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初露鋒芒(2)(3 / 3)

麵對菜農們的質疑和不滿,人家拿出合同逐條解釋著條款,態度平和親切,似乎更著急的是他們,履行不了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超市簽訂的合同,將要麵臨巨額的罰款,相對於菜農每戶十幾萬元的損失,公司的損失更大,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結果殘酷地擺在麵前,無異於驚天霹靂,震驚的菜農望著滿棚長勢喜人的包菜一天天長大,慢慢地錯過收獲期,甚至慢慢地爛在地裏,憂心如焚卻也無計可施。開始有部分菜農還積極自救,拉著包菜到處推銷,可隨著成熟期的到來,特別是周邊十幾個村子天量的包菜產量,不但沒有銷路,而且價格也從三角錢一路下滑,最終三分錢一斤也無人問津,隻好眼睜睜看著包菜爛在地裏。

麵對每家都有的幾十萬元債務,很多菜農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當初由縣裏主導實施的工程,為了蔬菜種植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不實際增加農民的負擔,縣領導責成縣農信社全額貸款支付建設費用,以信貸的方式與農戶簽訂貸款合同,還款方式由田間產出支付,不足部分采取逐年還款的方式,短則三年,長則十年,由農戶以宅基地或住房抵押。

無奈的菜農走投無路,紛紛到鄉鎮請求幫助,鄉鎮政府表示無能為力,這項工作自始至終由縣裏成立的‘萬畝無公害生態蔬菜種植基地指揮部’全程推進,鄉鎮隻是抽調人員協助動員,工作結束後指揮部已經解散,縣直各單位抽調的人員也都回到了原單位,而且知曉內情的鄉鎮領導更是不敢管,縣裏的農業局和招商局、蔬菜辦之間互相推諉,幾個職能局委更是相互指責,誰也不願具體過問此事。

縣長與菜農的對話,基本上是縣長對新聞單位的訴苦,不但有實際工作推進的困難,引進資金和項目的難處,還有就是公司巨大的損失對全縣形象造成的惡劣影響,以及對全縣今後招商引資工作帶來的負麵意義,更重要的是農村信用社的實際破產,大量違約貸款的難以回收,實際上拖累了全縣整體經濟形勢。縣長的解釋都知道是說給新聞媒體聽的,而縣委書記的態度卻更為直接,不但全力維護企業的利益,還反複強調農民的信用教育問題,要求菜農要按照契約精神辦事,一切都要以合同約定為準,願賭服輸,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公司,推給縣委、縣政府,誰給河陽縣抹黑,就依照法律法規法辦誰。

幾次三番的上訪,得到這樣的結果,東河沿村的老茶農劉福貴再也支撐不下去了,當初最積極的執行者,而且協助指揮部做了全村很多家的思想工作,種了幾十年蔬菜,在村裏德高望重,很多人都是看在他翻蓋了大棚,簽了合同才開始慢慢相信的。為了取信村民,更是為了做出表率,劉福貴一下子翻蓋了自己和兒子的兩個大棚,而且拿出了為小兒子娶媳婦蓋房子的錢,並且東拚西湊借了不少錢,第一家完成了大棚改造,還上了縣裏的電視。如今不但借的外債還不上,還欠了農信社近二十萬的貸款,而且幾乎每天都要麵對全村人的指責和白眼,老伴已經連氣帶羞躺在了床上,小兒子的婚事也吹了。現在麵對當初熱情鼓勵的縣長、書記的冷臉,真是不知道該怎麼麵對未來,想著沉重的債務,想著全村人的白眼,終於再也挺不過去了,一瓶農藥使他倒在了縣委、縣政府門前。

喝農藥自殺的菜農,立即成為媒體和網絡熱點,幾天之內迅速發酵,不但本地媒體,甚至北京和海外的媒體記者都齊聚河陽縣,直至引起中央領導震怒,並進入調查階段,內情才慢慢浮出水麵。

其實事件從頭到尾的每一個環節,無論是策劃還是組織實施,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所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實際上是看中了東河沿村及周邊村莊的蔬菜種植收益,由縣委書記的小舅子,聯絡了縣長的弟弟,到北京串通好了一個商貿公司,與幾家大型超市聯合起來,以農超對接的概念進駐河陽縣,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幌子,大力推廣和宣傳‘萬畝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基地’,推進商超、公司、農戶的先進經營模式,並且以高標準的建造和科學化的管理,為都市高消費人群提供高質量的無公害綠色蔬菜,全麵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最終實現行銷世界,造福河陽縣百姓目的。在騙局的策劃和實施階段,設計了環環相扣的陷阱,一步步將菜農拉近圈套。先是大棚改造,由農信社發放無息貸款,接下來是提供高昂的種子和專用肥料,設置高不可及的收購門檻,完成圈錢和行騙的目的。由於事件極端化發展,打破了他們的美夢,其實所謂的‘萬畝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基地’隻是個幌子,是全部騙局的第一步,下麵的步驟才是真正的目的。由於第一年的巨虧,菜農將牢牢地深陷騙局之中,下來的種植和收購就完全按照他們的計劃實施,可以牢牢地控製種植品種和規模,甚至可以無償占有菜農的土地,下來就可以利用菜農實際收入不足,貸款還款的壓力,利用新農村改造的名義,由農信社出麵,收購或依法回收菜農的宅基地,進行房地產商業開發,攫取更大的利益。

隨著劉福貴的飲恨離世,騙局戛然而止,涉事的縣委書記、縣長,以及書記小舅子和縣長弟弟,都因收受巨額賄賂和詐騙罪受到了法律的嚴懲。事件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淡出公眾的記憶,但在齊天翔的腦海裏,卻曆久彌新,尤其是自己如今是這座城市的決策者,曾經出現在河陽縣的騙局,以及坑農、傷農、害農事件,時時給他警醒,堅決不能出現這樣的事情,更不能出現任何形式的概念炒作,這也是他第一站到河陽縣的部分原因,他想認真看一看,認真辨別一下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