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緣政治助力中俄能源關係進入蜜月期(1 / 1)

地緣政治助力中俄能源關係進入蜜月期

資訊

作者:江旋

站在十字路口的俄羅斯經濟正在尋找新的方向,當權者們將目光轉投向東方。而正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接收到了這一目光。這,僅僅是開始。

“龍熊共舞”經常是在中俄兩國關係向好之際一種非常形象化的比喻。今年是中俄建交65周年,在多種因素的推動下,“龍熊共舞”進入蜜月期,兩國元首毫不吝嗇地稱之為中俄關係最好的時期。

蜜月期最顯著的表現之一是,曆時十餘年的中俄天然氣談判,一朝得以簽字拍板。今年5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下稱“俄氣”)共同簽署《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11月北京APEC會議期間,又有消息指出,中石油勘探開發公司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框架協議,購買後者旗下萬科爾石油公司10%的股份。

俄氣和俄油是俄羅斯國家資本占主導地位的大型能源企業,二者不僅在俄國民經濟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全球能源行業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俄氣掌握著全球17%的天然氣儲量;俄油的石油儲量占到全球的20%。

中國社科院俄歐亞所副研究員徐洪峰此前撰文指出,能源合作曆來是中俄兩國關係中的重要議程之一。油氣供需的巨額缺口使中國近年來成為全球油氣進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而俄羅斯油氣生產和出口至今是該國聯邦預算收入和出口收入的首要來源。

但供需互補隻是一方麵,更大的推動力是地緣政治和國際性經濟事件。以原油出口為例,在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衝擊,歐洲經濟亦在隨後陷入衰退,2009年,中俄達成一項協議,俄油每年向中國供應1500萬噸原油;2013年時,雙方新的協議再次將出口數量提高一倍以上。

“可以看出,雙方能源合作的意向和戰略正在發生轉變。”安迅思研究與策略中心總監李莉對記者表示。

俄羅斯能源部稱,今年1~9月俄羅斯對中國的原油供應同比增長近45%,達到1680萬噸(日供應量45萬桶);同期從波羅的海港口Primorsk的原油供應下降近20%至3300萬噸。目前,俄羅斯對亞洲原油出口量占其出口總量的16%左右,目標是到2035年,讓對亞洲的原油出口比重達到三分之一。

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總裁顧問伊戈爾·傑明說:“2020年前我們將最大限度地創造技術條件,以便向東方出口6000萬噸,其中中國最多可以獲得4000萬噸。”安迅思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俄羅斯對華原油出口量不到3000萬噸。

同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2049億立方米,輸往歐洲的就達到1615億立方米。“從長期來看,歐洲還是俄羅斯油氣的第一大客戶,這個是改變不了的,但是份額會逐步下降,出口到亞洲的份額會逐步上升。”徐洪峰對記者表示。

極度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經濟,正在經曆西方製裁和油價暴跌的雙重打擊。摩根士丹利預計,原油價格每跌10美元,意味著俄出口將出現324億美元的損失,約占該國GDP的1.6%。能源戰略的東移恰逢其時。

業內人士指出,在“向東看”的時候,俄羅斯可能會重點關注中國、日本、韓國、印度這些擁有龐大能源消費需求的國家。不過,即便同處亞太,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也使得經濟上的合作隨時置於變化之中。

消息指出,在東西線天然氣供氣管道之外,中俄雙方還討論建設連接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的第三條天然氣管道,以替代此前日俄計劃聯合建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LNG項目,日本目前是俄羅斯在亞太的LNG主要客戶。在福島事故關停核電站後,2013年日本的LNG燃料進口創造了新紀錄。俄羅斯需要在這些市場主體之間尋求平衡。

徐洪峰指出,油氣對於俄羅斯來說不單具有經濟意義,還一直起著地緣政治工具的作用。近年來,由於俄羅斯和西方關係的緊張,對中國的戰略倚重加大,也使得和中國的能源合作進度比日本快得多。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俄氣CFOAndreyKruglov說道,在亞太地區的業務開展是公司長期的政策,並不是一時衝動下的一個決定。不管世界局勢怎麼變化,發展在亞太地區的夥伴關係業務都是俄氣長期的戰略目的和規劃。

徐洪峰指出,未來幾年,中國深入歐亞大陸腹地的“西進戰略”與俄羅斯麵向東方的“亞太戰略”在地域上有會合的可能性,交會有望為中俄兩國之間的能源合作帶來更多的互利可能和空間。

不過,“歐洲市場還是俄羅斯對外油氣戰略的大本營,隻是他們現在需要更多元化的市場。”李莉說道。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