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殲鄂西殘軍與湖北剿匪1(3 / 3)

解放軍隻有攻克了鎮境山,才可以打開宜昌的大門,從而剿滅城內的敵人。

在這個險要的地帶,敵人加大設防,構築了永久性的鋼筋水泥大型碉堡,碉堡周圍又構築小碉堡和暗堡,以塹壕互相連接,在塹壕的外麵,又加修了一道又一道鐵絲網。

有了這樣一個堅固的防禦工事,敵人似乎就可以和解放軍抗衡了。為此,宋希濂命令自己的部隊一麵快速渡江,一麵在鎮鏡山日夜不停地加固工事。

1948年7月15日傍晚,四十七軍的戰士們開始向鎮鏡山之敵發起進攻。

一場激烈的交戰之後,發現敵人的堅固的工事短時間內難以摧毀。

當時,很多戰士都英勇犧牲了,有的連隊甚至隻剩下20多人了。

一三九師四一五團一連也出現了大量傷亡。這支隊伍從鬆花江打到長江的兩岸,可謂是殺敵無數,這次戰鬥,全連就剩下10多個人了。

然而,解放軍不管敵人的碉堡有多麼堅固,都決心要摧毀它。

當時一連戰士還沒有衝進敵人的陣地,在前進中就傷亡過半。

連長倪恩善看到這種情況就慌了,馬上跑到師部那裏請求支援,結果卻被師長訓斥了一頓,讓他回去繼續堅持到底。

倪恩善是一個多次立過戰功的戰鬥英雄,在部隊出發前,他就患了瘧疾,但還是硬挺著趕上了隊伍。在激烈的戰鬥中,雖然他一直在打哆嗦,卻要堅持指揮戰鬥,戰鬥結束便昏倒在地。

一連二班長的張連發有“小老虎”之稱,他作戰勇敢,敏捷而迅速。在這次戰役中,他率領自己的尖刀班,衝在最前麵,從左翼衝上鎮境山。

戰士們奮勇殺向敵人,甚至和敵人進行拚刺刀,拚到最後,全班就剩下他和一個受傷的戰士。

一三九師作戰科長李洪傑,帶領一支偵察分隊先期到達湖北宜昌城外執行偵察任務,指揮並參加了摧毀敵人堅固工事的戰鬥。

經過戰士們的浴血奮戰,解放軍戰士們終於攻克了鎮境山上的碉堡,挺進了鎮境山。

李洪傑為了探測宜昌城裏的情況,親自跑步登上鎮境山,用望遠鏡進行觀察。

經過一係列的調查和研究之後,李洪傑開始部署兵力,準備穿過鎮境山,快速進攻宜昌城。

經過一番調整後,解放軍戰士向鎮鏡山內部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

敵人的防禦工事被我軍攻克後,紛紛逃到了鎮鏡山裏麵,依靠山洞作掩護,並在每個山洞裏都配備了多挺輕重機槍。

鎮境山上長著高大的樹木,很難辨清敵人的洞口在哪裏,因為他們都隱蔽在茂密的樹林之中,即便用望遠鏡也無濟於事。

當時,解放軍的陣地與山洞裏的敵人被一條深溝阻斷。解放軍在進攻的時候,戰士們必須沿著山坡下到溝底,然後再越過深溝去攻擊敵人。

當解放軍戰士衝到半山腰的時候,鎮鏡山上敵人在洞口裏用機槍瘋狂地掃射登山的解放軍戰士,勇敢的戰士在敵人密集的火力的下,依然奮勇衝殺。

盡管傷亡慘重,但解放軍戰士越挫越勇,不摧毀敵人的陣地,就難解心頭之恨。

一三九師作戰科長李洪傑在這種情況下變得異常冷靜而堅定,他親自指揮戰鬥,命令進攻部隊加強對敵人的火力壓製。

當時由於山路運輸困難,解放軍的山炮無法運到陣地上。於是,師部就調集所有的追擊炮集中向敵人陣地發起猛烈地攻擊,同時調集輕重機槍向敵人的洞口射擊,以此來掩護部隊向前挺進。

在這次戰役中,四一五團一營營長田老保、二營營長楊度生不管敵人的炮火有多麼強烈,他們都衝到隊伍的最前麵,帶領戰士們拚命往前衝。

二營五連的連長和指導員不幸犧牲了,在這種情況下,副指導員李建魁挺身而出,他和二排長寧保祥一起,帶領隊伍繼續向前衝。

原先作為預備隊的三營七連,也在連長楊樹鵬的帶領下,主動投入戰鬥。七連戰士前赴後繼,勇敢地向前推進……

7月15日以前,鎮境山上的戰役還沒有發起時,宋希濂就在常德獲知解放軍包圍宜昌的消息,他馬上坐車趕到津市換乘小火輪前往枝江,然後再換乘一艘軍艦前往宜昌。

這個時候,枝江北岸的古老背一帶,已經被解放軍攻占。

宋希濂乘坐的軍艦遭到了解放軍的猛烈射擊,但由於敵艦上的武器裝備比較先進,最後還是讓宋希濂僥幸逃脫了。

7月15日上午的時候,宋希濂返回了宜昌,他的副參謀長羅開甲立即向他彙報了各方麵的戰況:

向湖北宜昌東北既設陣地攻擊的共軍,因國軍抵抗較敵方頑強,戰況已比較緩和。

據守在南津關(在湖北宜昌上遊三四公裏)以北高地的六十師,自昨日下午起,受到相當強大的共軍的猛烈攻擊,該師奮勇抵抗,雙方傷亡頗重,共軍不斷增兵向左翼迂回包圍,若幹山頭均已被共軍占領,現僅剩靠江邊少數據點繼續抵抗,如再失守,南津關被共軍占領時,船舶則無法上駛。

自今晨拂曉,共軍已在古老背附近渡江成功,在該處防守的第十五軍,因兵力單薄,抵抗漸趨不支,如此處共軍繼續渡江擴大戰果,勢將繞到湖北宜昌南岸,嚴重威脅國軍湖北宜昌部隊的退路;另一路強有力的共軍,於13日開始向東陵、沙市進攻,很快就截斷了荊、沙之間的聯絡,據守在該地的第十五軍兩個團,除被殲滅的外,殘部於昨日深夜撤回南岸。

共軍分數處在沙市至郝穴間渡江,正向公安以西以南挺進,第十四兵團司令官鍾彬已命原駐在石門、渲縣的一二二軍向大庸轉進,命第十五軍向石門、慈利以西地區轉進,命七十九軍及二九八師向漁洋關、五峰一帶轉進。十四兵團司令部已離開宜都,前往長陽,今後可能轉往宣恩附近。本司令部非必要人員及公文行李等,已於今晨乘輪上駛,到三鬥坪待命。

聽完參謀的彙報後,宋希濂馬上召集自己的部下商討應對之策。宋希濂等人經過分析後,打算退出湖北宜昌。於是他下達命令:

第二軍主力逐步向巴東、野三關一線轉移,派一支部隊到三鬥坪及曹家販以西一帶山地,在那裏構建防禦工事,以此來掩護部隊撤離。

一二四軍六十師開始沿長江北岸快速向西後撤。如果情況有變,可以撤到長江的南岸。

敵人在宜昌準備了數百艘大小船隻,打算往長江以南的鄂西山區逃竄,企圖跳出解放軍的包圍圈。

宋希濂為了掩護自己的兵力渡過長江,他在鎮鏡山加強了防禦,並調集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那裏,以此來阻擊解放軍挺進宜昌城。

宋希濂部署完之後,馬上帶著自己的家眷準備乘坐長江上遊艦隊的“永綏”艦離開宜昌。

因當時南津關以北一帶高地多半已經被解放軍攻占,而且解放軍火力範圍已能控製江麵,所以艦隊通過南津關的時候必然會遭到解放軍火力的阻擊。

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宋希濂隱蔽在“永綏”艦的一間房艙裏。

事情真的如他所料,當他的艦隊通過南津關關口一帶時,埋伏已久的解放軍開始以強大地火力打擊他的艦隊,雙方就這樣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這個時候正值長江的汛期,在南津關一帶,水流的速度比較大,戰鬥的聲音和洶湧的長江水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麵。但是由於無法過河,所以敵人最後還是逃脫了,敵人艦隊慌忙離開了南津關。

7月16日天還未亮的時候,解放軍就剿滅了鎮境山的國民黨軍隊,打開了湖北宜昌的大門,宜昌城內的敵人慌忙逃竄。

解放軍隨即進了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