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貝多芬不留草稿,他會忘記自己的靈光一閃;如果斯隆會後不做記錄,那麼他將不得不再次向他人確認相關的會議內容,浪費很多不必要的工作時間。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方法有時會被記憶力較強的人所不屑。但這並非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人們選擇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讓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
德魯克由此總結出這樣的觀點:“我們的工作成效取決於我們能否按照適合我們的工作方式來工作”。換言之,人們必須為各項工作任務的處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對方法適應性的判斷力
對於方法適應性的判斷力,德魯克曾在《管理:使命、責任、實務》一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自動化工作所需要的人,其任務隻是編製程序,在係統能夠處理的範圍內根據其判斷來做出決策。無論他是否具有技術能力,都必須具有一定的判斷力。因為,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對工作方法的判斷力,便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創造最有效的工作成果。
1793年,駐守土倫城的法國軍隊突然發動一場叛亂。在英國軍隊的支援下,土倫城的防守極為嚴密,這使前來平叛的法國軍隊一籌莫展。
土倫城是一座四麵環水的城池,英國軍艦在該城四周的水麵上巡弋。前來平定叛亂的法軍隻要一靠近,英國軍艦就馬上發動猛烈攻擊。法軍軍艦的配備遠遠不如英軍軍艦先進,戰鬥一時陷入僵局。
當時還是炮兵上尉的拿破侖分析雙方交戰情況後,向上級建議:“急調100艘巨型木艦,裝上陸戰用的火炮來代替艦炮,攔腰轟擊英國軍艦”。
指揮官馬上批準了這一提議。這種“武器”一調運過來,英國艦艇便無法繼續阻擋下去了。僅僅用了兩天時間,英軍艦艇就被陸戰用的老式火炮轟得七零八落,最終不得不狼狽逃離。法國叛軍見此情形,也不得不繳械投降。
德魯克分析稱,此次戰役的成功,關鍵在於拿破侖對戰局的準確分析與判斷,對戰鬥方式和武器的正確選擇,使看似落後的武器同樣能夠發揮出極大的威力,並最終促使勝利的天平頃刻間傾向於法軍。德魯克以此為例,建議人們培養個人對方法適應性的判斷力,以確保工作富於成效。
事先“看見完成時的狀態”就定能成功
稻盛和夫在其工作過程中發現:想要成就某項事業,就應該時時描繪這一事業的理想狀態。同時,對於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也要反複思考,直到“看得見”這個過程為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他回憶道:
在KDDI公司開始移動通信事業的時候便是這樣。這是我在自己的各個人生關頭體驗過的事實。當我做出“手機的時代即將到來”的預言時,周圍的人們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對手機未來的發展已經清楚地“看見了”。
手機是一種隱藏著無限可能性的產品。它將以何種速度發展,如何普及,以何種價格、什麼尺寸在市場流通,這些問題的答案在KDDI的事業正式開始之前,已在我頭腦裏清晰呈現。為什麼?因為通過京瓷經營的半導體零部件事業,我已經了解到有關手機技術革新的進展情況和速度,我當時已經具備了充分的信息和知識。
起初,“移動電話”很大,要用肩扛,被稱為“肩扛電話”。後來,由於組成它的各種集成電路得以壓縮到小型的半導體內,所以“移動電話”快速地實現了小型化。因此,手機這一新商品必將以驚人的速度普及。對於這一切,當時我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預測。同時,“契約費是多少”、“基本月租費是多少”、“話費是如何計算”等這些有關價格設定的問題,我也事先都想清楚了。這就是所謂事先“看見完成時的狀態”。
從稻盛和夫的解釋中可彙總出這樣的工作技巧:在頭腦裏思考再思考,反複進行模擬演練,就能看見未來。管理者和員工可以描繪出“想做成這樣”的理想,然後把開始時的想法提升為強烈的願望,經過24小時不斷思考,使成功的形象在眼前鮮明浮現。當人們對事情的各個細節都有了明確的印象,那麼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成功。反過來說,如果缺乏強烈的願望和深入的思考,事前看不到結果,那麼可以說,事業的成功是靠不住的。
自我反思
德魯克的“五問”
在論及如何發展第二興趣和尋找義工方向時,德魯克提出了以下五個問題,用以幫助人們自我反思。
(1)我的長處是什麼?
很少有人真正知道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人們應該向周圍的人尋求反饋並加以分析,發現自己真正的長處,然後努力完善自己的長處。同時,找到那些妨礙自己發揮長處的地方(比如輕視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某種重要技能,或者在人際交往中缺乏應有的禮貌),把它們改掉。
(2)我做事的方式是什麼?
就像人的長處各有不同,做事方式也各有不同。你是擅長團隊合作,還是習慣單打獨鬥?你是擅長做一把手,還是習慣做副手?你是當決策者還是軍師?你是在高壓之下越戰越勇,還是在和平有序的環境下才能出色發揮?關鍵不在於回答這些問題,而在於回答問題後你需要做出選擇並采取相應的行動。
(3)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人和企業組織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如果二者衝突,人們便難以體現自己的價值。也許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但是找到一個跟自己合拍的組織,會帶給人們更多的成就感。
(4)我該去哪裏工作?
即便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人們也至少應該知道自己不該去哪裏工作,知道該對什麼樣的工作機會說不,知道自己將以怎樣的方式做好一項新工作,並要求相應的預期和配合。
(5)我該貢獻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時要考慮到三方麵的因素:一是形勢的要求,二是基於自己的長處、做事方式和價值觀,怎樣能做出最大貢獻,三是什麼樣的結果影響更為深遠。人們認清自己之後,要付諸相應的行動,才能管理好自己,才能與組織達成雙贏。
要每天反省
稻盛和夫在“六項精進”中提到的第三項是:“要每天反省”。他認為,一天結束以後,回顧這一天,進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今天有沒有讓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親切?是否傲慢?有沒有卑怯的舉止?有沒有自私的言行?回顧自己的一天,對照做人的準則,確認言行是否正確,這樣的“作業”十分必要。
稻盛和夫回憶稱:“我年輕的時候,有時也會傲慢。因此,作為每天的必修課,我都要進行自我反省。很慚愧,我還做不到每天都反省,但一旦意識到自己當天還未反省,就會馬上去做。自己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省之處,哪怕隻有一點點,也要改正。”
稻盛和夫認為,通過天天反省,可以抑製自我,從而磨練自己的靈魂,磨練自己的心誌。他在企業經營時經常勸誡經營者“提高自己的心性”,就是這個意思。
自我提升
實現高度自治
如今,知識型員工越來越多,員工的知識更加豐富,思維更加活躍,活動空間也更加廣泛,自主意識不斷增強,管理者難以完全依靠製度來管理員工。對於企業管理來說,自我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經濟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事實上,德魯克早年便已指出,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和知識工作者都需要自我管理。作為企業管理者,尤其要學會幫助員工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時機來改善其工作方法和效果,推進員工個體的自我管理,且應深諳此道。因為,一個高度整合的團隊必然是高度自治的。
對於一個團隊如何實現高度自治這一問題,德魯克總結出了三個重點——管理者必須讓團隊成員明白無誤地回答出以下三個問題:
(1)在團隊裏我的優勢是什麼?
(2)我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
(3)我能對團隊作出什麼樣的貢獻?
當團隊成員明確了自己的能力後,他可以有的放矢地追求卓越,學會更多的技能,提升自己對群體的影響力,並通過對責任感的重視,拓展自己的眼界。如此一來,個體能力會同步提升,整個團隊的績效也更容易得到控製。這不是虛榮,更非驕傲,而是一種對自我的尊重與自信。一旦達到這種境界,別人就算想搶也搶不走,因為這是一種源於外也生於內的境界。
比昨天更進一步
人們常常困惑:“一直從事如此單調的工作,究竟能搞出什麼科研成果來呢?”每每想到這些,人們不禁心灰意冷,每一天都過得很消極。
解除這樣的迷惑,一般人的方法是和自己說:“要預見到將來。”也就是告誡自己,不要將目光僅僅放在眼皮底下,而要從長遠的角度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要把眼前的工作看做是這長期規劃中的一個必經過程。這也許是合乎邏輯的方法。然而,稻盛和夫所采用的方法與此相反。他采用短期的觀點來擺正自己對工作的消極態度:
……不要癡迷於諸如“將來會搞出什麼樣的研究成果”、“自己的人生將會怎樣”之類不著邊際的遠景,我們隻需要留神眼下的事情。也就是說,今天的目標今天一定要完成。工作的成績和進度以今天一天為單位區分,然後確保切實得以完成。在今天這一天中,最低限度是必須向前跨進一步,今天比昨天哪怕隻是向前推進一厘米,也要義無反顧、堅決完成。
同時,不單單是前進一步,同時要反省今天的工作,以便明天“要做一點改良”、“要找一點竅門”。在前進一步時,一定同時是在改善、改進。就這樣,奔著每一天的目標去努力,讓每一天都有所創新,就會天天前進,天天獲得積累,如此堅持一個月,再堅持一年、5年、10年……最終便可取得長足的進步。
堅持還是放棄
堅持不懈地追求完美
德魯克的多產、智慧、洞察很容易讓人產生天生英才的感慨。然而,在偉大成就的背後隱藏著的是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對事業的無比熱情、對完美的不懈追求。德魯克經常回憶起一件對他人生影響很大的事情:
我喜歡看歌劇。十八歲的一天晚上,我到漢堡歌劇院看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的歌劇《福斯塔夫》,並且完全被它所折服。但後來,我驚奇地發現,這樣一部充滿熱情,活力四射的歌劇竟然是威爾第在80歲時所創作的。當別人問威爾第:“你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歌劇家,為什麼在如此高齡還要繼續從事創作,是不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威爾第回答道:“我的一生就是作為音樂家為完美而奮鬥的一生。完美永遠躲著我,我當然有義務繼續去追求它。”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從此我下定決心,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無論到了什麼年紀,一定要追求完美,決不放棄——即使“完美永遠躲著我”。
當有人問德魯克“您認為您哪一本書最好”時,他總是微笑著回答:“下一本。”在6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德魯克總共出版了30本書,平均每兩年就有一本書問市。德魯克先生在他94歲高齡的時候還完成了人生最後一部著作。德魯克的高產驗證了一個道理:一個再有天賦的人,也需要目標和願景,也需要堅持對目標的不懈追求。
絕不放棄目標
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持續不斷、不厭其煩地努力。這句話看似沒什麼含金量,可卻是非常在理。比別人更真誠努力的人,的確總是更容易成功。
稻盛和夫認為,遠大的目標現在看來似乎遙不可及,但是不要懷疑,每天持續地努力,堅持不懈,一定可以達成。他如此鼓勵人們:“記住,即使是最偉大的成就都是由一點一滴、微不足道的事情累積起來的。長遠的成功沒有快捷方式。你的心中時刻要有這樣的信念:隻要你不放棄,就不算失敗。”
而在堅持的過程中,人們應該審視過去,積極追求無窮的可能性,堅持追求每個可以改良的機會,以求更上一層樓。
何時抽身而出?
稻盛和夫做事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下去,直到成功為止,要如同一個獵人追捕獵物一般。然而,在偶爾幾次遇到資源都已耗盡卻沒有達到收益的情況時,他還是會決定放棄。對此,他解釋稱:
“先不管物質方麵的因素如何,在執行新計劃或開創新事業時,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成功。但是,要是所有的熱情都已熄滅,成功看來無望,我還是會放棄的。然而,不到最後關頭,在耗盡所有的資源之前,我們還是應該矢誌不移。也就是說——讓熱情燃燒到最後一刻吧。到那時,我們必須作決定了,因為畢竟不是做每件事都能得償所願。”
也就是說,當人們預料的最後一刻已經降臨、不得不選擇抽身放棄時,那麼就必須果斷地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