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貝的話讓齊天翔陷入了沉思,慢慢地說:“的確這二十塊錢對誰都是可有可無的,但卻因為這二十塊錢增加了兩個人的快樂,所以快樂其實很簡單,也就印證了誠信的的定義。”齊天翔接著說:“誠信是什麼,我們可以假設,可以穿越。翻看《史記》,每每看到一世英名的霸主秦始皇的身後,以及身後僅僅幾十年所創的霸業就土崩瓦解,不僅痛恨趙高弄權、胡亥無能、李斯自私糊塗,有時也不免常常想--假如公子扶蘇不孝,蒙恬不忠,下來的曆史將怎樣?盡管明知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即使經曆了‘焚書坑儒’,但忠孝禮義的核心思想‘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還是深入人心的,也是做人的最高行為準則,這盡管不同於‘子路正冠’、‘孔融讓梨’,可能會有嬌情的成份,但古人的愚與忠是不容質疑的,萬事孝為先是古人的是非標準和道德準則,是不容褻瀆的。盡管不可能,還是不禁會冒出這種想法,以及種種的結果。首先公子扶蘇的從政經驗要優秀胡亥很多,史書記載:扶蘇溫良淳厚、所學精良,這就具備了治國理政的基本素質,而修學多年也頗有才學,協助製定度量衡和統一貨幣、文字都顯見他的才能和經驗,遠赴北方從師蒙恬戍邊,也有鍛煉和學軍的意圖,可以說贏政就有傳位扶蘇的設想,所以扶蘇即位秦帝國是時勢的選擇。再者扶蘇的溫良淳厚也十分符合修正始皇的暴政帶來的諸國危機,統治危機,乃至民族矛盾,這以後的漢唐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無不體現了這一點。暴政收斂、還政於民、施恩於諸侯,還會有大澤鄉陳勝、吳廣的起義嗎?還會有群雄並起的局麵嗎?無論從那個角度將,一個新生的王朝也不該這麼短命的。還有七國以平,需要的就是分封和分權,扶蘇是最好的人選,這也是他與始皇矛盾所在,不當權的時候結果自然是喝叱與外放,當權時自然可以推行自己的理想。這樣不但失國的諸侯貴族可以複國,有功的大將也可以得封,這樣章翦等大將還會一戰降敵嗎?解決了治國理政的資格和方向問題,再來看看公子扶蘇不孝的理由,這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的觀念,我們不是習慣了以理由開脫責任、規避道德嗎?不是有太多的決策失誤,理由都是--由於我們對市場變化把握不夠,經濟管理能力不足雲雲。不是有博士不認父母,理由是--由於父母常年生活在農村,沒有文化,不適應都市生活和知識圈子,所以我不能將他們接到身邊生活雲雲。不是有拋棄親生子女的母親,理由是--我的丈夫出外打工,我沒有收入,所以。。。。。。
不能再舉例了,不然我真是不知道怎麼向扶蘇道褻瀆之罪了。首先扶蘇可以很輕鬆地以驗證旨意真偽為理由,發兵回長安就是了,旨意真,當著父親的麵自刎應命,其情其景其效果,大孝更進一層,豈不高尚的讓人落淚?結果自然是戳穿假想順利登基。其次扶蘇可以靜待時日,以觀其變,始皇暴病死在河北境內,匆匆回長安已經時日甚久,長安即到不能久不理政、見人,紙是包不住火的,何必回京途中發出的旨意也要立即遵守呢?再者扶蘇可以光明正大的清君側,立長盡管秦時尚不明確,但想長子扶蘇登基,再加上蒙恬的十萬精銳虎狼之師,攻進長安擁扶蘇即位易如反掌。還有,再不濟扶蘇可以出關自立,出了長城就是茫茫戈壁、沙漠、草原,哪裏不能暫棲一時,慢慢遣人求父親息怒,饒其不死,所謂虎毒還不食子呢,怎在這一時一事?說來說去,扶蘇、蒙恬都沒有死的必要,可他們卻遵命死了,曆史盡管留下了些許遺憾,卻也留下了大孝的史實。而這些又給我們現代人什麼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