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高倡三教同源一致。認為自古道法分正邪,道儒釋皆為正教,三教雖創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說:“儒也者行道濟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三教聖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張“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張三豐著作較多,清代高道李西月編輯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冷謙

冷謙,生卒年不詳,字啟敬,號“龍陽子”,浙江人(一說湖南人),明初著名道士,音樂家,畫家。

據《明史·樂誌》載,吳元年(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屬有協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謙者,知音,善鼓瑟,以黃冠隱吳山(在今浙江杭州)。召為協律郎,令協樂章聲譜,俾樂生習之……乃考正四廟雅樂,命謙較定音律及編鍾、編罄等器,遂定樂舞之製”。由此可見,冷謙是明初郊廟樂章的奠基者。

又《無聲詩史》雲:“仙人冷謙,字起敬……遊於霅川(今浙江吳興),與趙子昂遊四明衛王府,睹唐李將軍畫,忽發胸臆效之,不月餘,山水、人物,悉臻其妙……由此以丹青名於時。蒞淮陽,遇異人,授中黃大丹,出示平叔(張伯端)《悟真》之旨,悟之如己作。至明百數十歲,綠鬢童顏,如方壯時。所畫《蓬萊仙弈圖》,尤為神物,圖後有張三豐題識,二仙之跡,可稱聯璧。先生於永樂中有畫鶴之誣,隱壁仙去。”由此可見,冷謙亦是一位畫家。

朱權

朱權(1378~1448),字臒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大明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棣之弟,明代道教著名學者、戲曲理論家、劇作家、音樂家。

朱權自幼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朱元璋為防禦蒙古,將朱權分封為河北會州,稱寧王,與燕王朱棣等王子節製沿邊兵馬。洪武三十一年(1983),朱元璋逝世,皇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朱棣進軍南京,發動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前,曾脅迫朱權出兵相助,並許以攻下南京後,與他分天下而治。經過四年戰爭,朱棣打敗建文帝,奪取了政權,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朱棣即位後,非但隻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還將朱權從河北徙遷至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朱權遭此巨創,即求清靜和韜晦,於南昌郊外構築精廬,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釋道,多與文人學士往來。朱權晚年信奉道教,耽樂清虛,悉心茶道,將飲茶經驗和體會寫成了一卷對中國茶文化頗具貢獻的《茶譜》。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現存有《大羅天》、《私奔相如》兩種。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道教專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收入《續道藏》。

劉淵然

劉淵然(1351~1432),號“體元子”,江西贛縣人,明初著名道士,道教長春派創始人。

劉淵然自幼在江西祥符宮學道,先受業於“胡、張二師”,複師事江西於都紫陽觀趙原陽。趙原陽見他形貌清奇非常人可比,進而探其誌存忠孝,認為是修道的“良器”,遂帶他到金精山,傳授予“玉清宗教社令烈雷,玉宸黃籙太極”等書,呼召風雷,役活鬼物、濟拔幽顯,立有應驗。既而又受金火返還大丹之訣,棲神煉氣,玄悟超然。明洪武二年(1393),朱元璋慕其名,召至京城,賜號“高道”,擢道錄司右正一,後升左正一。朱元璋命其“建金籙大齋”,從而出現了“醴泉、甘露、鸞鶴”的祥瑞,贏得朱元璋的寵信。嗣因得罪朝中權貴,被謫至滇,先後在真武祠和黑龍潭龍泉道院傳教,收門徒百餘人。洪熙元年(1425),劉淵然還朝受封,賜號“衝虛至道玄妙無為光範演教長春真人”,誥加“莊靜普濟”四字,“領天下道教事”,成為全國道教領袖。宣德七年(1432),劉淵然卒於金陵(今南京)。

張宇初

張宇初(1359~1410),字子璿,別號“耆山”,江西貴溪人,明代著名道士,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

張宇初自幼喜歡讀書,熟四書五經,“貫通三氏,融為一途。旁及諸子百家之籍,靡不窮搜,發為載道之記事之文,各及其妙”,“詞賦詩歌,又各極其婉麗清新,得天趣自然之妙,可謂兼勝具美矣”,宋濂稱他“穎悟有文學,人稱為列仙之儒”。“嚐受道法於長春真人劉淵然,後與淵然不協,相詆訐”。張宇初提倡“三教合一”,他認為“孔李殊途,道本一源”,亦不排斥佛教思想,融合佛學。

洪武十三年(1380),嗣為第四十三代天師,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大真人”。明太祖和明成祖曾多次召見。洪武十七年(1384),奉詔於紫金山建玉錄大醮。洪武十九年(1386),奉命祈雨於神樂觀,賜“正一玄壇之印”。永樂四年(1406),奉旨編修《道藏》,未竟而卒。著有《峴泉集》十二卷、《道門十規》一卷、《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四卷,另編纂《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七卷、《龍虎山誌》十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