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第五講(上)(1 / 2)

經典閱讀

作者: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但關於“三綱”這個重要概念我們有幾點特別要注意,一定要記住。第一,“三綱”恰恰就是對應“天地人”這“三才”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按傳統中國的說法“君為臣綱”對應的是天道,“父為子綱”對應的是地道,“夫為妻綱”對應的是人道。中國古人在思考問題時非常重視照應關聯。再比如“三綱六紀”,這也沒人不知道,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六種身份。這些東西在傳統中國連目不識丁的人都知道,沒人不知道。引申出的還有最著名的“三從四德”。現在可能好多年輕女孩子不太知道了。

‘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所以在傳統中國,婦女無子是災難。在過去如果老太太跟著自己的女兒住,假如有兒子的話這個兒子是抬不起頭的,這個兒子是不恥於人類的。所以母親一定是跟兒子住。當然今天我們不要去講究這個,這些應該是被淘汰批判的。但傳統中國就是有這樣的觀念。第三尤其重要,大家一定要記住。“三綱”這套東西是誰提出的?很多人會認為發明者當然是孔子。這是錯的。孔子說過類似的話,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是什麼意思?國君要像國君的樣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要有做兒子的樣子,他並沒說誰絕對服從誰。孔子沒這意思。這個概念的提出不僅跟孔子沒關跟荀子孟子都沒關。

那到底誰擁有“三綱”的發明權呢?他為什麼要提出這樣一個主張?而這個“三綱”的理論又為什麼會廣為流傳?“三綱”發明權專利權屬於西漢的董仲舒。西漢有個大儒叫董仲舒,正由於他提出這樣一套理論漢武帝才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之前還是有百家的,尤其道家學說很盛,法家學說也有。董仲舒提出這麼一套理論漢武帝覺得好,這套理論有用,能利於自己的統治能管理好這個社會。

漢武帝之前漢朝的皇帝信奉儒家的並不多。漢高祖劉邦更是無賴出身,他當年看到儒生根本不當回事,就這麼撇著腿坐在席子上。按理你坐在席子上看見人應恭恭敬敬地挺直腰跪坐。他不是,他趔趄(列切)著這樣坐。一不高興,遇上漢高祖劉邦內急他也懶得找個廁所,順手拿起儒者的帽子當尿罐。撒完尿一扔。這是漢高祖。竇太後大家都覺得老太後很慈祥。她那時有個儒生叫轅固生也是個大儒在教育太子。大儒教育太子當然注重給太子灌輸儒家思想,這就把老太後惹著了。老太後生氣了“你天天教他仁義道德有用嗎?能當飯吃嗎?我們漢家本來是有套規矩的,我們的統治是王道霸道,我們是用法家或用道家思想統治的。你老跟他講仁義道德,說這個仁義道德有多大用,行,你不是厲害嗎,你給我鬥野豬去吧。”竇太後就把這個老先生趕到野豬圈裏讓轅固生跟野豬搏鬥。把大儒逼成鬥豬士了。還好,太子一看自己上了年紀的師傅跟野豬鬥怎麼鬥得過,趕緊扔了一把劍進去。老先生拿了劍,我估計肯定不是他把野豬給殺了,他沒這樣的本事,估計是野豬撲過來老先生要躲,不知怎麼就撲一下把野豬刺死了,才撈到一條命。所以後來到了董仲舒時儒家才開始受到尊敬。

“三綱”就是董仲舒的發明,跟孔子孟子沒直接關係。現在回過頭去看五四運動當時提出打倒孔家店砸爛孔家店是衝著什麼去的?衝“三綱”沒衝“五常”。仁義禮智信大家還是認為不太錯的。還是認為社會需要的。其實孔家店打錯了,應該打倒董家店。這跟孔家店沒關係,孔家店裏沒這個貨。所以我們要明白,“三綱 ”這種絕對專製的理論是董家店的貨色。把“三綱”等同傳統中國文化的全部從而激烈地全盤反傳統,這到底是對是錯?到底應該不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大家可都去思考一下。“三綱”以及由此發生發展出的那些概念,在今天哪些應繼承哪些應拋棄並不是件很容易斷定的事。現在能明確講由董仲舒的“三綱”引申出的對婦女進行束縛的那些東西應該拋棄,今天沒人再信這個了。再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誰理你啊?本來就沒人理,廢除算了。至於說君臣關係今天不存在了。但別的一些像父子、夫妻關係,難道就沒值得我們繼承的嗎?難道不值得我們參考或值得我們發揚嗎?隻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父子關係夫妻關係總歸是存在的,不可能消滅的。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終究還必須從傳統當中去汲取經驗或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