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與利潤的核算

經濟鏈成本計算模式

要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全球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企業需要掌握整個經濟鏈的成本,需要與經濟鏈中的其他成員合作,共同控製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因此,企業已經開始拋棄隻計算組織內部的成本的做法,轉而計算整個經濟流程的成本,而在這個經濟流程中,規模最大的公司也隻是其中的一個小環節。

30年前,擁有可口可樂公司特許經營權的企業遍及全世界。獨立的瓶裝廠負責生產可口可樂飲料。而現在,美國的大多數瓶裝廠都歸可口可樂公司所有。這樣一來,可口可樂公司不僅對自己的成本了如指掌,而且還掌握和控製了整個經濟鏈的成本。

當然,對於許多企業來說,選擇經濟鏈成本計算模式將是非常痛苦的。要做到這一點,整個經濟鏈中的所有企業都需要有相同的,或至少是相容的會計係統。可現實情況卻是,每一個企業都按自己的方式組織自己的會計係統,每一個企業都認為自己的會計係統是惟一可行的會計係統。此外,經濟鏈成本計算模式要求各個企業共享信息。然而即便在同一家公司,人們通常都會拒絕信息共享。

無論存在什麼樣的障礙,經濟鏈成本計算模式都是大勢所趨。否則,即便是效率最高的企業,在成本上也會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地位。

借助資產損益表計算

企業經營若要取得成功,經營者就無法像隱居的大師那樣俯瞰世間,偶爾吐出一兩句警世之語。恰恰相反,經營者要把管理當成是每天例行事務的累積。

稻盛和夫曾舉例說,不管你是經營大企業,還是開一家小店,都要經曆大量數字的日積月累。如果不能定期分析費用或銷售量,就不算是經營。然而,隻看每個月的收入報表還遠遠不夠。每個月的利潤是每天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

因此,經營者要把分析資產損益表當作每天必修的功課,並依據這份資料來經營企業。因為,不看每天收支的數字,猶如不看儀表盤開飛機,不僅會失去方向,也找不到著陸點。經營企業也一樣。如果你不注意每天的情形,觀察管理者的舉止和表現,以及企業的日常運作狀況,就無法實現企業目標。

成本的控製

降低成本是一個長期目標

在談及成本控製時,德魯克對比了兩種常見的管理方法,並分析了這兩種方法的利弊。第一種方法最為常見,管理者會詢問“怎樣做能讓工作更有效率”,然後和現有的一切做對比,修正不合理的部分,從而在效率更高的前提下,縮減企業成本。德魯克評價這種方法太溫和、太理想化,每個單位或個人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減掉誰、留下誰都難以權衡。

第二種方法比較暴力,不再做溫良恭儉讓的君子,而是直接甩出選擇題:砍掉這部分,會不會死。答案是“會死”,那就先放一放。如果是“不會”,那就直接砍掉。

1997年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公司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耍大刀:董事會太糟糕,留下2位,其他的砍掉;幾十個產品團隊,太多時間浪費在垃圾產品上,隻保留四個,其他的砍掉;打印機、服務器、牛頓PDA、給兼容機授權等項目,純屬副業,全部砍掉;事情少了,人員太多。留下一流人才,其他二流、三流人才全部砍掉,立即裁員3000多人。揮刀亂砍的效果很不錯,在經曆兩年的巨額虧損後,蘋果公司總算扭虧為盈,渡過了生死難關。

毫無疑問,企業發展必然會伴隨著增長,但是企業絕不能等到尾大不掉時,再去大刀闊斧地改革,這本身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所以,德魯克提出的核心思想是:確保成本上升的幅度小於企業收入增加的幅度。德魯克解釋道:減掉5磅的體重,比事先不增加它要困難得多。故而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要學會時時刻刻做減法,將降低成本運營作為一個長期目標。

在場中央角力

稻盛和夫一直在告誡員工:要在場中央角力。意思是說,對挑戰要立即作出回應,不要等到被最後期限逼到一角時,才開始想辦法。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考試臨近時,很多人選擇熬夜苦讀。雖然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間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績,一定要盡早準備。然而大家還是會在即將麵臨考試時,無比沮喪地“臨時抱佛腳”。

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也可以看到有些選手一直等到被逼到角落、快被推出場外時,方才開始拚命地防衛。

為什麼他們不在場中央發揮這樣的實力呢?對此,稻盛和夫分析道:人們在場中央時,總是比較放鬆,想著反正還有時間和空間。直到被逼到角落、沒有時間和空間可供揮霍時,才會惶恐,才會使出全身的力氣做最後一搏。

基於這一分析,稻盛和夫將這種“在場中央角力”思想延伸到了企業經營和成本控製中。他認為,企業應先儲存一些“備用金”,然後假設已經沒有任何備用的資產,這樣來預先控製成本。這也成為稻盛和夫的企業穩定之道。

追求利潤最大化

利潤最大化不再是經營原則

在很多企業中,尤其是大型企業中,人們已不再根據邊際成本和收入來計算利潤,利潤已不能解釋所有的企業活動與決策,而僅僅被作為檢驗企業效能的指標,也就是說,利潤最大化已不再是其經營原則。

在《致命企業的五宗罪》一文中,德魯克把“追求高利潤率和溢價”排在第一。德魯克說,一味追求高利潤率,等於是給競爭對手撐起了一把保護傘。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希望成本越來越低、價格越來越高,這種想法和做法無可厚非。但是世間萬事過猶不及,企業如果隻考慮自己的利益,忽略了顧客和競爭對手,很容易掉進高利潤率這個陷阱中。

20世紀60年代,施樂占據了80%的複印機市場,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霸主。為了獲取更大利益,施樂在已有產品上不停地增加各種高級功能,功能既然增加,價格當然跟著提升,企業利潤率也跟著飆升。

施樂的想法也不能說錯,可惜,施樂不能聯合政府去限製和阻止競爭。結果,日本佳能公司看到了機會,僅僅通過簡單、便宜、易維修的複印機,就把施樂的市場份額壓縮到了15%。

由此可見,企業經營的關鍵並不在於如何獲得最大利潤,而在於如何獲得充分的利潤,以對衝經濟活動中的風險,從而避免虧損。

將顧客滿意放在利潤最大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