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城商業街(2 / 3)

“四大恒”開辦於乾隆年間,資金雄厚,一般官員、富商都來此存款,在北京的金融界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過去一些錢莊可以自出銀票和錢票在市麵上流通。由於小錢莊資本少,人們都不用其銀票和錢票,店鋪也不收,一方麵是怕其倒閉,另一方麵是有失體麵,人們都喜歡用“四大恒”出的錢票與銀票,並以此為榮耀。

據說有一旗人與朋友到前門外劇場看戲,他已經進了劇場,過了一會兒,發現自己帶的銀票不是四恒號錢莊的,便對朋友說:“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來”,朋友很不解,他生氣地說:“真可惡,帳房竟然把煙蠟鋪的銀票給我,讓我怎麼付給別人呀!”說著便回去換銀票了,過了一會才拿著嶄新的四恒號銀票來看戲了。

北京清末流傳著一句話:“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踩內聯升,腰纏四大恒”的順口溜。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中,四恒號錢莊被八國聯軍搶掠,損失慘重。以後的十年中生意慘淡。後來相繼歇業,直到民國10年才又開業。

在東大街上,除四大恒外,從北往南講,在十字路口以北有瑞芳齋餑餑鋪,原來這家餑餑鋪沒有多大名氣,庚子事變後,大市街十字路口以南的有名的合芳樓餑餑鋪歇業,其鋪中的存貨和工人都歸到瑞芳齋中。

這樣瑞芳齋的技術力量大增,產品質量、品種都比以前多了。

過去餑餑都以八樣為全份,瑞芳齋的大八(件)樣、中八(件)樣、小八(件)樣,都做的讓顧客心滿意足。其中最著名的餑餑,是“反毛月餅”。

在靠近十字路口處,還有兩個聚慶齋餑餑鋪,路東者稱“東聚慶”,路西稱“西聚慶”。

另外,在隆福寺街東口外以北是著名的便宜坊烤鴨店和北慶仁堂藥鋪及宏仁堂藥鋪。

在十字路口,牌樓的北側的是森春陽海味店,以經營金華火腿、南京板鴨、燕窩銀耳等名貴產品為主。在其北邊是晉陽幹果鋪。另外路東還有東天義、東天源兩家醬園。

在十字路口以南是人稱“爆肚滿”的店鋪,這是一家姓滿的人開設和經營的。其旁有兩家大酒缸,一家叫恒和慶,一家叫鴻源長。

另有一家生意做得很大的東升祥綢布店,該店經營的商品都是名貴高檔貨物。像綾羅綢緞、細毛皮貨、各色棉布等。

在東四地區,除以上店鋪外,還有油鹽店:天和號、德和瑞、彙水泉、鴻源長;

幹果雜貨鋪:全德昌、公昌義、公和義、德隆昌、德義長;

米麵店:新盛號、德興號、東和興、通盛德、恒順店;

煙鋪:複車號、源順德、聚興隆;

布店:同義祥、恒信公、萬聚祥、義成號、祥聚德、和順祥、天增成、裕興隆;

棉花鋪:元豐泰、廣興魁;

香蠟鋪:天馨樓、萬興樓、蕙蘭芳、合馨樓;

顏料鋪:隆盛號;

鍾表鋪:德古齋、永信齋;

古玩鋪:瑞珍亨、義興和、全興順、鬆古齋、永和號、裕記、椿秀山房;

金銀首飾樓:英華樓、聚寶樓、泰源樓、寶源樓;

靴鞋鋪:老華盛;

肉鋪:內同興;

磚灰麻刀鋪:豐盛和、天泰永、新盛號、東泰興;

當鋪:東恒肇等。

隆福寺街——有名的東廟

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四牌樓之西。清代初期,東四一帶的商業日益興旺繁榮,隆福寺處於這個商業區的中心,也隨著繁華起來。每月初九、初十、十九、二十、二十九、三十是當時規模最大,貨物最全,時間最長的廟會。廟會的起始時間尚無確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形成於乾隆年前。

隆福寺始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寺時皇帝派兵部左侍郎趙榮董負責,相當現在的建工部第一副部長,皇帝派這樣大的官負責建造,而且還把皇宮的白石欄幹移於廟內,足見皇帝對隆福寺的重視。

隆福寺建築美侖美奐,據說,其釋迦牟尼殿和三大士殿的藻井,是明、清建築中最為精美、華麗的,就是皇宮內太和殿的藻井,與之相比也很遜色。

隆福寺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廟裏的大和尚可以出入宮廷,經常為宮裏的大太監與京內外官員的政治勾結進行牽線搭橋,從中謀取私利。

隆福寺廟會的範圍相當大,連廟前的神路街,廟左的隆福寺東街和廟右的隆福寺西街,以及南口外馬市大街一部分都是廟會的一部分。

廟會期間既有臨時擺攤的行商,也有常年營業的坐商。廟裏廟外,到處是趕廟會的攤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廟外、馬市大街、神路街南口以西,多是出售雞鴨的攤販,以東是出售清代的袍褂、香囊、扇套、朝珠等物的舊貨攤。

神路街最顯眼的店鋪有二:一是出售雕漆器的鋪子,店堂布置典雅,裏麵的貨物小如盤、碟,大到屏風、床榻品種齊全,應有盡有。二是賣禽鳥的,既有畫眉、百靈等鳴禽,也有猴子,波斯貓等小動物。光顧這兩店的顧客多是當時的王公貴族和一些豪門子弟。

此外,廟會期間,還有賣豆汁、扒糕、切糕、糖耳朵、老豆腐等風味小吃的攤位。廟會空曠的地方就是變戲法,說書的賣藝場所,還有賣鮮花的等等。

隆福寺東街是北京內城的一條文化街,古舊書店甚多,有三槐堂、文萃齋、文殿閣等二十多家,書鋪在北京也頗有影響。這些店內齊房高的書架上,放滿了經、史、子、集等類書,還有珍本、孤本、善本等古舊書籍,令人眼花繚亂,無數文人墨客一進街就流連忘返。

隆福寺西街,路北一個大茶館占據主要位置,相對來說比較冷清。過去勞動群眾休息和等待雇主都會進茶館裏。解放以前,北京的各行各業包括各種手工作坊,一般都是攬下活後臨時招短工完成,很少雇長工。小工、壯工每天早晨上人市待雇,技術工人多上茶館,邊喝茶,邊待雇。

另外,調解糾紛的、拉房纖的、打小鼓的以及一些買賣人也在茶館裏談生意、說事。大茶館還是一些有錢有閑的人打發時光的地方,他們在這裏玩鳥、下棋、聊天。

隆福寺廟會分東中西三路,每路又分若幹層。中路從山門裏起第一層,多是賣竹柳日用雜品的。如土布、竹柳、鍋、碗、瓢、杓、簾等。

往裏是韋馱殿,殿於光緒年間著了火,未恢複,殿基平整後,成為文藝演出的場地,廟會期間有變戲法、摔跤、說書、唱戲等節目。

再往裏是食品攤,回漢食品均有,如豆汁、扒糕、切糕、糖耳朵、老豆腐等,而且物美價廉。

中路最後一層是迷信行業的地盤。有看相的,算命的“鐵嘴”、“半仙”,那些人要麼長袍馬褂,戴個老花鏡,要麼挽發髻,穿鶴氅,一身小道家打扮。坐在那察言觀色,裝腔作勢,以一張不爛之舌招攬生意。越是兵荒馬亂,天災人禍嚴重,算命先生越有錢可賺。

這個院還有幾個賣泥餑餑模子和洋煙畫的小攤,餑餑模子是兒童玩具,有人物和動物形象,用黃土燒成,小孩用黃泥磕著玩。洋煙畫是買紙煙附贈的小畫片。因為是進口貨,所以叫洋煙畫。

西路進門是食品攤,稍往裏是幾個比較闊氣的賣玉器、賣字畫、賣銅器等古玩攤,裏麵魚龍混布,真品贗品皆有。還有幾個賣小金魚的和賣毽子的小攤。這裏還有一個專賣胡琴碼子的物件小攤。一個胡琴碼子大小如同一顆黃豆粒,有木質的、竹質的、獸骨質的、象牙質的,個個都是精雕細作而成的,堪成巧奪天工。碼子關係到胡琴的發音,所以藝術界的很多琴師經常來購買。此外,還有賣唱本和鼻煙壺的小攤。

東路集中了許多的民間工作品。尤其到了趕廟會時,眾多的民間藝人當場獻藝,有捏麵兒的,賣皮影的,賣偶人的,賣鬃人的,賣風箏的,以及剪紙、磚雕等。

清光緒二十七年,隆福寺著了大火,第一層殿被燒毀,又因年久失修,廟宇日益殘破,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隆福寺街的著名老字號

隆福寺街以廟會和書肆聞名,但其中也有不少著名的商業老字號,這裏摘要介紹如下:

福全館飯莊

福全館於清末開業,是山東人經營的大飯莊,民國年間的經理是王潤田。該飯莊規模大,院落寬綽,有七、八十間房屋,並建有可容納五、六百人看戲的戲台。

內城一些官僚、名流、大戶,多在福全館舉辦喜慶、婚喪宴席。當時的京劇名演員經常在此演出。其飯菜是魚、肉、蝦、海參,山東風味。在“七·七事變”前,生意興隆一時,北京淪陷後,生意逐漸蕭條,20世紀40年代中期歇業。

白魁飯莊

隆福寺街的白魁飯莊於清乾隆末年開業,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曆史了。最早開業時的掌櫃的名字就叫白魁,後來買賣轉到黑姓清真教人手中,但“白魁”牌匾沒有換。

白魁曾以賣牛羊肉為主,並兼做一些芝麻燒餅。白魁所以出名是由於它家的燒羊肉做得好,肉爛,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味道鮮美。

每年夏季,是燒羊肉銷售旺季。北京人每年夏天愛吃過水涼麵,白魁的燒羊肉出鍋時,遠近居民都拿個大瓷碗來買。少買肉多要湯,拿回家用燒羊肉湯澆過水涼麵,再放些黃瓜絲、蒜泥,吃入嘴裏,麵涼,湯熱,味道極其鮮美。吃這種麵,既開胃,又可祛暑熱。當年,人們常說,前門有月盛齋的醬羊肉,隆福寺街有白魁的燒羊肉。

現在白魁已發展成為各種風味小吃和各種炒菜都經營的大飯莊了。並在張自忠路西口外開設了一座分號。

隆盛飯鋪

隆福寺街裏的隆盛飯鋪開業於清代嘉慶末年(1816~1819年),它是山西省一個姓溫的商人開辦的。最早是個經營油鹽醬醋和針線的小雜貨鋪。後來到了光緒末年,傳到溫思洪當掌櫃時,才改為小飯鋪,以經營抻麵和清油大餅等食品為主。

隆盛飯鋪的掌櫃溫思洪善於經營,他的經營理念是薄利多銷,隻要顧客進店,盡量滿足顧客的要求,一分錢的生意也不放過。溫掌櫃另外一個經營理念是和氣生財,隻要顧客進店買東西,盡量讓他們滿意而歸。

隆盛飯鋪經營的食品既有炒餅、燴餅、抻麵,還經營炒菜、攤黃菜、炒肉片等。其中最受顧客歡迎的是爛肉麵。隆盛飯鋪的爛肉麵,抻得細,澆麵的肉煮得爛,再用黃花、木耳、口蘑、花椒、大料、小茴香等做佐料,勾成鹵汁、顧客現吃現澆。冬天吃熱鍋挑,夏天過涼水吃涼麵。不愛吃爛肉麵,隆盛飯鋪還有“小碗幹炸”。所謂小碗幹炸,就是普通的炸醬麵。

隆盛飯鋪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生意最紅火,天天顧客滿堂。“七·七事變”後,生意逐漸蕭條,至解放前夕就倒閉了。

北新橋地區

北新橋是個古老的街道,元代並無對北新橋的記載。但從街道走向格局看,北新橋以及附近的街道胡同至現在仍是元代的規模。它的北麵的街,就是現在的雍和宮大街。

在元大都時,其街一直向北延伸,到了明洪武初年,因為要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需要將城縮小,才將這條長街斷開。在北京城北城牆還存在時,雍和宮大街(明代稱集賢街)北頭直抵城牆,往南直通大都的文明門;東麵是元代的崇仁門(今東直門),西通元大都路府。

北新橋這個名稱是清代正式確立的。明代習慣將拐彎有犄角的街稱“角頭”,所以北新橋在明代叫絨家務角頭。聽老北京人講,曾見過北新橋前有遺留的橋墩,說明以前的確有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