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與市場
作者:孫鵬 楊江濤
新品是一種誘惑。我們總在刻意求新求變,使自己的產品創意十足,光彩照人,豈不知這是一種危險的舉措。因為你的產品越有特色,就越可能被消費者嚐試過一次後拋棄!
“短命”是如何發生的?
據說在美國,新品成功率隻有40%左右。精於算計的寶潔新品上市成功率可以達到64%,而國內新品的成功率在5%以下。
在國內,平均每半個小時就有一個新品推向市場,同時至少有一個產品退出市場。當然,退出市場的未必都是新品,但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新品的“死亡率”在95%以上。
飲料界的這種趨勢更為明顯,不隻是國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即便像可口可樂這樣的行業大鱷,也一樣麵臨著新品的夭折問題。“天與地”、“茶研工坊”、“嵐風”等無不印證著死亡麵前是不分貴賤的。
其實,作為一個飲料,你根本不用擔心一推向市場沒有人會購買,你要擔心的是——是否有人持續購買!
新飲料隻要出現在貨架上,就有可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甚至不用廣告推廣,消費者本能地出於好奇,都會進行嚐試。為什麼?因為買瓶飲料的介入度太低了,一次嚐試的代價才幾塊錢而已!又不是買樓買車。
新品一經鋪市,很多消費者嚐試,於是銷量攀升,你會樂不可支:“你看,我當初的設想沒錯吧?包裝合理吧?”一時間全是溢美之詞。於是你信心爆棚!加大投入、加大生產,經銷商也大量進貨,甚至加大廣告。
你在等著迎接更大的成功。可是接下來的反應並沒有按你的預期進行,產品動銷越來越慢,後來竟然滯銷了。
不得已你必須搞促銷,買一送一。雖然沒了利潤,但總算解了滯銷的圍。可是下麵的問題更為嚴重——當消費者以一半價錢買過你的產品後,更不願意花原價來購買了!於是麵臨更嚴重的滯銷,最後隻有撤貨,或者等著產品自然消亡。
類似這樣的悲劇,不隻是一家企業在上演,也不是一次在上演,而是多家多次地重複上演。
放風箏原理
我們必須從微觀麵來了解一下“短命”飲料具體是怎麼死的,以及“長命”飲料是怎麼活的。在這裏我們分享一下飲料裏的“放風箏原理”。
放過風箏的人都知道,風箏飛得越高,線才敢放得更長。如果風箏飛得不夠高,你就把線放得老長,風箏很容易墜落。所以,訣竅不是你如何放手中的線,而是如何讓風箏飛得更高。
右圖是國內某著名調研公司對茶飲的調研資料轉換成的坐標圖,清晰地描述了“風箏原理”。
我們把經常消費某產品的人稱為“常客”,把偶爾為之的消費者稱為“散客”。
從該圖我們可以看到,縱軸是“常客”,而橫軸是“常客”+“散客”。也就是說,縱軸代表的是經常購買者,而橫軸代表的是所有購買者,圖中的斜線代表的意思是:斜線飛行的坡度越陡越高,代表著其“常客”越多。
縱軸代表了“風箏”的高度,放風箏的訣竅在於高度。而在此圖中,商品推廣的所有訣竅就在於“常客”量。那“常客”量是從哪裏來的呢?
是從橫軸的總客量來的。打個比方,你的產品的第一批嚐試者有10個,而在嚐試後,有4個人喜歡上了這個產品,從而經常嚐試,這4個人就成了常客。然後又有10個新的嚐試者,他們嚐過後,又有4個人繼續使用。如果別人的產品,10個嚐試者有6個人留住了,那他的產品推廣的“風箏”高度就比你高。
放風箏的關鍵是如何讓風箏飛得更高。當你的風箏直線上升(常客的比例很高),你就可以大膽地放線。你越放線,風箏就飛得越高。如果商品推向市場,不能贏取更多“回頭客”,那這個商品就不要推了,因為你的風箏線越長,這個風箏墜落的可能性越大,到時候,你收線也會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