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以正
邵以正(?~1462),號“承康子”,別號“止止道人”,雲南人(一說江西雩都人),明代著名道士,為高道劉淵然弟子。
邵以正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0)在京城主管道教事,景泰年間(1450~1456)賜道號為“悟元養素凝神衝默闡微振法通妙真人”。英宗複辟,邵以正請辭,未閑幾日,複職複封如初,後敕命其督校《正統道藏》。天順六年(1462),邵以正逝世,敕葬京城五華山。
沈靜圓
沈靜圓(?~1465),字哉生,號“頓空氏”,江蘇句容人,明代著名道士,龍門第五代宗師。
沈靜圓自幼父母雙亡,後遇天台山道士張靜定,遂生道心。正統十三年(1448),遊青城山,又遇張靜定,拜其為師。景泰二年(1451),至天台,居桐柏山中。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居書隱樓。成化元年(1465),沈靜圓逝世。
趙真嵩
趙真嵩(?~1628),號“複陽子”,山東琅琊人,明代著名道士,龍門第六代律師。
趙真嵩自幼聰穎好學,博覽群書,尤好道學。二十五歲時,父母去世,遊武當、茅山,廣閱道典。後遇天台山道士張靜定,出家修行,張靜定為其改名為真嵩,傳授其道術。嘉靖二年(1523),至王屋山,精修法要。崇禎元年(1628),傳法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入王屋山而終隱。
邵元節
邵元節(1459~1539),字仲康、號“雪崖”,江西貴溪(一說江西餘江)人,明代著名道士。
邵元節修道於龍虎山上清宮,先後師事範文泰、李伯芳、黃太初等。正德年間(1506~1521),寧王朱宸濠曾禮聘其去寧王府,被拒絕。因此,後來寧王朱宸濠叛亂被平定後,邵元節非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被人們認為“有識”而備受尊崇。嘉靖三年(1524),迷戀道教的世宗召邵元節入京,讓他居住在顯靈宮中,專門掌管禱祀之事。嘉靖五年(1526),封“秉誠致一真人”,統轄朝天、顯靈、靈濟三宮,總領道教。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節逝世。
陶仲文
陶仲文(1475~1560),原名典真,黃州(今湖北黃岡)人,明代著名道士。
陶仲文曾學道於羅田(今屬湖北)萬玉山,與龍虎山道士邵元節交往甚密。嘉靖中為黃梅(今屬湖北)縣吏。當時世宗好鬼神事,邵元節推薦他入宮“驅除妖邪”,遂得世宗寵信。嘉靖十八年(1539),陪世宗南巡,被授為“神霄保國宣教高士”,不久又封為“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世宗患病痊愈,以為是他宣遭有功,特授少保、禮部尚書。自嘉靖二十年(1541)後,世宗日求長生之術,不理朝政,不見朝臣,而陶仲文常被召見。世宗稱他為師,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支大學士俸。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封恭誠伯。嘉靖三十六年(1557),托疾還山。嘉靖三十九年(1560),陶仲文逝世。
陸西星
陸西星(1520~1606),字長庚,號“潛虛”,又號“方壺外史”,江蘇揚州興化人,明代著名道士,道教內丹派東派創始人。
陸西星少時學儒學,中秀才。後9次鄉試未中,棄儒學道,自稱呂洞賓授其丹法秘訣。晚年又學佛參禪。陸西星主修內丹,提倡陰陽雙修。著有《方壺外史》、《南華副墨》、《道緣彙錄》、《賓翁自記》等。近人考據小說《封神演義》為陸西星作。據說陸西星為籌措女兒出嫁嫁妝費用,方撰寫《封神演義》,小說上市洛陽紙貴。
王常月
王常月(?~1680),原名王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長治人,明末清初著名道士,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
王常月最大的貢獻,在於讓本已衰落的龍門複興,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道教離現今時代最近一次的複興。王常月本人也被譽為“中興之祖”。康熙十九年(1680),他傳衣缽於弟子譚守成,不久逝世。康熙四十五年(1706),賜號“抱一高士”。著作有《缽鑒》五卷,記述明清全真道史實;又有《初真戒律》一卷,收入《道藏輯要》;《碧苑壇經》(又稱《龍門心法》)收入《古書隱樓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