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1(2 / 3)

距今約12000至10000年前,埃及宜於人居。後來氣候日益幹燥,河西一帶成為大片沙礫。居民始自高地逐漸移居於尼羅河穀地,經營農牧業。

世界奇跡——金字塔

尼羅河畔有一座令世人矚目,神奇而偉大的金字塔,這就是——胡夫大金字塔。

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它的底座呈四方形,每麵均以三角形的形狀向上砌築,建成後則成為一個角錐體式的石塔。因為它的四麵都形似漢字的“金”字,所以漢語譯作“金字塔”。

古埃及的法老們幻想死後複活成神,便讓人把自己的屍體製成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死而“複活”的“永世的城堡”。

金字塔的建築群,散布在尼羅河下遊西岸的基薩和薩卡拉一帶,有70多座。其中以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規模最大。全塔約用巨石230萬塊砌成,平均每塊重約25噸。塔底占地約52900平方米。不僅外觀雄偉,而且內有結構複雜的“地下宮殿”,這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

胡夫的兒子哈夫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約低8米。哈夫拉的金字塔旁,有一座巨大的獅身人麵像。它是用一整塊天然巨石雕成的,麵部是哈夫拉的容貌。

為了震懾人民,統治者們建築這些金字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築胡夫金字塔,10萬人苦幹了30年才建成。金字塔是無數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

神秘的司芬克斯

在埃及哈夫拉的金字塔旁邊有一座獅身人麵像,是用整塊的天然石雕刻而成的,古希臘人稱之為“司芬克斯”。它高22米,長57米,兩隻耳朵就有兩米長,麵部是哈夫拉的臉型。希臘神話說司芬克斯是帶翼的獅身女妖,軀幹是凶獅,頭是美女,能說人話,而尾巴卻是一條長蛇。

司芬克斯出現在希臘神話俄狄浦斯故事中。俄狄浦斯原是底比斯國王賴亞的兒子,根據神的預示,說他命中注定要犯殺父娶母的大罪。他的父母命令把他扔到山裏去,誰知,幾經周折,他竟成了科林斯國王的養子。俄狄浦斯長大成人後,不忍心加害自己的父母,就逃往底比斯城。在路上,俄狄浦斯因讓路問題和一個老人爭吵並把這位老人活活打死。而這個老人就是底比斯的國王賴亞。

底比斯人不知為何惹怒了天後赫拉,赫拉就把女妖司芬克斯安排在底比斯城外的懸崖上。這個獅身人麵的怪物要行人猜謎語,猜不中,她立即把人撕成碎塊吞進肚裏,時間一長,吃得路斷人稀。為此,國王向全國宣布:誰若猜中謎語,就以王位相讓,而且還把國王的姐姐嫁給他。俄狄浦斯路過這裏,他登上懸崖,破解了謎語,女妖跳崖自殺。國王克瑞翁實現了諾言,把姐姐嫁給了俄狄浦斯,誰能想到這位寡婦就是俄狄浦斯的生母。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古代印度大體包括現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得名於印度河。印度文迪亞山把印度截成南北兩半。北印度分為東西兩部,南印度又分為中央的德幹高原和沿海平原兩部分。

各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很大。西北氣候幹熱,雨水稀少,農業都靠河流泛濫和人工灌溉。恒河流域下遊氣候濕潤,土壤肥沃,宜植水稻、甘蔗。德幹高原不宜農耕,南部沿海平原則較好。舊石器時代印度已有達羅毗荼人居住。公元前2000年中期,“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以後,陸續侵入印度的還有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以及其他種人。這些都形成了地區發展差異和民族種類複雜的現象。舊石器時代,古印度居民不會取火、不會耕種、沒有墓葬;新石器時代居民有了原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能建造房屋、會取火。哈拉帕文化的遺址表明,公元前2500年,當時生產力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居民主要從事農業,使用青銅製的鋤、鐮刀、武器和家庭用具。手工業除冶金外,還有紡棉、織布和製陶。陶器製造已使用陶輪,寶石和象牙等雕刻技術也很精巧。當時印度農民主要種植小麥、大麥,並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在家畜中有牛、羊、豬、雞等。

哈拉帕和摩亨約·達羅兩處的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主要街道寬達10米。房屋一般用磚建造,還有兩層建築,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哈拉帕文化的城市分布範圍東西達1500多千米,南北在1100千米以內,城市規劃格式大體一致,各城市之間交通聯係比較密切,已有了海外交通,並開始和西亞發生了聯係。

西方文明的開端

古希臘是希臘人當時生活的地區通稱。它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中的各島嶼、克裏特島和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海岸地帶。希臘文明最早產生於愛琴海諸島,也就是希臘的原始文明——愛琴文明。愛琴文明以克裏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為標誌,不但是希臘古典文明的曆史源頭,也是西方文明的開端。

希臘半島三麵環海,而且具有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線。愛琴海中的島嶼星羅棋布,總數在480個以上。愛琴海區域又是一個多山地帶,群山把希臘半島的陸地隔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地區,不少地區彼此閉塞。可耕麵積受到很大限製,找不到像東方大河流域那樣的沃野。因此農業不像東方大河流域那樣發達。糧食作物以大麥、小麥、豆類為主,園藝作物則以橄欖和葡萄最為重要。

古代希臘大城邦的糧食往往不能自給,要從黑海沿岸和埃及等地輸入穀物。這促進了航海的發展,希臘也具有較好的航海條件。頻繁的航海活動又激起了他們探求與開拓大自然的強烈欲望,鑄就了他們對外冒險擴張的民族性格。

雅典城邦及全希臘宗教中心地達爾斐城位於半島中部。南部希臘為伯羅奔尼撒半島,這裏有古代希臘最大城邦之一的斯巴達,

愛琴海南部最大的島嶼是克裏特島,東西長約250千米,南北狹長約12~60千米,在古代富有森林,氣候滋潤,較宜於農業發展。海上交通方便。正是這樣一種有利的地理環境,最先產生了愛琴海區域的古代文明。

克裏特文明

愛琴文明的標誌之一是克裏特文明。克裏特的首領叫米諾斯,因此將那一時期產生的文化稱為“米諾斯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裏特開始建造城市,外來的移民逐漸多起來。他們選擇較溫和肥沃的東部地區,建立農業村落,開始使用銅器。從這個時期的中葉以後,銅器使用普遍,出現了銅製的匕首、銅鋸,以及精美的金飾等。

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裏特島便出現最早的奴隸製國家。

當時島上的若幹地點出現了大小不等的城郭宮室,此外,修築驛道、青銅冶煉、彩繪陶器、初期的象形文字等,都標誌著當時文化高度發展的水平。

在各地的王宮建築中,克諾薩斯的王宮最為突出。它設有大殿、寢宮、神壇、作坊、武庫、糧庫、地窖、牢房,千門萬戶,廊道曲折,是一組宏偉複雜的建築群。這反映了米諾斯王國勢力日益擴大。隨後的100多年間,以克諾薩斯為中心的克裏特文化也取得重大的發展。武器長柄劍和甲胄都加以改進了,象形文字逐漸簡化並為線形文字所代替,稱為線形文字甲。

世界文學瑰寶《伊索寓言》

大約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一名叫伊索的家庭奴隸,因才智出眾被主人解放為自由民。以後,他漫遊希臘各地,曾在呂底亞國王宮廷中為官,在他充當國王特使去德爾斐時,被誣告褻瀆神靈而被殺害。

以伊索名字命名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口頭流傳的民間文學。它通俗易懂,文字洗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我國廣為流傳的“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龜兔賽跑”、“農夫和蛇”等故事都是源於《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絕大部分內容是關於做人的道德準則方麵的,有宣揚誠實友誼之可貴的;有嘲諷和譴責出賣同胞、出賣祖國的行為的;還有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寓言等。

《伊索寓言》文字簡練,常用最少的文字,表現出十分深刻的含義,真用得上“力透紙背”的評語。如“獅子和狐狸”篇寫道:“狐狸譏笑母獅每胎隻生一子。母獅回答說:‘然而是獅子!’”寥寥20餘字,把本質刻畫得多麼深透。

2000多年以來,《伊索寓言》已流傳到世界各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眾多的政治家、作家、哲學家、藝術家都從中汲取營養,接受教益。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後,還在獄中把伊索寓言改成詩吟誦,以激勵自己。《伊索寓言》已成為世界文學瑰寶。

不朽的《荷馬史詩》

荷馬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大約生活在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之間,可能是愛琴海一帶的人。據說他是一個雙目失明的職業樂師,同時又是一位大詩人。他背著七弦豎琴,四處漂泊,把自己的詩吟唱給人們聽。古希臘流傳最久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就是他的作品,因此,曆史上稱為“荷馬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