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民間中醫絕技之----“捉悸痞”3(1 / 2)

由此可見,無論飲食之傷,外邪(風寒濕熱等)之傷,還是情緒等內傷,如果久不解決,拖成各種慢性病,的確都會反映在腹部,反過來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對應的蛛絲馬跡”這個話,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煩,徒增迷惑;高手化繁為簡,一語中地。

如果以解剖學的觀點,腹部悸動點確實屬於腹主動脈的異常搏動——本來應該居於身體中線、深潛在皮下5cm左右的腹主動脈,在常力的按壓下是不應該感受到它的明顯搏動的。這種搏動越淺層,越偏移身體中線,說明“邪氣”的力量越大。

博氣本質上是一種振動,全身內髒器官相關的振動信息都通過心髒和腹主動脈為中心收集後通過腹主動脈傳遞到左右骼動脈分叉處,造成左右開合的以分叉角72度為中心的微微管振動和上下微微起伏的分叉點運動(非常類似於鍛煉中的雙手拉氣行為,其若至於精微,則共振消聲乃類機起),此72度分叉恰好對應正五邊形中心,通常在全身尤其是腹部形成穩定聲諧振幹涉圖樣,若某內髒器官發生問題,則聲場幹涉圖樣發生變化造成腹部的動(博)氣,根據此聲場幹涉所造成動氣位置及其所誘發結塊的存在與變化可直接判斷內髒器官功能狀態。

此乃類似聲音劃分五音一樣,其基本振動乃可看成全身振動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論的合理性,其中博氣存在的位置不正會代表不同的內髒狀態同時是由人體的整體規律所決定的(這和玄珠位置不正對應不孝敬公婆之類是同一原理),乃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還可根據洛書進一步存在位置對應。母體中的有通向胎盤的兩條臍動脈和一條臍靜脈,腹壁有二條腹下動脈連接臍動脈和髂內動脈,這樣臍動脈就充當了母子相關聯的重要紐帶,一切營養和振動信息都由此傳導,也暗示了博氣存在的振動學原理解釋的合理性。除了血管具有傳聲作用外,人經絡也有很好的傳聲性能,如有人演奏內經25音可引起對應的經絡感傳。

鼻炎的問題不在鼻子在胃,把你的手指放到你的胃部,仔細地,慢慢地摸,我想你一定能摸到一個塊,這個塊還會跳。你的鼻炎問題實際上是與胃裏的這個病灶有關,你把雙手放在病灶上麵,用心想那裏,同時雙手作順時針轉動(很慢很慢),做十分種,你會發現你的鼻塞情況有了改善。你可以壓一點左腿的肝經和胃經,同時在睡前把自己的雙手放在胃部作順時針的按摩。

動作要很慢很慢。慢到別人看不出你的手在動。當你的胃得氣的時候(你感覺到胃裏開始有在蠕動的時候)。胃裏積的痰就會化掉或減少,這樣一來與你鼻子有關的病灶的經絡裏的積痰就會動起來,你鼻子的水腫才會退掉一點,你的呼吸就會好一點。作完胃後,在做鼻子雙側的胃經,要求時間長一點,一點一點的作下去。每一點化一分鍾。真正解決問題是你的血上升到一定水平,讓人體自己去把一切擺平。要求如下:一,早睡。二,去敲膽經,三,敲肝經(大腿內側),四,敲胃經(大腿的平麵),五,晚上睡覺時,放雙手在胃部做順時針轉動,意念留在胃部,做十分鍾。

五髒五行相生養生保健法

1.腎區(五行為水):氣海穴、關元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輕輕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鍾(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強壯腎髒的功能,改善腎陽不足所致的疲倦乏力、四肢不溫、陽痿、早泄、五更腹瀉、頸椎及腰腿疼痛等症狀。能促進腎髒之精的化生,改善腎陰不足所致的眩暈、目幹澀、脫發、白發、耳鳴、口幹、咽喉幹痛、皮膚幹燥、關節活動發響、大便幹結難解等症狀。

2.肝區(五行為木):期門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輕輕拍打以上穴位3-9分鍾(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提高肝髒對人體氣機的疏泄功能而促進全身血液對髒腑器官的濡養,能改善血液循環以消除全身的氣滯血瘀和各種疼痛,如能防治經絡部位的頭暈、頭痛、頸椎疼痛、腰椎疼痛、四肢關節疼痛;能防治髒腑內部的胸悶、胸口刺痛、各種腫瘤疾病等。

3.心髒區(五行為火):膻中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輕輕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鍾(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快速強壯心髒功能、促進心髒血液循環,立即改變心髒的供血狀態並改善心髒供血不足或心血瘀阻所致的胸悶、胸口刺痛、氣短、心慌心跳等症狀。亦可用於防治冠心病、心絞痛等各種心髒疾病。

4.脾區(五行為土):左胸肋部、中脘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輕輕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鍾(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強壯脾髒功能、促進脾髒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促進髒腑對氣血的化生並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狀態,如改善食欲、提高食量、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增肥或減肥。亦可用於防治貧血、肌肉萎縮、胃脹、胃痛、胃潰瘍等各種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