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企業的組織結構創新活動相對滯後,繼而影響了創新決策的實施效果。
(4)企業高層決策者的創新意識薄弱,或者創新決策能力不強,害怕創新會給企業帶來風險。
德魯克認為,由於創新決策阻力的存在,創新決策的產生大受製約。所以,在作出創新決策時,管理者不僅要考慮創新的內容,還要考慮如何克服創新的阻力等問題。如此看來,創新決策是一個全過程的概念,而創新決策阻力是存在於整個決策的過程之中的。
勇敢麵對創新的阻力
在稻盛和夫概念中,在創新中遇到的一切難題,無論大小,都可以視為創新的阻力。而對於這些難題,稻盛和夫的態度隻有一個:不要逃避,要勇敢麵對。要做到這一點,稻盛和夫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1)不論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你一定要下決心完成任務。
(2)不可讓先入為主的觀念模糊了你的視線,而要睜大眼睛從各個角度來審視形勢。
(3)即使急於解決問題,也一定要以誠懇和謙卑的態度,從各個細節來審視它,這有助於你發現自己原本忽視的東西,繼而獲得真正具有創意的靈感。
事實上,難題從來都不是無法攻克的。而這個前提是:無論麵對什麼難題,人們都要以勇敢的態度去麵對,抱持著必然成功的堅定決心,去冷靜地思考解決方案。
創新的原則
為客戶創造價值
創新是來自於市場的需要,創新本身是需要一個係統化的管理方法。德魯克曾無數次提及,企業存在的價值就是在創造顧客的價值,因為如果不能持續地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這個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會非常薄弱,自然也沒有辦法持續地存在和成長。
而為了了解客戶需要,企業及其經營者必須觀察市場上的變化,找到可能可以有新的突破性的運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否則,創新以及人們想象的創新價值便無法實現。
不斷創造新價值
稻盛和夫在創業和經營過程中,非常重視創新。他認為,發展企業必須“創造新的需要、新的市場、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同時,他把創新看成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必備的素質,並把創新視為終身的習慣。
他說:“企業的領導者必須經常保持創造性的心態,還要經常引導員工尋求新的東西,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因為不經常引入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這個集團就不可能有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如果領導者對目前的狀況表示滿足,整個集團就會不思進取,甚至退步。”
要成為領先者
創新的原則就是“成為領先者”。德魯克認為:“成功的創新從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在:成為標準的製定者;決定新技術或新行業的發展方向;或者創立領先於其他公司並永遠保持領先的業務。如果一項創新從一開始就沒有樹立‘成為領先者’的目標,那麼它就不可能具備足夠的創新性。”
以中國3G門戶網為例,由於其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其他行業可能大部分的創新主要集中在細節方麵的創新,而互聯網行業的很多創新完全要憑空而出,無處可供借鑒。而3G門戶網卻通過對互聯網業務的分析,以及對互聯網業務重要性的肯定,首先開創了獨立免費模式,以此把握了先發優勢。這種模式的創建本身就是整個行業的顛覆性創新。這種創新使3G門戶網占據了無線互聯網市場中近1/4的份額。
簡化思考
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會不斷麵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他們必須分析問題之根源,並找出解決之道。
然而,它們常常發現問題錯綜難解,似乎難以找到一個清晰的答案。此時,如果僅僅就問題表象來分析,那麼這個問題可能永遠也得不到解決。事實上,導致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通常非常簡單,而一旦了解了當初的情形,就很容易找到解決之道。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廣中平佑博士是聞名全球的數學家,他憑借提高方程式的次元,輕易地解決了許多難題。他說,複雜的現象往往是由簡單的事實反映出來的。要了解這一點,可以試想以下情況:假如十字路口沒有紅綠燈,那麼從各個方向出現龐大的車潮一定會擁塞不堪。而此時,隻要把車道層層架高,那麼所有車輛便可以通行無阻,不必在經過紅綠燈時減速或停下。如果你從高處俯瞰,看到的隻是平麵的二維空間,但實際上車輛卻可以從四麵八方疾馳而來,在交會點互相交錯,卻不會碰撞在一起。
企業正如科學,我們常會困於其中迷宮般難解的現象,其實隻要從更高的精神層麵來看,一切便會一目了然。換言之,管理者要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形勢,培養從繁複的現象中找到事情本質的能力,這樣才有助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要堅持突破
人們必須依靠自己去走完自己所選的路。即使是陷入難以預測的困境,也不妥協。這是稻盛和夫總結的成功創新者必須堅持的原則。
對此,稻盛和夫解釋說,創新本身代表著一種尋求突破、追求自由的精神。喜歡反叛的人可能會抗拒父母、社會和權威,依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但是,叛逆者真正的特質就是獨立和堅持。他們能夠獨立地清除所有障礙,然後朝著自己的信仰前行。
不管你想在哪個領域求得創新——企業、科學或是藝術,如果沒有那種尋求突破的精神,創新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創新成果也不可能誕生。
創新型組織
創新型組織的形態
關於創新型組織的建立,德魯克曾評價“這是對管理層的一大挑戰”。事實上,真正的創新型企業很少,尤其是創新的大企業更是鳳毛麟角。
典型的創新型企業,如法國的雷諾公司、意大利的菲亞特公司、英國的馬克斯—斯賓塞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美國的貝爾實驗室等。這些企業顯然在創新和接受變革方麵都表現出業界有目共睹的成績。
當然,創新型組織也不局限於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原子彈的美國曼哈頓計劃項目組、設於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都屬於創新型組織。
創新型組織的共同特點
德魯克認為,創新型組織能夠把創新精神製度化而創造出一種創新習慣。而研究所有創新型組織,它們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1)知道“創新”的意義。
(2)了解創新的動態過程。
(3)有一個創新戰略。
(4)有一套創新衡量標準。
(5)組織中的管理層、特別是高層管理起著不同的作用,並持有不同的態度。
(6)以不同於經營管理組織的方式,來組織和建立創新型組織。
創新型組織由盡責的員工組成
日本的創新型組織較多,很多西方觀察家下了一個結論:日本一定有某種神奇的管理體係。
稻盛和夫謙虛地說:在日本企業裏並沒有什麼神奇的管理體係,關鍵在於我們有盡責的員工……日本的生產力根植於勤勞至上、忠於企業理念的傳統思想,而員工們都認同這種價值觀。於是,當企業倡導創新與改善時,這些盡責的員工們會遵循這種價值觀,去努力創新、改善。
他還特別強調:若要成功,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完全依靠勤奮的員工和傳統價值。管理者應該為年輕人闡明公司哲學,與他們一起分享工作的意義,並向他們提供可以追尋的人生目標。這樣,員工們會更樂於為企業盡職盡責,努力謀求發展,而企業也會自然而然地發展為一個又一個創新型組織。
鼓勵創新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