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雷聲普化天尊
“太乙雷聲普化天尊”,又稱“都天糾察大靈官”、“王善天君”等,是道教信奉的護法大神。
道經中說:“都天糾察大靈官,三界無私猛烈將,金睛朱發,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錯於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積功勳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豁落猛吏,三五火車大靈官,王天君,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東嶽”指泰山,故其又稱“泰山神”。身世眾說紛紜,有金虹氏說、太昊說、盤古說、天孫說、黃飛虎說等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東嶽大帝”是盤古氏九世苗裔金輪王少海氏與妻彌綸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時封為太歲。至神農朝,賜天符都官,號名府君。漢明帝時,封為泰山元帥。唐武後垂拱二年(686),封東嶽為“神嶽天中王”。武後萬歲通天元年(696)又尊為“天齊君”。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加封“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四年又尊為帝,稱“東嶽天齊仁聖帝”。
對“東嶽大帝”的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黃河中下遊一帶,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其中五嶽之長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稱為岱宗。《風俗通義》引孔子語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當指王者功成封禪,以告天地的意思。漢魏以後,道教沿襲古製,奉祀東嶽大帝。
又泰山地處東方,陰陽交泰,萬物之始,有生必有死,故“東嶽大帝”知人生命長短。《風俗通義》引當時傳聞稱,“岱宗上有金篋玉策,知人年壽修短”。漢代出土的鎮墓券上,多有“死屬泰山”字樣。自漢魏以後,“東嶽大帝”又主掌人之生死壽夭。《雲笈七簽》雲:“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因此,奉祀東嶽大帝的東嶽廟大多設有管理人仙命籍的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如速報司、福壽司等,分別司理人的生死貴賤。
“東嶽大帝”的神誕之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東嶽廟或者供奉“東嶽大帝”的宮觀都要舉行祝壽慶典,以大型齋醮儀禮為道教徒祈壽延命。親屬亡故以後,也要到“東嶽大帝”前行黃籙超度功德,祈禱亡魂早日升天。
西王母
“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金母”、“金母元君”等。
相傳,“西王母”原是掌管刑罰和災疫的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住在昆侖山的瑤池,園裏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
“西王母”的形象經過多次演化。據古書《山海經》描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說,西王母的形狀“像人”,卻有豹子一樣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齒,很善於長呼短嘯,頭發蓬鬆,頂戴盔甲,是替天展現威猛嚴厲及降臨五種災害的神祗。她住在“昆侖之丘”的絕頂之上,有三隻叫做“青鳥”的巨型猛禽,每天為她叼來食物和用品。
在《穆天子傳》中,“西王母”則變成了一個雍容平和、能歌善舞、熟諳世情的婦女。當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駕馭的八駿周遊天下時,西巡到昆侖山區,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見“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瑤池宴請“西王母”,兩人都作了一些詩句相互祝福。
在《漢武帝內傳》中,“西王母”又變成了一個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並賜漢武帝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
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慶祝“西王母”的誕辰,此日舉行的隆重盛會,俗稱“蟠桃盛會”。
東王公
“東王公”,又稱“木公”、“東王父”、“東華帝君”、“扶桑大帝”等,與“西王母”相對道教尊神。
“東王公”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此為“東王公”的前身。“東王公”原為一男神,後經道教增飾奉為男仙領袖,南、北二宗則奉為始祖。
“東王公”一詞,始見於晉葛洪《枕中書》,書中稱之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梅之中。”《仙傳抬遺》說他:“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亦號玉皇君。”
對於“東王公”的來曆有諸多記載,《枕中書》稱他為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所生。《仙傳抬遺》又說他為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
道教創立後,將東王公納入神係,稱其“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與西王母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其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