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城商業街(3 / 3)

北新橋是十字路口,地處交通要道,由於海運倉、北新倉、戶部管理造幣的寶泉局在其東南方,使北新橋占盡了天時地利,很快發展為商業街。這一代的商業街,在過去是居住在東北城一帶居民購買日用品的便利之處,但不如東四繁華。

明清時期,北新橋一帶商業逐漸發展。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北新橋的店鋪日益齊全。較有名氣的店鋪有吳裕泰、萬豐號、永馨號茶葉店,天福齋豬肉醬肉鋪,增福泉;德成號油鹽店,元發永、仁和店米麵鋪,大生堂、誌善堂、三之堂藥鋪,同發祥、廣元孟布店,永盛公顏料鋪,桂林局、永慶樓、東芝蘭軒香蠟鋪,乾益恒幹果海味店,瑞林號煙葉鋪,天豐堂、豐順堂飯莊、永盛、謙益當鋪,長慶、萬和、永泰成、恒豐爐房,盛全汽車行等。

20世紀50年代,北新橋新建了許多商場、市場。如北新橋菜市場、食品市場、表店、郵局、儲蓄所、浴池等等。

北新橋地區的老字號

北新橋地區過去是居住在東北城一帶的老北京人購物的地方,至明清時期,這裏的店鋪已很齊全,但遠不如東四地區繁榮。當時這一帶的著名店鋪也不少,現摘要介紹兩個。

吳裕泰茶葉店

吳裕泰茶葉店開辦於清光緒末年,是安徽吳姓人氏經營的,除此之外,還有前門大柵欄的吳德泰,崇文門外大街的吳鼎裕,宣武門內大街的吳恒瑞,西單的吳鼎和等。清末民初,北京的茶葉行,吳姓是個大茶商,人稱“茶葉吳”。

當年北京的內城居民,特別是八旗居民,飲茶是每天的愛好,早起、午飯後、晚飯後,都要泡茶飲茶。他們大多數人飲茶是為品茶,不是單純為解渴,而是講排場。與外城居民不同,外城居民品茶是少數,多數是為了解渴。因之,內城居民對茶葉的質量要求高。講究喝蓋碗茶,好茶葉。

吳裕泰的掌櫃叫吳紹墉,他經營有方,能根據不同階層之人的不同需要,為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每年入春後,他就派專人到安徽采辦茶葉,自己雇工人薰製、拚配。所以,他的茶葉成本低,貨色好。

而且,吳裕泰在店堂裏設有品茶桌。在品茶桌上,擺放著幾個大碗,碗中放些茶葉樣子,任顧客選擇品嚐。滿意再買,不滿意可以不買。

此外,貨物齊全也是吳裕泰生意興隆的原因之一,花茶、綠茶、紅茶、普洱茶等南北茶葉在吳裕泰均能買到。

天福齋豬肉醬肉鋪

天福齋開業於清代末年,位於北新橋十字路口的北側路東。原來隻是個小豬肉店,後來由於其自製的爐肉和爐肉丸子味道鮮美,深得北新橋一帶居民的喜愛,生意逐漸擴大。

北新橋的人,既講究喝好茶又講究吃美味的飯菜。天福齋的爐肉燉粉條和爐肉丸子熬白菜非常合乎這一帶居民的口味,因此受到他們的歡迎。天福齋的爐肉和爐肉丸子賣出名後,生意十分紅火,到民國年間就發展為三間門臉的大豬肉和醬肉鋪。

天福齋1956年參加公私合營,並入國營商店。

西單地區

北京內城西有一座明朝時建成的名叫“瞻雲坊”的木質牌樓,此牌樓位於西長安街西口迄北處,樓式為四柱三樓,簷下施如意鬥拱,額書“瞻雲”二字。因其位於北京城的西邊,所以俗稱“西單牌樓”,簡稱“西單”。牌樓以北,至甘石橋稱“西單北大街”,或“西單牌樓北大街”。後來,袁世凱企圖複辟封建社會,當皇帝,把“瞻雲”二字,改為“慶雲”。後這座西單牌樓被拆除,但西單地名卻被流傳延用。

清代時,北京的前門外大街和大柵欄已經成為了商業最發達、繁榮的地方,很多著名店鋪都在這裏。內城住的人尤其是西單以北的人都喜歡到前門外一帶買東西。

清代,戲園子都設在前門外一帶,這也是西單地區商業發展起來的原因之一。

明、清時期,居住在宣武門外的人經北京西南盧溝橋進廣安門。要進宣武門,西單是必經之路,還有一些朝廷命官,他們去朝廷衙門辦公事要路過西單,城裏城外的人來來往往,也促成了西單地區商業的發展。

加之清代西單西有個都城隍廟,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是開廟之日。廟市中小攤應有盡有,從廟西一直到東單,也就是舊刑部街東。所以,城隍廟的存在,也是西單地區商業發展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西單地區商業發展還有一個原因。北京在清末設立起許多學校。其中西單附近就有許多知名的學府,如中學大學(二龍路)、民國大學(太平湖)、交通大學(府右街)、孔教大學(甘石橋)、北平大學工學院(端王府夾道)等。有些頭腦靈活的商人洞察了商機,為了賺這些新知識分子的錢,在西單地區就出現許多新式商店、戲院和電影院等。

西單地區的著名老商號

自本世紀20年代至解放前,西單地區的著名老商號主要有下列幾大類。

綢緞莊有金城、恒麗、恒興祥、益茂、華昌、介福、德茂、震東等。

百貨店有上海、三友(實業社)、時髦等。

鞋莊有老佳麗、華北等。

飯館有烤肉宛、東亞春、忠底新陸春、慶林春、同春園、西來順、又一順、西黔陽、聚仙居、貴陽春等。

西餐館有大陸、濱來春、有光堂等。

西服莊有豐泰隆、裕泰、瑞大、福記、同聚寶等。

藥鋪有同春堂、同樂堂等;大藥房如中華、中德,北方、宏文、宏濟、英美、韓奇逢等。

理發館有中國、萬國、中央、興隆、第一、仙宮等。

照相館有中原、中國、長安、真光、大陸、新明、傑靈、藝文等。

鍾表店有亨得利、有喴、慎昌、義和齋、義源齋、大順齋、永順齋等。

此外,還有天福號豬肉鋪,桂香村,和興成、萬春昌等南味食品店,乾義、開泰、吳鼎和、福生等茶莊,天源醬園,同興魁、信成尚記、南橋王福記等鮮果店和秋家酸梅湯,六合棚鋪,西單萊市場和西單商場以及明明眼鏡公司、光明眼鏡行等主要店鋪。

【鏈接】北京商業字號趣聞

自遼、金、元、明、清先後在北京定都,北京就成為我國北方地區,乃至全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貿易中心,自然也演變為一座巨大的消費城市。

都市巨大的消費需求,吸引了各地的商賈雲集。一時商鋪劇增,商品薈萃,更加刺激了古都北京的商業活力,促進了北京的商業發展,也加劇了北京的商業競爭。

遼金時期的薊城,對字號沒有太多的講究。城內有專門進行手工業產品製作的“坊”,“坊”內分布著幾十個“行”,如大米行、生鐵行、小絹行、雜貨行等。北城地區即宣武區和平門、宣武門一帶,有專門進行交易的“市”,市場交易的時間、地點、交易範圍還受到政府所限製。

元大都城的商業貿易已經不受“坊”的限製,東單、西四、鼓樓前,以及什刹海沿岸都出現了繁華的商業區,有米市、鐵市、皮毛市、馬牛市、駱駝市、珠子市、沙刺(珊瑚)市等同行集中的“行市”。

明清時期,北京北城的地安門外——鍾鼓樓一帶、東單——王府井——東四——隆福寺、西四——西單、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前三門”外等地區,及北京各城門外關廂地區,先後形成了多個繁華的商業區。

商業的逐漸繁榮和發展,商號的密集,使各商家開始考慮為自己的店鋪冠以一個字號,以作為商鋪和所售商品的標識,以及競爭和自我保護的手段。至此北京的一些老字號就誕生了。

商家字號的名稱或俗或雅,或虛或實,或正或諧,或寫牌匾,或掛招幌,或自行吆喝,形式多種多樣。

字號具有獨特而鮮明的商業特征,好的字號,既能宣傳自己的商品,又能擴大知名度,所以迅速得到普及和興盛。

各種字號的不斷湧現,更新和調節著市場分布和市場格局。好的商號能夠在商業大潮中經受考驗,並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準確把握商機,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和審美需求,最終成為有著深厚內涵的價值品牌。同時也有大量的商家字號,因為種種原因被淘汰出局。

北京的老字號,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才有比較詳細記載的,如鶴年堂、六必居等。

北京老字號的創業者,來自五湖四海。既有本地人,也有從山東、安徽、浙江等地進京經商的人,也有從官場、科場退下來的士人、文人等。

本地人經商的,如月盛齋創建人回民馬慶瑞、天源醬國創辦人劉湛軒等。

外地進京經商者,如明清時期北京的茶莊幾乎都由安徽歙縣人經營,北京的方、吳、張、汪、寇、盂“六大茶商”中的方、吳、張、汪都來自安徽,以張一元、吳裕泰、吳肇祥、汪元昌、汪正大等茶莊最為著名。

又如前門和大柵欄一帶赫赫有名的八家帶“祥”字的綢布店“八大祥”,都是由山東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的孟姓大家族經營。

章丘一帶有很多人做布匹生意,孟姓家族早在300多年前就在山東周村經營絲綢棉布,清朝同治光緒時期,孟家的資本開始進入北京。

再如清末民國初年,被譽稱北京“八大樓”的正陽樓等八家著名的風味餐館老字號,大多為山東人所創辦,其經營特色為山東魯菜、麵點。

還有因生活所迫而經商的,典型代表有王致和。他進京趕考落榜後,為解決生計問題,自製豆腐沿街售賣。最後,成就了飄“香”北京數百年老字號品牌“王致和臭豆腐”。

老“字號”產生的背景各不相同。

其一,字號的經營者是白手起家,始終保持著高質量,好信譽,積累了名氣之後,才給自己的買賣起字號,如東來順、張一元、烤肉季等。

其二,小商小販小生意,原本並無字號,因為經營者本人有其鮮明特征,或產品獨特,由他人稱呼而自認的字號。如王麻子、烤肉宛等。

其三,買賣開張時就已經確定了字號,如瑞蚨祥、西來順等。

其四,隨同行,以示同道。尤其是清朝打破了某一類商品集中在一個街區分布的格局的,商家自己的字號就更具標示性。如綢布行的“祥”字,瑞林祥、謙祥益、瑞生祥、瑞蚨祥、益和祥、瑞增祥、瑞成祥。

藥店的“堂”字,同仁堂、鶴年堂、濟安堂、長春堂、千芝堂等。

刀剪行的“泰”字,德泰、祥泰、永泰、興泰、義泰等。

其五,更名換號,如榮寶齋的前身為“鬆竹齋”,砂鍋居原名為“和順居”,而全聚德是買了“德聚全”的鋪麵房時更名的。

其他還有意外“撿”來的字號,如“天福號”是因為主人的買賣既無字號,也無錢買一塊匾額,於是在舊貨市上買了塊舊匾“天福號”,感覺這是“上天賜福”予他的肉鋪,就掛起來用了。

傳說鶴年堂因為所在之地原為明代宰相嚴嵩的後花園,“鶴年堂”即園中的堂名,這堂名就成了藥鋪的字號,就連流傳至今的“鶴年堂”匾,也是當年嚴嵩手書的遺物。

這些字號曆經滄桑,如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老字號,成為古都北京商業文化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