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網絡,還是網絡。前幾年,這個物件兒還隻是企業通過公關發一發新聞、置一置帖子的功能,“平麵媒體說什麼就是什麼,網友‘大蝦’說什麼就避什麼”,如今,世道風雲變幻,得網民者得天下已成為行業共識,一個全麵互動的時代正在到來,它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將傳統意義上的“可控”摧枯拉朽,迎來真正的生存之道——“信任”。
企業生產產品,消費者購買產品,這是商業鏈條的最簡化,公關業者在這期間,不承擔“買與賣”的角色,隻承擔促進這一買賣過程的部分工作,是促進,而非教唆。公關業者擁有媒體資源、策略策劃、活動執行,三者或為單獨存在,或為協作共生,終極目的,是讓企業買單,讓消費者滿意。
在全麵互動時代到來之前,一部分企業所希望的,是通過公關業者的努力,通過公關手段和路徑,讓消費者為產品買單,哪怕這個產品並非最優,也要通過種種方法讓它變成“最優”。如果消費者對企業和產品有質疑,就要第一時間“堵嘴抄家”。當然,最好把這種質疑消滅在它誕生之前。
而伴隨著全麵互動時代的到來,伴隨著信息的透明化與溝通方式的多樣化,這一部分企業的希望正在走向崩潰的邊緣,當公關不再那麼“萬能”、能“平事兒”,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全麵的輿論監督”,一言一行、一草一木,皆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公關業者的處境,就是如何在這種全新的輿論環境中,生發出新的靈感,製定出新的策略,掌握新的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習慣,從而創造出新的生意模式,告別粗放,回歸精確。
讓信任飛一會兒
這是危,亦是機。
試想,當一個社會中所有人的出發點都源自於“信任”,那麼以“信任”為支點誕生的傳播該多麼的行之有效——摒棄掉公關公司所擅用的“大炮打蒼蠅”戰術,而將公關話術消解為涓涓細流,充當起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潤滑劑,說真話,做真事,靠真實的新聞和真正用心的策劃,營造出值得關注的輿論氛圍,讓企業看懂消費者,讓消費者看懂企業。
在未來5年甚至10年中,公關業者的無限機會,在於網絡無形中為整個傳播語境平添了許多雙慧眼——如果你相信,他們就是存在的;真正的好新聞,哪怕來自於鍾家小妹發出的一條短信,也會引發所有人的關注。而那些自以為是、高高在上、假冒“神聖”的言行,勢必要像唐駿的最後一搏一般,蒼白無力,過街喊打。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是什麼,是企業負責任、敢擔當、出好產品、做好事,是消費者明事理、不胡來、默默支持、時而力挺,公關業者的任務,就是為這種“信任”的誕生提供土壤、水分和陽光,引導而非誘導、監製而非炮製。隻有大家都認清楚自己的責任本身,在那個和諧運轉的神聖譜係之中,才能找到各自的位置。
讓我們告別多少年來的“越位操作”與“野蠻執法”,未來的傳播環境裏,人人都是警察,人人也都可以是好公民。如果犯了錯,偏偏拿著警察的牌子唬人,私了心,偏偏擺出一副慈善家的模樣誘人,那麼,無論是誰,都一定將在更為猛烈地炮火中現出原形。
我們應該感謝這個時代,它賦予我們一個無需扯謊的理由和一個無需遁逃的肉身,一是一,二是二,吃了一碗涼粉,就付一碗涼粉的錢,身邊的戰役接二連三,都是在和舊有的意識做對抗。真正聰明的玩家,應該把心態放平穩,該是你的,就是你的,讓信者跑起來,讓信任飛一會兒,咱們,站著把錢掙了,咱們,給老百姓一個清澈的藍天。
(係列專題完)
如果犯了錯,偏偏拿著警察的牌子唬人,私了心,偏偏擺出一副慈善家的模樣誘人,那麼,無論是誰,都一定將在更為猛烈地炮火中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