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全節

吳全節(1240~1321),字成季,號“閑閑”,饒州安仁(今江西餘江)人,元代著名玄教道士。

吳全節是張留孫的大弟子,出身儒門,後隨張留孫至大都。大德十一年(1307),被授為“玄教嗣師”。至治三年(1322),繼承師位,出任玄教大宗師,賜“崇文弘道元德真人”號,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他掌教二十五年,好與儒士結交。至順二年(1331),曾進陸九淵《語錄》於朝,使陸氏心學為元室所重視。此外,還曾薦舉吳洽澄、閻複等儒臣。

張雨

張雨(1277~1348),又名張天雨,字伯雨,號“貞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茅山著名道士,文學家。

張雨曾從虞集受學,詩才清麗。年二十棄家為道士,居茅山,道名嗣真,道號貞真子,又自號句曲外史。師事茅山宗師許道杞弟子周大靜,後師事玄教高道王壽衍,居杭州開元宮,與當時文士如楊維楨、張小山、馬昂夫、仇山村、班彥功等均有往來。

張雨現存詞50餘首,多是唱和贈答之作。還有一些描寫他半是道士、半為儒生、半隱半俗的生活情景,以及“難留錦瑟華年”一類的閑情和清愁。張雨也寫詩,有的作品頗有感慨,如《避暑圖》:“雪藕冰盤斫□廚,波光□影帶風蒲,蒼生病渴無人問,赤日黃埃盡畏途。”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百姓的痛苦。張雨亦工書畫,其書法初學趙孟頫,後學懷素、張旭。字體楷草結合,俊爽清灑自成一格,存世書跡有《山居即事詩帖》、《登南峰卷》等。其畫以淡彩見長,善畫石木,用筆古雅,尤善以敗筆點綴石木人物,頗有意韻,畫跡有《霜柯秀石圖》、《雙峰含翠圖》等。

趙宜真

趙宜真(?~1382),號“原陽子”,安福(今屬江西)人,元末明初著名道士,清微、淨明派重要傳人。

趙宜真自幼喜歡讀書,通經史百家,後因病久治不愈遂棄儒學道。起初,他師事於清微派宗師曾貴寬,學習清微法要。後師事於吉州泰宇觀道士張天全,得立長春北派之傳。他還拜元初江南全真道士李玄一為師,修白玉蟾南宗之學,還使當時已經瀕於絕滅的淨明道再次複興,被奉為淨明道第四代嗣師。元至正十二年(1352),攜弟子西遊,經湘、蜀,曆武當,謁龍虎,訪漢天師遺跡,後至江西雩都紫陽觀定居。景泰六年(1455),明代宗朱祁鈺追贈其為“崇文廣道純德原陽趙真人”。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老人”,浙江富陽人,元代著名道士,畫家、書法家。

黃公望名與字的來曆,頗有趣味。因黃公望父親得子後,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因而黃父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麵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

張三豐

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字君實(一說君寶),號“玄玄子”,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人,元明之際著名道士,武當武功的創始人。

張三豐自稱張天師後裔。傳說其“姿態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衲一蓑。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讀書經目不忘,博學多才,能詩書。灑脫不羈,頗具神仙風度。他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

張三豐傳說頗多。其武功驚人,傳曾單拳擊殺賊百人。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複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張三豐遊武當山,與其徒在該山“去荊榛、群瓦礫”,創草廬以修道。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囑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離開武當山,雲遊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鶴鳴山訪真攬勝。首創太極拳注以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於世。

入明﹐張三豐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於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韜光尚誌真仙”。天啟三年(1623),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