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第五講(上)(2 / 2)

總而言之要從傳統當中找尋智慧。傳統中的父子關係並不像“三綱”講得那麼生硬。前麵講過“香九齡,能溫席。”講過嶽飛父子,講過竇燕山有五子,講過顏之推父子,都很溫馨。當然有的是愛護的溫馨。有的是嚴厲的溫馨。嶽飛對他兒子很嚴厲但也傳達了一種溫情。總之沒有這樣生硬。兒子對父親要尊重和孝敬,父親對孩子要嚴格和愛護,這才是大家曆來倡導的家庭生活。為什麼說《三字經》裏所倡導的父子關係是一種愛和關切呢?這裏再給大家講個父子情深的故事。故事叫擊鼓救父。南北朝時,南朝的中國有個少年英雄叫吉,意思很吉祥。吉從小就是個很孝順的孩子,11歲時母親因病去世,他就和幾個弟弟跟父親一起生活。他父親是個小官縣令。遭人誣陷下獄,被押解到當時的京城準備處死。11歲的小吉為救父親趕到京城,不顧生死到皇宮門口擊鼓鳴冤。當時的皇帝是鼎鼎大名的梁武帝。梁武帝在中國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信佛的皇帝。首先,他第一個下令僧人隻能吃素,在他之前的僧人不一定全吃素。第二,他動不動就出家當和尚,動不動把自己施舍給廟裏。群臣一看沒皇帝了,隻好把國庫裏的錢全掏出來把他給贖回來再當皇帝。

過兩天他看看國庫裏有錢又把自己施舍出去了。梁武帝一看怎麼那麼小的孩子請求代父而死?一定是被人指使,背後一定有人教他。所以梁武帝就下令廷尉蔡法度嚴加審訊,看看背後有沒有人指使他讓他來鳴冤擾亂司法程序。蔡法度當然也覺得奇怪,一個11歲的孩子居然不遠千裏要求代父而死?於是就在公堂上擺滿刑具,那些衙役就把小吉撲倒在地打了一頓就問“你那麼小的孩子,是不是有人指使你到皇帝這來鳴冤?”吉回答“我是個小孩歲數很小,但再小也知道死是可怕的。然而我幼年喪母還有好幾個弟弟,如果爸爸被誣陷被殺了,誰來養活我的弟弟?我又小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隻能請求你查明這個冤案。如果查不明你就把我殺了,我代我爸去死。”

蔡法度一看當時就愣了,就跟這孩子講“我看你很聰明將來前途不可限量,為什麼小小年紀就請求要代父而死呢?”小吉說“魚蝦都知道生的可貴,死是難過的,更何況人呢?我年齡再小也是個人,誰願無緣無故去死?我就是為了給父親洗冤,就是為了能救活我那幾個年幼的弟弟。”蔡法度在那時已認識到大概這裏麵是有冤情的,也想救這個孩子,被他感動了。他就下令“行行行,先不論這個,我再去查。我先把你手銬腳鐐換成小號的。”他不是小孩嗎,當時戴的卻是死刑犯的大銬。大家知道小吉怎麼說?他說“我既然請求代父而死,那你就不用給我換成小的,就給我戴著大的手銬腳鐐。”後來蔡法度把審訊過程稟告了梁武帝,梁武帝也非常感動。經過徹查他父親的確是被冤的。所以就下詔釋放了這對父子並且加以褒揚。這難道不是一個父子情深的故事嗎?這樣的故事在曆史上很多,俯拾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