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謝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時不時和梅聖俞探討來訪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試題解析】答案C。C項屬曲解詞義,原文“西兵未解”指西部邊境戰爭威脅未能解除,並非指“西兵進攻江淮地區”。
【同步突破·TONGBUTUPO】
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盧承慶,幽州範陽人。隋武陽太守思道孫也。父赤鬆,大業末為河東令。與高祖有舊,聞義師至霍邑,棄縣迎接,拜行台兵部郎中。武德中,累轉率更令,封範陽郡公,尋卒。承慶美風儀,博學有才幹,少襲父爵。貞觀初,為秦州都督府戶曹參軍。因奏河西軍事,太宗奇其明辯,擢拜考功員外郎。累遷民部侍郎。太宗嚐問曆代戶口多少之數,承慶敘夏、殷以後迄於周、隋,皆有依據,太宗嗟賞久之。尋令兼檢校兵部侍郎,仍知五品選事。承慶辭曰:“選事職在尚書,臣今掌之,便是越局。”太宗不許,曰:“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俄曆雍州別駕、尚書左丞。永徽初,為褚遂良所構,出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遂良俄又求索承慶在雍州舊事奏之,由是左遷簡州司馬。歲餘,轉洪州長史。會高宗將幸汝州之溫湯,擢承慶為汝州刺史,入為光祿卿。顯慶四年,代杜正倫為度支尚書,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尋坐度支失所,出為潤州刺史,再遷雍州長史,加銀青光祿大夫。總章二年,代李乾祐為刑部尚書,以年老請致仕,許之,仍加金紫光祿大夫。三年,病卒,年七十六。臨終誡其子曰:“死生至理,亦猶朝之有暮。吾終,斂以常服;晦朔常饌,不用牲牢;墳高可認,不須廣大;事辦即葬,不須卜擇;墓中器物,瓷漆而已;有棺無槨,務在簡要;碑誌但記官號、年代,不須廣事文飾。”贈幽州都督,諡曰定。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盧承慶的父親盧赤鬆與唐高祖原來就有交情,當義軍到達霍邑時,他就辭掉了縣令一職,前去迎接高祖。
B、盧承慶學問淵博,很有才幹,從小就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因此,很受太宗賞識,被提拔為考功員外郎。
C、麵對太宗曆朝曆代人口數的詢問,盧承慶從夏朝一直說到隋朝,且都有據可依,令太宗感歎讚賞了好久。
D、盧承慶臨終時,告誡孩子們他的喪事一定要從簡,不要鋪張,這體現了他追求簡樸,不事張揚的性格特征。
參考答案:B(因果關係錯。“被提拔為考功員外郎”的原因是“因奏河西軍事”,而不是籠統的“博學有才幹,少襲父爵”。)
參考譯文:盧承慶,幽州範陽人。隋朝武陽太守盧思道的孫子。父親盧赤鬆,大業末年擔任河東縣令。盧赤鬆與高祖原來就有交情,聽說起義隊伍到達了霍邑,就辭去河東縣令迎接高祖,被授予行台兵部郎中一職。武德年間,多次升遷至率更令,被封為範陽郡公,不久就去世了。盧承慶儀表堂堂,學問淵博,很有才幹,從小就世襲父親的爵位。貞觀初年,擔任秦州都督府戶曹參軍。通過上奏河西軍事,太宗驚奇於他的聰慧明辨,提拔他做考功員外郎,多次升遷至民部侍郎。太宗曾經詢問曆朝曆代有多少人口,盧承慶從夏朝、殷朝一直說到周朝、隋朝,都有依據。太宗感歎讚賞良久。不久下詔讓他兼任檢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選事。盧承慶推辭說:“選事的職責在於尚書,臣如果現在掌管了它,那是僭越了職權啊。”太宗不答應,說:“我現在很信任你,你為什麼不相信自己呢?”不久,又擔任了雍州別駕、尚書左丞等職。永徽初年,被褚遂良所誣陷,被調出京城做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褚遂良又找到了盧承慶在雍州的舊事上奏皇上,因此,又被貶為簡州司馬。一年後,轉任洪州長史。會恰逢高宗將要到汝州的溫湯,就提拔盧承慶為汝州刺史,後調回京師任光祿卿。顯慶四年,代替杜正倫為度支尚書,仍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因受牽連,失去了度支尚書的職位,被調出京師任潤州刺史,後來升遷為雍州長史,加銀青光祿大夫。總章二年,代替李乾祐為刑部尚書,因年紀大了請求退休,皇上答應了他,仍加金紫光祿大夫。總章三年,因病去世,年齡七十六歲。臨終時告誡他的孩子說:“死生之理,就好像有早晨就有傍晚一樣。我死了以後,用平時的衣服裝殮即可;逢十五月末上貢品,不必用牛羊;墳高可以認出就行,不需要太高太大;事情要立即辦理,不要占卜選擇日期;墓中陪葬器物,有一些上漆的瓷器就可以;有棺無槨,務在簡要;碑誌但記官號、年代,不須廣事文飾。”追贈為幽州都督,諡號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