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這種感受在我們生病住院的時候也可找到。當房裏無人,聽著窗外啁啾的鳥叫聲,一個人盯著天花板,什麼也不想。在享受這種難得的寧靜時,猛然間覺得,那一刻,身心極度放鬆,體內神清氣爽。這是一個人返歸本真的生命時態。此刻,繁多的雜念已經剔除,遠離了外界的浮雲與反目,摒棄了紛繁的意念和幻想,沒有恭維,沒有客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明槍暗箭,這是最真實的自我在與生命的對白。這種對白是那麼地透明、空靈與清出。難道這不可以說寂寞帶給生命的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清福嗎?
我們曾經見過許多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幾乎都是清一色地端坐或站立,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神態裏透出一股得道的清明朗潤。這些老前輩的風姿就是盡情展示他們享受寂寞帶給他們的清福。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會在肅穆的教堂裏感受到這種清福。“當教堂裏彩色玻璃窗透進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線,沉重的琴聲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此時有一個靈魂的聲音在對自己說,我怎麼這麼渺小?這是相對於宇宙萬物而言,也正好證明了一個生命個體的存在。這種存在是因為它傾聽到了來自各色靈魂深處的悸動,那是另一種天籟。
而且這樣的清福在我們一個人出門多日,回家無望的夜晚也會享受到。當皎潔的月光,如洗的碧空,一個人踱出旅房,站在高高的石階上,翹首四望,晶明的月色下,靜止而蓊鬱的樹木,肅穆的樹影,使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萬物永恒,自我渺小,一種四大皆空的感觸在我們內心深處滋生盛長。這種內心清朗的感覺就是寂寞帶給人類的一種清福。這也印證了美國的馬克思威爾.馬爾茲“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絕不會感到寂寞”。
既然造物主賞賜這麼好的清福讓人類享受,那麼在怎樣的情況下才能享受?令人遺憾的是它的存在是短暫的。而且在現代社會中,作者認為隻有在現實的泥溷中打轉的人和偶然也從泥溷中昂起頭來喘口氣的人。這兩種人才可以分享寂寞帶給他們喘氣的清福。所以,不管世事有多麼紛繁,隻要我們的內心安靜一會兒,心無雜念,一個人獨處時就可以享受到這種純真的生命對白。所以羅茲說:“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麵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就讓我們少一些繁忙,多一些寂寞,就多一份清福。
一位哲人曾說,人在心理平靜時,是自由的。如果你不夠平靜,腦子裏裝著太多的得失,考慮著太多的事情,就不能領會生命的真諦。”然而,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的大多數已經心為形役,淡化了生命的清福。沒有時間卸下自己肩上的重荷,輕輕地舒口氣,喝口水,然後躺在慵懶的陽光裏,曬曬自己疲憊的靈魂;避開蠅營狗苟,明爭暗鬥,孤獨地踟躕一下,靜靜地默處一會兒,聆聽陽光下花開的聲音,享受我們的生命與自然的天籟之音。“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與其身心疲憊,不如輕鬆自然。所以淡泊寧靜,舒展自己的生命,多給生命一個獨處的機會,就會享受到寂寞的清福。也就不辜負造化的賞賜,更不枉來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