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說:“任何判斷和計劃都不能脫離現實,否則就具有了盲目性,由此帶來的是負擔和困擾,而非正麵效果。”

稻盛和夫的這種決策判斷方法來源於他自己的親身經曆。早年,稻盛和夫的理想是當一個醫生。但是,他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常規意義上的聰明人——初中、高中、大學考試經常不及格。因此,他決定到陶瓷廠打工。

當時,陶瓷廠瀕臨倒閉,既無知識經驗、又無先進的配套設備,在這種現實環境下,稻盛和夫必須呆在實驗室拚命研發,以高度的關注和毅力,來努力研發出世界領先的產品。他認為這樣才能挽救陶瓷廠,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可以說,稻盛和夫是“實事求是”的典範,他從不按照理想、感覺、激情等作出決策判斷,而是始終從實際出發,以現實作為決策判斷的依據。

控製決策工作過程

正確的妥協是被允許的

在決策工作的控製過程中,妥協是被允許的,但必須是正確的妥協。至於什麼是正確的妥協,德魯克總結道:“正確的妥協是避免決策執行人員的反對和抵觸。”因為在通常情況下,人們擔心的事情通常是不會發生的。恰恰相反,那些不可克服的障礙往往是突然冒出來的、之前未考慮到的反對和困難。

因此,管理者在決策時應認真思考:哪些方麵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哪些方麵最好不要提出來,以免遭到反對?哪些方麵是沒有結果的,而且是在浪費時間?也就是說,如果僅從“滿足人們的客觀要求”的角度出發,那麼決策最終將難以付諸實施,自然也就一無所獲。

當然,不僅僅在決策最初製訂時可以基於某些情況作出正確的妥協,還可以在決策的執行過程中作出一些適當的正確妥協,以使決策得以順利落實、推行。不過,這需要借力於決策中的及時反饋行為來實現。

必須保證決策的正確

稻盛和夫剛剛創立京瓷公司時,沒有經營的經驗,同時因為是技術出身,所以對經濟知識和企業會計更是一竅不通。當時的現實情況是,公司非常弱小,隻要決策出現一次失誤,公司就有可能一蹶不振。

為了有效控製決策工作過程,稻盛和夫決定不直接給員工任何解決方式,而是著手於培養員工自己去尋找問題答案的能力。在與員工們確立了發展目標和規劃後,他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嚐試,啟迪其心智,開闊其眼界,給他們充分自由度,並充分相信他們的潛能,從而讓員工自主控製決策工作過程。

在這種決策控製過程中,每一個員工都像是公司裏的一個小“阿米巴原蟲”,所有的決策都由大家共同完成,但每個人又都有自己可以發揮的部分。相互監督,獨立成長,每個人都是公司的主角,而不是集體項目中的配角,但是,集體又都會參與到經營管理的決策過程當中去,這樣就保證了集體的活力,並能依靠集體智慧完成目標。

最終,京瓷與KDDI公司的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像存在著另一個“稻盛和夫”,都在努力為公司作出貢獻。京瓷與KDDI公司的成功,充分證明了稻盛和夫對決策工作過程的有效控製。

建立有效的反饋製度

通常情況下,決策很難完全按照人們預先設想的方式得到實現。即使是最好的決策,也會在執行過程中碰到波折、未所預料的障礙以及各種意外事件;即使是最有時效性的決策,最終也難免會變得陳舊。因此,德魯克建議決策者、管理者在決策控製過程中設計一種反饋製度,以便對照著實際情況,持續檢查各項決策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

當艾森豪威爾將軍當選為總統後,其前任杜魯門總統說:“可憐的艾克(艾森豪威爾),當他是將軍時,他發出的命令會被執行。現在他將坐在大辦公室中發出命令,但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對此,德魯克解釋說:“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其原因不在於將軍們比總統們更有權力,而在於軍事組織早就知道絕大多數命令不會有結果,因而組織了反饋製度來核查命令是否得到有效執行。”

這也告訴我們,如果決策者不以接觸現實情況來建立自己的反饋渠道,他就會陷於教條主義的泥潭,而無法取得有效的結果。但如果能夠親自組織情報資料,對各類意見作出及時的回應,那麼他便會作出及時有效的決策。

做好決策執行的有效跟蹤

稻盛和夫指出,在通常情況下,決策都不會完全按照預先設想的方式得到實施,在決策實施過程中,難免會碰到波折和各種意料之外的障礙。管理者必須做好決策執行的有效跟蹤,從而確保決策的最終達成。這種跟蹤決策執行的思路,被伊藤洋華堂加以借鑒。

伊藤洋華堂是日本最大的零售業集團。該集團的高層管理人士喜歡每個月都抽出一些時間去各大分店門口,他們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向其他顧客谘詢一些問題。很多人對這種行為表示難以理解。對此,公司管理者解釋道:“在這裏了解到的情況永遠比坐在辦公室裏得知的更真實,更準確。隻有在這裏,我才知道自己所作出的決策究竟是對是錯,究竟有沒有得到貫徹實施。”

毋庸置疑,伊藤洋華堂的成功與管理者對決策的有效追蹤是有著微妙聯係的。可見,每一個決策者都應嚐試對決策工作過程加以有效控製。

如何貫徹自己的意圖

決策執行很重要

一位決策者可能會發現自己完美的決策最終卻落了空,原因是他沒有把計劃貫徹到底。同那些才華橫溢的人一樣,他也相信好的決策能夠移動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機,決策方案隻不過是為推土機指引方向,讓它知道該到何處掘土。

因此,德魯克指出,決策者必須意識到“並非決策完成便大功告成”,接下來還得找人執行決策,並向他們解釋決策核心與內容,並在付諸行動前做出及時的調整和修改,最後還要決定何時完成。

戰略意圖的貫徹和落實

德魯克對於高深而不切實際的理論或抽象空泛的計劃不感興趣。他曾在自己的管理專著中這樣寫道:“如果不能迅速轉化為踏實而艱苦的工作,計劃隻能是美好的意願而已。”換言之,人們(客戶或競爭對手)唯一能看到的是一家企業戰略意圖的貫徹和落實。

但是,德魯克並不迷信戰略意圖的貫徹和落實,他認為“靜心反思會產生更為有效的行動”,使自己的意圖得到更有效的貫徹。由於他能夠兼顧行動和反思,因此他的管理意圖和思想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並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決策者要率先垂範

稻盛和夫指出,決策者要通過率先垂範,贏得員工的認同感和尊敬,以使企業員工百分之百地接納和認同經營者的思想和意圖。他舉例說,要讓企業員工看到經營者是在為他們的利益而操勞,由此他們才會對經營者產生認同感。也就是說,經營者必須做到率先垂範,成為公司上下最勤奮和最辛勞的人。

但在現實中,待領導者將位置傳給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之後,接班人往往會產生疑慮,擔心如果過於嚴格督促,會遭到員工的抵觸。為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企業經營者明確地向員工表明自己的意思想法,不能讓員工們產生任何猜疑。同時,要做到率先垂範,付出最大的辛勞,從而促使員工得到追隨和擁戴。

內部聯誼聚餐會是心靈溝通的最佳方式

稻盛和夫舉例稱,內部聯誼聚餐會是心靈溝通的最佳方式。這也是決策者貫徹自己意圖的有效方式。

稻盛和夫一直都堅持出席京瓷內部舉辦的各種聯誼聚餐會,並通過這種場合與員工們進行溝通。在這些聯誼聚餐會中,最盛大的莫過於公司每年年底舉辦的年會了。當京瓷的規模發展至1000人時,每個部門都會舉行各自的年會。稻盛和夫會參加每個部門的年會。在忘年會上,他會一邊敬酒,一邊向所有員工表示:“這個工作就拜托給你了,加油好好幹!”如果在此過程中,發現員工有不滿情緒,他會讓員工毫無顧慮地吐露心扉,指出決策者的不足,以便清楚了解員工的想法。

企業決策者、經營者在與員工進行溝通時,如果都是正襟危坐的話,並不利於雙方溝通。但如果他能夠與員工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便很容易贏得員工的認同、信任和尊敬,員工才會更樂於貫徹決策者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