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1(1 / 3)

第二章世界曆史1

曆史從這裏開始

曆史分為文字記載的和考古研究的兩種,因為在距今5000多年前,人類雖留下了許多遺物,但沒有文字證明。直到公元前3200年左右,在美索不達米亞一個叫做蘇美爾的地區,人們發明了文字。有了文字,就可把言語記錄下來,現代人就可以從文字上了解古代人的所作所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曆史開始了”。

蘇美爾是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一片沼澤地帶,麵積與美國馬薩諸塞州大致相當。沒有統一的政權,而是由眾多獨立的城邦統治,這是地球上第一片文明之地。到了公元前2320年左右,整個蘇美爾地區都被來自處於美索不達米亞正北部的阿卡德的一位強大武士薩爾貢所征服。在其後近200年的時間裏,他創建的王朝統治著由阿卡德和蘇美爾組成的一個帝國。

蘇美爾人的發明之一,就是車輛運輸,它發明於公元前3200年蘇美爾時代初始之際。第一個把一個繞軸旋轉的圓環形裝置用於運輸目的的蘇美爾人,可以當之無愧地列入人類最早的發明家之一,因為直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埃及人才知道車輛運輸,西半球居民在歐洲人引入輪子之前,不知道什麼是輪子。所以,後來的曆史學家們便把輪子的發明和應用作為蘇美爾時代的象征。

古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19世紀初期,閃語民族的一個支係阿摩利特人,以兩河流域中心的城市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巴比倫意為“神之門戶”。

當漢謨拉比繼承第六代國王王位時,巴比倫還是個小邦,還向亞述稱臣。漢謨拉比機靈善變,他的基本策略是團結鄰邦,集中全力打擊一個主要敵人。經過38年的戰爭,漢謨拉比建立起較鞏固的中央集權國家。

國家的軍政權力、立法權和司法審判權都集中在國王手裏,有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協助他進行統治。國家有一支常備軍,必要時還征召村社農民組成軍隊。巴比倫的庇護神馬都克被尊為全國的主神。

《漢謨拉比法典》的製定消除了原來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國法令統一起來。

古巴比倫王國時灌溉係統進一步發展,耕犁有所改進。青銅工具普遍使用,手工業生產提高,製磚、縫紉、寶石匠、冶金、刻印工、皮革工、木匠、造船工、建築工都已出現。國內外的商業貿易也有了發展。巴比倫時期農村社會分化已很激烈,土地已經可以買賣、抵押、轉讓和繼承,國王擁有巨大的王室經濟,還壟斷著國內外的大宗貿易。公元前16世紀中葉,古巴比倫被赫梯人所滅。

亞述人建立大帝國

亞述人是閃族語係人種的一支,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底格裏斯河河畔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以亞述城為中心的小國。

亞述城邦的最高管理機關為長老會議,每年推舉一個值年官,稱為“裏模”,管理財政、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國家的另一高級公職“伊沙庫”則管理土地、司法和行政,有權召集長老會議。

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亞述曆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時鐵器已經逐步取代青銅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階級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日益擴大,這就成為亞述統治者對外實行軍事擴張的動力。公元前745年~前727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進行了軍事改革,建立完全由王室供應的常備軍。這支強大的軍隊是亞述統治者對外擴張最有效的工具。

同時,周邊強國有的已衰落或滅亡,有的無力製止其侵略,因此亞述統治者利用這一形勢,實行對外擴張。公元前743年,發動對烏拉爾圖戰爭,之後又攻陷大馬士革,推羅、畢布勒等城被迫向亞述納貢。公元前729年,吞並巴比倫;公元前722年~前705年亞述擊潰烏拉爾圖,占有小亞細亞東部地區;公元前671年取得對埃及的統治。至此,古代西亞和北非文明發達的地區,都已囊括在四境之內。

約公元前639年,亞述毀滅依藍,終於形成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

以色列人的故事

以色列是一個有自己獨特經曆的國家。大約在4000年前,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從美索不達米亞遷移到迦南(現以色列),後來又在尼羅河三角洲以東定居。這期間,有一個自稱是亞伯拉罕孫子雅各後裔的部落,開始稱呼自己為“以色列人”,意為“神的勇士”。

公元前13世紀時,遭受埃及400年奴役的古以色列人在其領袖摩西的率領下返回故土以色列。據傳,摩西在此定下十戒,從此逐漸形成了猶太教和猶太民族,並在迦南定居。

公元前約1020年~前930年,掃羅國王(以色列曆史上的第一位國王)把鬆散的部落組織過渡到君主製。古以色列第二位國王——大衛王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王國,定都大衛城,即現今的耶路撒冷。大衛死後,王國分裂為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和南方的猶太王國,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國滅亡,從此結束了以色列曆史上的第一聖殿時期。

公元前約538年,波斯人打敗巴比倫人後,猶太人獲準返回故國,在耶路撒冷重建已被夷平了的聖殿。此後約400年間,猶太人先後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生活,這就是第二聖殿時期。

公元前198年,猶太人舉行了武裝起義,解放了耶路撒冷,贏得了信仰自由,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統治的猶太國家,聖殿再次重建。公元70年,羅馬帝國的勢力逐步擴展到地中海東岸。它殘酷鎮壓以色列人,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城和聖殿。此後,大批猶太人被趕到國外,流亡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5月15日,猶太民族才根據聯合國的分治決議,重新建立了以色列國。

“眾王之王”大流士

大流士是公元前522年登上波斯國王王位的,當年他才28歲。大流士做了國王(公元前522年~前486年)以後,對外繼續進行侵略戰爭,對內大流士把帝國分為20個省,每省設總督一人。為了防備總督反叛,他還派出許多人去監視他們。為了密切中央與地方的聯係,大流士繼承亞述帝國的驛遞製度,在帝國境內修築大道,把首都跟各個行省聯結起來。

交通發達促進了帝國的貿易,為了安全,沿途又派有士兵保護商旅行人免遭搶劫,波斯和印度以及地中海各國的貿易很快就發展起來了。每年,大流士從各行省勒索大量黃金,鑄成金磚,保存在皇宮金庫裏。他還第一次鑄造和使用金幣。大流士非常注重稅製改革,其稅收製度計算得十分精細,納稅者戲稱大流士是“小商販”。靠著對各地人民的殘酷壓榨,大流士過著極其豪華奢侈的生活。他建造宏偉的王宮,吃進貢來的奇珍佳肴。王宮裏伺候他的奴仆多達15萬人。

大流士還建立了強大的常備軍,自己擔任最高統帥,他得意地宣稱:“我——大流士眾王之王”。

新巴比倫和“空中花園”

亞述帝國崩潰以後,南邊領土歸巴比倫,公元前626年~公元前604年,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在它所統治的城市,奴隸製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各城市的神廟往往是手工業、商業和高利貸活動的中心。

祭司奴隸主集團當時勢力很大,也出現了經營範圍廣泛的富有商家,城市裏的工商業奴隸主在剝削奴隸方麵也采取了新方式。奴隸以主人的名義獨立經營小店和手工業作坊,按時繳納年貢和利息。新巴比倫以宏偉的城市和宮殿建築而著名,巴比倫城占地達2100公頃,大於新蘇美地區的所有古城。更令人吃驚的是巴比倫城的色彩,新巴比倫人用色彩明快的土釉磚建造主要紀念物。最著名的建築便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城牆和花園。城牆以亮麗的藍色為底色,由白、黃兩色組成的獅子、公牛和龍的圖案散布在城牆各處,由上到下一層一層地排列著,昂首闊步,栩栩如生。花園是一座略呈方形底座上的階梯式多層建築。它高約225米,寬30米,全部用石料砌造。每層都遍植奇花異草,還可以澆灌。因而被人稱為“空中花園”。

尼羅河畔的古埃及

埃及地處北非,是亞、非、歐三大洲的聯絡點,居民來自北非土著和西亞塞姆人。古代埃及適於人類生活的地區隻有尼羅河沿岸和下遊三角洲。北部自開羅至地中海岸的三角洲地區稱為下埃及;南部自蘇丹邊界至開羅的狹長穀地稱為上埃及,形成埃及地理上的兩大區域。穀地兩側高山聳立,山外便是無人的沙漠。在南部,尼羅河經過好幾個險灘,山高水急,航行困難。北部的三角洲是沼澤地區,西邊是利比亞沙漠,東邊是西奈山,隻在兩角有通往利比亞和巴勒斯坦的道路。

尼羅河長約6500千米,發源於非洲中部。每年7至9月,上遊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河水淹沒穀地。泛濫過後,沿河農田不僅得到充足的灌溉,並且積下一層肥沃的淤泥,極利於穀物的生長。埃及人民自遠古時期就開始修建水利係統,排澇抗旱,把這片地區變成了良田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