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3 / 3)

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轟動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公元前356年,公孫鞅的變法令正式公布了。

經過幾年的變法圖新,秦國的實力大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織,糧食布帛漸漸多了,社會秩序也好得多,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升平局麵。秦國漸漸富強起來。

心得·啟迪

人類社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變法或改革都要取信於民,由於變法或改革的受眾是廣大的民眾,取信於民有利於獲得廣泛的支持和信任。商鞅準確把握住了這點,贏得了秦國民眾的支持。使得新法得以順利推行。韓信受胯下之辱

漢初名將韓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

韓信曾在一個亭長朋友家吃閑飯,久而久之便引起亭長妻子的不滿,時常指桑罵槐的數落人。韓信看出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長絕交而去。

無奈之下,韓信隻好在城下以釣魚為生。河邊有一婦經常在這裏洗紗。見韓信餓得可憐,就時常給他一些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韓信對這位老大娘感激莫名,對她說:“我一定會重重的報答你”。老婦很生氣,斥責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隻是可憐你才給你吃食,難道是為了讓你報答我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見韓信整日落魄無依,很看不起他,就想侮辱韓信,輕蔑的說:“別看你身材高大,整天帶著長劍,其實你是膽小鬼。”並當眾嘲弄他說:“如果你真是大丈夫的話,就把我刺死,如果不敢殺我——”年輕人高傲的仰頭看了看天,接著說:“那就從我胯下鑽過去。”

韓信大怒,怒目而視,有心拔劍挺身而上,但轉念一想,為此事殺人而廢終生抱負,不值得。注視對方良久,眼光漸漸由狂怒變成平和和不以為意。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了出去。在一片哄笑聲中,韓信仰首挺胸而去。

心得·啟迪

試想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當別人當眾侮辱他時,哪個不是暴跳如雷、火冒三丈,更何況從胯下爬過。但韓信仔細看了看、想了想,卻從該無賴胯下爬過去,受盡市集中人的嘲笑,此乃“大忍”,能忍常人不能忍的表現,說明其誌甚大,不謀於小。韓信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在滎陽相持不下,楚軍稍占上風。為打開僵持局麵,漢軍大將韓信率軍對魏、趙、燕、齊等國進行征討。

戰爭開始進行的很順利,很快便收降了魏國。進而進軍至井陘口,準備進攻趙國。趙國謀士李左車主張一麵堵住井陘口,一麵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糧道。漢軍孤軍深入,沒有後援,必然潰敗。但大將陳餘不聽,堅持要與漢軍進行正麵作戰。

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趙軍將領望見漢軍背水擺陣,不禁哈哈大笑,議論紛紛。要知道背水擺陣,是兵家大忌,等於斷絕自己的退路,使自己陷於絕境,自取滅亡。陳餘見韓信中了圈套,心中不禁暗喜。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韓信率領一支精兵,向趙軍進攻。

不一會兒韓信帶領的部隊假意退到河邊,跟原來背水列陣的主力會合了。趙軍全部出營追趕,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全部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沒有退路,唯有拚死作戰。趙軍漸漸不支,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遍插漢軍旗幟,頓時全軍潰散,陳餘被斬殺,漢軍大獲全勝。

心得·啟迪

兵法上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身處絕境,往往能激發出人的不可思議的勇氣。生活中如果陷入困境,不要慌張,隻要奮發向上,必能絕處逢生。朱買臣負薪勤讀書

朱買臣出生於西漢年間,從小老實厚道,苦讀詩文,但是在二十多年的苦苦努力中,屢次遭受挫折,家境也日漸沒落,最後潦倒到無以為生的地步,隻得砍柴度日。

這樣,妻子崔氏不高興了,時常與朱買臣吵吵鬧鬧,還常說些傷感情的話。朱買臣有口難辨,隻得耐著性子忍受。

一天,朱買臣心事重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隻見他瘦瘦高高的個子,衣服破舊,五十歲不到的人,頭發稀疏,早早地花白了。想想也恨自己,除了讀書什麼也幹不了。爬到爛柯山上砍好兩擔柴,再挑到集市上去賣,就渾身疲憊得連叫賣聲都喊不出來了。前一天又偏遇著潑婦強賒走了兩擔柴,說好今天在集市上還錢,白白等了一上午也不見他送柴錢來。朱買臣心想,崔氏又要跟他吵鬧了。

果然,朱買臣回家後剛一開口,崔氏就大罵起來:“看你那窮酸的樣子!難道讓我一輩子陪你受凍挨餓不成?你還是趁早休了我吧!”朱買臣勸慰道:“娘子,我昨天從前街經過,遇到一位相士說我五十歲的時候會苦盡甘來,如今我已經四十多歲了。既然你已經跟隨我過了這麼多年的艱苦日子,就再堅持幾年,等我飛黃騰達時會加倍報答你的。”

妻子惱怒地回答:“陪著你這樣吃苦,最終隻會餓死在打柴路上,又怎麼可能富貴!”

自從被崔氏逼寫休書後,朱買臣一邊砍柴謀生,一邊更加發憤讀書。他在鄉紳王安道、楊小先的資助下,到了京城,終於憑著自己的才華一舉成名。後來,朝廷委任朱買臣擔任了會稽太守的職務。

心得·啟迪

朱買臣出身貧寒,靠賣薪度日,妻子因忍不住貧困而離開了他。而朱買臣沒有因此動搖自己的信念和意誌,相反更加發奮努力,學業不斷進步,最終一舉成名。在困難麵前,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戰勝它,不斷激勵自我,一定能戰勝一切,取得成功。祖逖聞雞起舞

東晉時的朝廷安於統治江南,忙於爭權奪利,無心收複北方被匈奴占領的廣大地區。被占領地上的人民有家難回,苦不堪言。

祖逖和好友劉琨在司州當小吏,兩人眼看著國家內憂外患,人民流離失所,不禁為國家的前途擔憂。他們常常一起談論天下大事,立誌要擔負起拯救民族於危難之中的重任。

他們互相勉勵,決心抓緊時間,苦練本領,約定每天清晨一起起來練劍。有一次,他倆一起談論天下的形勢,一直到後半夜,兩人越說越激憤,都睡不著覺。躺了一會兒,雞就開始叫第一遍了。聽到雞叫,祖逖再也躺不住了,他對劉琨說:“聽,雞叫得多麼嘹亮啊,好像是戰場上的鼓聲一樣讓人振奮,我們起來去練劍吧!”於是兩人起來穿好衣服,來到院子當中,他們把滿腔的激情,全部傾注在寶劍上,越練越有勁。

就這樣,不論盛夏嚴寒,他們每天雞叫就起來舞劍,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後來,祖逖向晉元帝要求北伐,元帝給了他一些給養和布匹,讓他自己招兵買馬。於是祖逖帶著人橫渡長江,他在江心用船槳打著船幫,對大家發誓:“若不收回中原,我決不再過這條江!”

祖逖在江北製造兵器,招兵買馬,很快就聚集了幾千人。經過了艱苦的戰鬥,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

心得·啟迪

俗話說:一年之際在於春,一天之際在於晨。”早晨是最佳的學習時候,我們要利用好這段時間,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益。“有誌不在年高。”我們要想成為祖國的棟梁,為國家出一份力,就要有聞雞起舞的精神。陶弘景追根問底

陶弘景是我國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他博學多才,具有很強的鑽研精神,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非要弄清才肯罷休。

有一天,他讀到《詩經》裏記載蜾贏(一種細腰蜂)的詩句。據傳說,蜾贏隻有雄的,沒有雌的。雄的蜾贏飛到菜地裏,偷偷地把另一種名叫螟蛉的幼蟲銜回窩,祈禱說:“像我吧!像我吧!”螟蛉的幼蟲就變成了蜾贏的兒子。根據這個傳說,人們就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對這個傳說始終抱懷疑態度。他查閱了許多書籍,都記載著類似的傳說。於是,他決定自己親自去觀察,把事情弄明白。

一次,他找到一窩蜾贏,聚精會神地觀察,發覺它們成雙成對,有雄也有雌,窩裏不僅有蜾贏銜來的螟蛉,還有蜾贏的幼蟲。過了兩天,他發現蜾贏的幼蟲把螟蛉吃光了,還變成了蛹。又過了幾天,蛹變成蜾贏飛走了。

陶弘景終於揭開了蜾贏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贏也有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中給幼蟲當食物的。從這件事中陶弘景更體會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陶弘景堅持這種科學態度,對中藥學也進行了研究。他寫成了《本草經集注》(七卷本),還創造了“諸病通用藥”分類法,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