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山
生活在英國的尼日利亞作家布基·埃梅切塔(Buchi Emecheta)被認為是當代最有才華的女作家之一。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為百年館慶舉辦的盛大書展中,埃梅切塔的書榮列最具影響力作品之一。在此次評選中,非洲大陸的作品有四本入選,除了埃梅切塔1976年的《彩禮》之外,還有南非作家佩頓1948年的小說《哭吧!親愛的祖國》、尼日利亞作家阿契貝1958年的小說《瓦解》、蘇丹阿拉伯語小說家薩利赫1969年的小說《北徙時節》。
埃梅切塔的書之所以入選,最主要原因在於其作品表現的是大家共同關注的主題:移民、膚色、女性、自由、認同等等。這些主題在全球化的今天日益突出。而她之所以在描寫這些主題時得心應手,與她的親身經曆不無關係。埃梅切塔1944年出生於尼日利亞拉各斯的伊博人家庭,從小就漸露才氣,10歲時曾獲得教會女子中學的獎學金。17歲時,她離開學校並結婚生子,之後隨在英國讀書的丈夫移民英國。因為丈夫反對她寫作,所以埃梅切塔22歲時離開了她的丈夫,帶著5個孩子開始了她的職業寫作生涯。之後,她發表了20多部作品,包括小說、自傳、兒童讀物、劇作等,並多次獲獎。其中的《二等公民》(1974)、《彩禮》(1976)、《月色新娘》(1976)、《女奴》(1977)、《母愛之悅》(1979)、《終點比夫拉》(1982)、《新部落》(1999)等作品使她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讀者。
作為一名尼日利亞移民、黑人女性和5個孩子的母親,埃梅切塔對移民在英國社會的生活頗多感觸。她最熟悉的題材與最重要的作品與非洲移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她希望以此表達移民社群的心靈處境:移民可以在物質生活、社會行為、衣著時尚方麵融入當地社會,但在精神生活上卻難以融入。
《新部落》所描述的切斯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部小說中,她通過一位黑人小孩的親身體驗和心路曆程,描寫了黑人移民在白人國家的經曆,實際上反映了她自己的感受。作為移民後代的切斯特被一個白人家庭領養,生活在一個白人國家的白人社區,是社區裏唯一的黑人小孩。這種特殊環境和身份使他從小就感受到了無窮的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切斯特的異己感日益加深。他不希望當局外人,但又總認為自己是局外人,而外界也很難不將他作為局外人看待,這或許正是移民的困境。
即使在多元文化已經成為常態的國家,移民的異己感也會長期存在。這種異己感作為一種主觀認同上的困惑,可能來自於膚色的差異,也可能由於宗教信仰甚至生活習慣所致。盡管倫敦的黑人已過百萬,盡管第一代移民很早就來到英國並為英國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但要實現白人社會對黑人的認同,使黑人體驗到心靈的歸屬感,恐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經濟全球化與移民全球流動的今天,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除了主觀認同上的迷茫之外,客體認同的問題亦不容忽視。移民身份在平時可能與當地人並無二致,但是當社會遭受經濟危機、政治鬥爭或對外戰爭時,社會往往會將矛頭指向移民或者某種弱勢群體,把他們當做轉移社會矛盾的“替罪羊。”即使是在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黑人、拉美裔、亞裔和阿拉伯移民,均在不同曆史階段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甚至犧牲品。雖然《新部落》中的切斯特並未遇到過這種情況,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卻真切地體會到社會對移民的這種看法。
埃梅切塔的作品為人們了解非洲移民文學打開了一扇窗子,也為如何增進現代社會的身份認同、文化融合和社會和諧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走近非洲文化”係列報道由本刊與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聯合推出)
【編輯王鵬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