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2 / 2)

16在哀公八年。17取晅與闡:亦在哀公八年。晅、闡皆魯地,晅在今山東肥城市南,闡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18視:比。19病其言。20嬴:齊邑,在今山東萊蕪市西北。

衛孔圉取大子蒯聵之姊1,生悝。孔氏之豎渾良夫長而美2,孔文子卒3,通於內4.大子在戚5,孔姬使之焉6.大子與之言曰:“苟使我入獲國,服冕、乘軒7,三死無與8.”與之盟,為請於伯姬9.

閏月10,良夫與大子入,舍於孔氏之外圃11.昏,二人蒙衣而乘12,寺人羅禦13,如孔氏。孔氏之老欒寧問之14,稱姻妾以告15,遂入16,適伯姬氏17.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與五人介18,輿豭從之19.迫孔悝於廁,強盟之20,遂劫以登台21.欒寧將飲酒,炙未熟22,聞亂,使告季子23,召獲駕乘車24,行爵食炙25,奉衛侯輒來奔26.

季子將入,遇子羔將出27,曰:“門已閉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踐其難28!”季子曰:“食焉29,不辟其難。”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門30,公孫敢門焉31,曰:“無入為也32.”季子曰:“是公孫[也]33,求利焉34,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有死者出35,乃入36,曰:“大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37.”且曰:“大子無勇,若燔台,半38,必舍孔叔。”大子聞之,懼,下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39.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40.”結纓而死。孔子聞衛亂,曰:“柴也其來41,由也死矣42.”孔悝立莊公43.

莊公害故政44,欲盡去之。先謂司徒瞞成曰:“寡人離病於外久矣45,子請亦嚐之。”歸告褚師比,欲與之伐公,不果46.

1蒯聵:衛靈公之太子。2豎:童仆。長:體長,高大。

3孔文子:即孔圉。4通於內:與孔文子之妻(蒯聵之姊)私通。5戚:衛邑,在今河南濮陽市北。6孔姬:指蒯聵之姊。7服冕、乘軒:為大夫。冕為大夫之服,軒為大夫之車。8三死無與:赦其死罪三次。9“為請”句:渾良夫為太子請於孔姬。10閏月:閏十二月。11圃:園。12二人:指蒯聵與渾良夫。蒙衣而乘:假裝成女子。《禮記·內則》:“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麵。”13寺人羅:宦者,名羅。14老:指大夫之家臣。

15姻妾:有婚姻關係者之妾。16入:入孔氏家。17適伯姬氏:往孔姬居處。18介:披甲。19豭(jiā):公豬。20強盟之:孔氏專政,故劫孔悝,欲迫使其驅逐衛侯輒。21登台:登衛氏之台。22炙:烤肉。23季子:子路。24召獲:衛大夫。駕乘車:駕平時乘坐之車(非戰車)。25行爵:即行觴、行酒。行爵食炙,表示不害怕。26衛侯輒:衛出公,名輒,蒯聵之子。27子羔:高柴。衛大夫,孔門弟子。28不:勿,不要。禁止之辭。踐:履,蹈。29“食焉”二句:謂食祿於孔氏,不當逃其難。30門:指孔氏之門。31門:守門。32無入為:不要進去。為:語助詞,無義。33也:原本無“也”字,據阮元《校勘記》、楊伯峻說補。公孫敢在門內,子路聞其聲而知之。34求利焉:指為蒯聵守門。35死:《四部叢刊》本作“使”。36門開,故得入。37必或繼之:必有人繼孔悝攻太子。38《史記·衛康叔世家》無“半”字,疑衍文。39纓:係冠之帶。40免:去。指離身。41柴:高柴。即子羔。其:則。42由:仲由。即子路。43莊公:衛莊公。即蒯聵。44害:患。故政:輒之臣。政:指當政之卿大夫。《史記·衛康叔世家》雲:“莊公蒯聵者,出公父也,居外,怨大夫莫迎立。元年即位,欲盡誅大臣。”45離:同“罹”。遭遇。46此條本與下年傳文相接,為後人所割裂。

十有六年春1,王正月己卯2,衛世子蒯聵自戚入於衛3.

衛侯輒來奔4.

二月,衛子還成出奔宋5.

夏四月己醜6,孔丘卒7.

1十有六年:公元前479年。2己卯:二十九日。3衛世子蒯聵:蒯聵為衛靈公太子。戚:衛邑,在今河南濮陽市北。4衛侯輒:蒯聵之子。5子還(xuán)成:即上年傳文之瞞成。

6四月己醜:四月無己醜。己醜為五月十二日。7孔子卒:經文終於此。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此年七十二歲。據《公羊傳》、《穀梁傳》,則孔子生於襄公二十一年,此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