、心滿意足的心情觀察,剛好可以看到緩緩流動的河水,愜意油然而生:到資陽工作以來,終於了了一個心願,住所距離與九曲河越來越近。
這種變化,緣於三次喬遷新居。
1998年春天,資陽新區成立伊始,陪同內江新聞媒體的幾位負責人到資陽開新聞協調會。會議結束後,我被地委宣傳部指名留下,要求完成新區的對外新聞宣傳任務。
從內江抽調到資陽工作,意在筆先,其實早就有了思想準備。可真正落腳住下來,才發現下一步居住是個關鍵問題。試想,一個縣級城市的規模一下升格為地級城市,即將迎來一大批工作人員,還不包括家屬子女等,在哪裏去找住的地方?
那些日子,我經常在完成了采訪任務發了稿件之後,坐價格便宜的人力三輪車滿街轉,還到了劉家灣、芭蕉林那些仍然栽種了莊稼的地方。十分欣喜即將建設的新城區附近,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蜿蜒流向沱江——問了三輪車夫方才知道,它就是九曲河。
當即判斷,今後新區建設,九曲河邊是居住的理想之地。
不料心想事成。
隨著地區各部門工作人員陸續到位,新區安居工程正緊鑼密鼓地同步進行。搞新聞的消息靈通,當獲悉芭蕉林已經統一規劃為住宅小區,當得知報社職工宿舍將修建在這裏,當規劃藍圖描繪出來,當同仁們紛紛交錢,當施工隊伍開始夜以繼日操練,當樓房已初具規模——我清楚想象即將變成現實,自己將在九曲河邊開始人生的第二次創業。
到資陽不久,我專門在城區河心地租借了一套房子,兩室一廳較窄。父母不放心兩個孫子的生活、學習,執意要到條件並不好的資陽來。環境雖然較差,每天忙於工作,心情卻不錯。常常晚飯後,獨自一人散步去芭蕉林,欣賞自己將要搬進去的那套房子。
迫不及待地找人設計、裝修,迫不及待地想早點搬進新居。
2000年春節前,我注意到芭蕉林已經陸續有人開始搬家。夫人還在簡陽工作,雙休日回來休息時,我專門陪她去了兩次芭蕉林,檢查裝修質量,商量決定幾時搬家。
又是一年春風至。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喬遷新居,與九曲河相伴。
在芭蕉林居住的日子裏,有許多難忘經曆——報社從東門加油站附近搬到宿舍樓下辦公,我晉升主任記者,夫人調回資陽工作,兩個兒子由初中升高中繼而考上大學……
當兩個兒子離開資陽前往成都讀書,父母舍不得,不顧我們再三勸說,執意要到蓉城去照顧兩個孫子。我和夫人非常愧疚,但隻有尊重老人的意願。
兩人世界,很快感覺房間太寬敞。我和夫人早出晚歸,家裏不再煮飯,常常回到家裏,看看電視,一再感慨這一百八十平方米的住宅太浪費了,僅客廳、臥室、洗手間有用。
便有想法,欲換小一點的居室。
資陽發展很快,到處都是工地,到處都在建設,每天都有新變化。從內江到資陽工作的人們,無不感受到這種可喜的嬗變。我想,這裏應該有我的一個理想居住地。
依然心想事成。
2006年底,一位還沒來得及裝修就調到省城工作的朋友,主動找到我說想處理在機關附近購買的新房子——那是一套建築麵積九十平方米左右的住宅,正合我意。
忙裏偷閑,抽空去小區看房子,果然不錯。主動與朋友洽談價格,朋友既耿直,又好商量,隻講情誼,不圖賺錢。兩次見麵,雙方很快達成協議,辦理了相關手續。
對我來說,這是意外的驚喜,雖然新居所在小區樓房建得不如芭蕉林的氣派,小區綠化條件不如芭蕉林的好,但有一點值得肯定:上班、出行、購物、散步等非常方便。
簡單裝修,隻等搬家。
2007年3月,春光融融,搬進新居。
這是我在資陽的第二次搬家。新居乃小高層,共七層,住五樓。小區距離九曲河比芭蕉林要遠一點。沒想到樓房後麵,卻有一條九曲河支流緩緩流過,頗有點情趣。
很快熟悉周圍的環境,很快熟悉身邊鄰居,很快熟悉物管、門衛。讓我感到方便的是,夫人上班不再車接車送,每天散步去,當成鍛煉。有時,報社車輛緊張,我就沿著嬌子大道走路去上班,走快一點兒十分鍾,慢一點兒十幾分鍾,出點兒汗,感覺很舒服。
隨著年齡增大,加上平常應酬較多,每每喝酒回家,我明顯感到力不從心,爬樓梯感到有點累人。夫人也有相同感受。關鍵是我們居住的樓房後麵,不知不覺又新建了一棟住宅,將平常我們引為自豪的良好視野給擋住了,夏天習習涼風不再,很有幾分遺憾。
想再搬家,又成心事。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特大地震,資陽遭遇波及。那天下午我正要出門,震動降臨,房子被搖動得直呻吟。立即將家裏的大花瓶用幾把椅子固定好後,飛快跑下樓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