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民間中醫絕技之----“捉悸痞”2(3 / 3)

神闕穴,古來禁針宜灸,是宜補不宜瀉的意思。

關於在臍部用溫補藥物熏蒸以期強健補益方法,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中說:臍中為性命之根,不可輕動。昔人以附子、海狗腎補藥敷於臍中而蒸之,名醫猶且戒其勿用,況大傷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此類藥物都是“用於皮膚,以氣感腎家相火”獲得暫時療效,長遠來看恐怕會透支人體的元氣。

第6區,大腸係區域。

主大腸**虧虛,大便幹燥、便秘、便難、頭暈、口臭等。

第7區,肺係區域。

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氣管炎症、鼻炎、咽炎等。

肺髒虛弱造成的氣短、無力、麵白、精神不振等症狀。

很多皮膚疾病會在第7區找到反應點。“肺主皮毛”

第8區,胃係區域。

主胃部疾病,各種慢性胃疼、反酸、嘔吐、打嗝、胃脹等。

肝木氣盛會克製胃土,造成足陽明經的各種反應。所以因為氣惱或者情誌不舒造成的頭痛和女性**脹痛,按摩第8區的反應點會取得效果。

第9區,心係區域。

心髒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種心慌、心悸、胸悶、乏力、心前區疼痛、頭暈、健忘等症狀,按摩第9區的反應點都會取得效果。

心腦血管異常造成的眩暈、失眠,按摩第9區的反應點也會有效。

來看看腹部有什麼:

1.《內經?靈樞》: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飲食之傷。

2.《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故虛邪(賊風)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留而不出,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不可勝論。------外邪(風寒濕熱等)之傷入內.

3.《難經。十六難》

其病有內外(病)證。假令得肝脈,其內證齊(肚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有結點,硬塊或痛點)。

假令得心脈,其內證齊(肚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脾脈,其內證當齊(肚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肺脈,其內證齊(肚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腎脈,其內證齊(肚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情緒等原因內傷五髒,結氣於肚臍周圍。

4.

肝之(病氣)積(聚),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肚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皖,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五髒久傷,病氣積聚在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