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喜憂參半(4)(3 / 3)

“謝我幹什麼,都是你們自己幹的,也是你老郭該著苦盡甜來。”馮俊才擺擺手,不讓郭支書再說感激的話,對著齊天翔說:“是我建議的老郭,將撂荒的無主山地全部收歸村集體,將不願意種的農民手裏的山地以合同形式收回,統一進行分類後,或者村裏組織栽種果樹,或者承包給願意種樹的企業和個人,這樣很快就能將荒山荒地綠化起來,也可以使集體實力得到增強。”

“這才是正路子,一家一戶種地尚且困難,種山就更力所難及,就得發揮集體的力量,發揮全社會的力量,隻要把握好方向,製定好原則,就一定能夠改變貧困山區的麵貌,讓老百姓得到實惠。”耐心地傾聽了幾個人的介紹後,齊天翔忍不住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一人為木,眾人成林,而森林就是更多人的力量集合在了一起,這些郭支書應該深有體會,種一棵樹很難,水土難以保持,沒水沒肥小樹很難活。種一道坡之後就護住了水,落葉增多也保住了肥,幾架山下來,小區域環境就會有微妙的改善,也幫助了樹木的生長,慢慢地就好起來了。”

“關鍵是我們有沒有信心,有沒有持之以恒的定力,這不但包括郭支書吃苦耐勞的堅持和韌性,也要有老馮和小向縣長的關心和支持,事情再難,隻有有人辦就不難。”齊天翔環視著或坐或站的眾人,感慨地說:“為人民謀福利是我們喊了幾十年的口號,落實到行動上還是要看幹部的品質和覺悟,隻有自覺自願地為老百姓設身處地的考慮,為老百姓辦實事,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齊天翔還有很多話要講,但此時此刻卻覺得難以說下去,而且似乎也有些蒼白,麵對郭村這樣的貧困村莊,隻喊口號是不行的,需要像馮俊才、向有誌這樣實實在在的行動,需要郭支書這樣的農村帶頭人,更需要有好的方法和措施。

從郭村出來,原本的計劃是直接回縣裏,齊天翔要與縣裏的其他領導進行座談,然後直接回河州市,但上車的那一刻,齊天翔突然決定,晚上不回河州市了,要留下來,好好地與馮俊才和向有誌談一談。

聽到齊天翔不走的決定,馮俊才和向有誌臉上的神情是出乎意外,又喜出望外,意外的是齊天翔改變計劃有些違反常理,擔心齊天翔會有什麼其他的舉動,高興的是今晚不走,就有機會可以與齊天翔多接觸接觸,盡管不一定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實惠,但通過加深印象一定能給縣裏帶來實惠。

“不要胡思亂想,就是想多停停,晚上抽時間與你們二位好好談一談。”看著二位的表情,齊天翔微微瞪了他倆一眼,轉過身去與郭支書和鄉裏的領導握手告別,然後才簡短地對馮俊才吩咐道:“先不回縣裏了,直接到東河沿村看看。”

坐進車裏,齊天翔的思緒隨著轎車的行進慢慢鋪展開來,既有當年對坑農事件的回憶,也有對事件的反思,但更多的還是想象著現在的情況,想象著東河沿村如今的情況,還有就是如何防止決策者衝動,以及農民的致富衝動,農村和農民問題牽扯的麵太大,稍不留心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集體經濟可以有效控製單一農民的衝動,以及不懂科學的草率,但如何有效控製和監督村一級幹部的行為,製約他們手中過度集中的權利,是與農民致富一樣緊迫的問題。

這也是齊天翔想要留下來的主要原因,似乎東河沿村會給他一些啟示,但更重要的啟示應該還是河陽縣的作法和經驗,他需要仔細地聽一聽,再好好地想一想,也許晚上能使他的思緒梳理的更順暢一些。

想到這裏,齊天翔對東河沿村和晚上的談話,油然而生出莫名的期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