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理論(1 / 2)

淺議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理論

宏觀經濟

作者:馬軍

摘要:本文立足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實現雙贏為目標,探索了目前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與契合之處,並進一步提出不同區域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0-01

生態建設的重要性與發展經濟的迫切性,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以目前現狀來看,生態建設卻往往讓步於一些短期既得利益,殊不知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由此,應積極謀求能推動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實現雙贏的策略。

一、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伴隨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推進而日益突出,並衍生出全球化、綜合化與社會化等新的特征。其中,全球化帶來跨越國界的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侵襲等,逐步影響著人類生存。綜合化意味環境汙染隻是影響人類生態的問題之一,全人類的綜合變化才是生態問題的全貌。社會化說明了環境與社會緊密聯係,自上而下的形成了一個複雜體係。然而,生態是全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的基石,犧牲環境來贏取經濟,最終必將影響人類自身生存。如何在經濟與生態之間獲得平衡,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目標,已經成為各國學術界熱議與重點關注的戰略問題之一。

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即維持自然生態圈與人類開發的和諧與平衡,生態建設作為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核心部分,是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口號提出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主要任務即強化生態調節機製,平衡自然環境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處理好資源、環境、人口三者間的生態關係。與生態環境建設內涵一致,都是以保護、改善、恢複人類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我修複功能實現改善與消除幹擾生態環境等行為為目的,唯一區別在於生態建設能夠創造出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對於經濟發展,同樣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組成,生態環境的建設與治理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而隻有經濟得到發展才能夠帶領人類走出貧困,擢升生活質量。而且社會的發展、科研活動等也需要足夠經費支助,以實現社會資源的高利用率。聯合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稱要將政治、文化、經濟與人類的平衡和諧視作發展追求的對象,要注重人類與大自然的和平共處。由此可見,不論是實踐探索還是理論研究都證明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雙贏局麵”是目前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

二、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對立與共性

1.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衍生矛盾與機遇

生態建設的經濟價值難以量化,由此將其導入經濟發展體係使之有機結合共生互促,會產生諸多對立問題。首先,以外化形態來說,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及土地資源來投入生態建設,且無法估算產出值,由此給經濟發展帶來無形壓力。但是,不論是建設或是發展,開展經濟活動都是以獲得經濟效益為目的,由此兩者“貌合神離”。其次,經濟生產活動中必然對生態係統造成負麵效益,為了保持平衡,人們又將進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期恢複之前所受損益。而市場經濟作為發展主體所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與生態建設的投入產出追求的生態效益明顯對立。

2.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內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