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貫中西的數學家李善蘭
李善蘭是近代著名的數學、天文學、力學和植物學家。他為了使先進的西方近代科學能在我國早日傳播,不遺餘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學貫中西,做出了很大貢獻。其多部譯作彌補了我國數學在某方麵的空白。
李善蘭創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冪級數展開式,各種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這是李善蘭也是19 世紀我國數學界最重大的成就。
李善蘭從小就喜歡數學,而且勤於思考,常把身邊的事物和數學聯係起來。
有一天,李善蘭隨父親到海寧城裏一位大紳士家做客,看到牆上掛著一幅《百鳥歸巢》圖,畫家是當時很有名的花鳥畫高手,在他生花妙筆的點染上,使看畫的人仿佛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的叫聲。
畫的右上角還有一首題畫詩,上麵寫道:“一隻過了又一隻,3、4、5、6、7、8隻。鳳凰何少雀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李善蘭看到這幅畫後,心中也頓然一動。題目是《百鳥歸巢》,可全詩卻沒有百字,隻有這幾個數字,好像是題詩人的有意安排,但究竟有什麼深藏的機密呢?他看著這些數字想了又想,當時也沒想明白。
回到家中,他還在心裏琢磨,當他看到書架上的數學書箱時,他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道數學題。他在紙上寫下了這樣幾個數:1、1、3、4、5、6、7、8,怎樣能使它們和百鳥聯係在一起呢?
就在他拿來書架上的數學書翻開的時候,在腦子裏突然湧現出了幾個算式:1×2=2;3×4=12;5×6=30;7×8=56;2+12+30+56=100。
這不正對應著《百鳥歸巢》的“百”嗎?而最後的兩句詩是諷刺官員欺壓百姓,就像鴉雀一樣,把老百姓成千上萬的糧食侵占了。
這真是一幅絕妙的畫!看來,畫家也有很深的數學造詣。
李善蘭自幼就讀於私塾,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資稟穎異,勤奮好學,於所讀之詩書,過目即能成誦。有一次,他發現父親的書架上有一本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感到十分新奇有趣,從此迷上了數學。
14歲時,李善蘭又靠自學讀懂了歐幾裏得《幾何原本》前6卷,這是明末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的古希臘數學名著。歐氏幾何嚴密的邏輯體係,清晰的數學推理,與偏重實用解法和計算技巧的我國古代傳統數學思路迥異,自有它的特色和長處。
李善蘭在《九章算術》的基礎上,又吸取了《幾何原本》的新思想,這使他的數學造詣日趨精深。後來,又研讀了金元時期的數學家李冶的《測圓海鏡》,清代末期數學家戴煦的《勾股割圓記》等書,所學漸深。
1852年,李善蘭離家來到上海的墨海書館。
墨海書館是1843年為翻譯西方書籍由英國傳教士麥都思開設的,它也是西方傳教士與我國知識分子聯係的一條渠道。李善蘭在那裏結識了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和艾約瑟。
當時墨海書館正在物色能與傳教士協作翻譯的人才。
李善蘭的到來使他們十分高興,但又不甚放心,於是,他們拿出西方最艱深的算題來考李善蘭,結果都被李善蘭一一作了解答,得到傳教士們的讚賞。從此以後,李善蘭開始了譯著西方科學著作的生涯。
李善蘭翻譯的第一部著作是《幾何原本》後9卷,由於他不通外文,因此不得不依靠傳教士們的幫助。《幾何原本》的整個翻譯工作都是由偉烈亞力口述,由李善蘭筆錄的。
其實這並非容易,因為西方的數學思想與我國傳統的數學思想很不一致,表達方式也大相徑庭。雖說是筆錄,實際上卻是對偉烈亞力口述的再翻譯。就如偉烈亞力所說,正是由於李善蘭“精於數學”,才能對書中的意思表達得明白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