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之間的結合點是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的關鍵,從不同方麵分析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基本形式與內涵,不難發現兩者實質上是高度統一的。首先,是目標的一致。生態建設是為了給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可以依托的自然環境,而經濟發展是以經濟角度出發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經濟保障,從根本上來看二者目標是一致且相互依存的。其次生態建設同樣能產生經濟高效益。比如,針對某地的生態建設,可以包裝成產業建設,將產業發展融入生態建設,不僅讓當地居民收入得到提升,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另外,人們在得到物質滿足時,也會渴望心靈滿足。比如某城市相同區域內,依山傍水的生態區住宅就比其他區域住宅售價高出兩成以上,從而許多房地產開發商針對此推出各種“綠色生態”宣傳標語,由此說明生態建設足以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價值收益。
三、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戰略概述
1.選擇發展經濟目標的戰略模式——PRED戰略
PRED戰略的目標與發展方向就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妥善解決“人口問題(population problems)”、“資源問題(resource problems)”、“環境生態問題(environment and ecology problems)”以及“發展問題(development problems)”,實現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製、資源得到永久續用、生態得到良性循環、社會得到持續發展。在實踐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口必然得到增長,人口增長帶來的資源耗費量也隨之加大,從而使生態平衡很容易受到破壞,要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首要解決的就是發展區域的人口、環境、資源和生態之間的平衡關係,作出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空間布局與經濟增長方式等措施。
2.針對不同類型區域的生態建設,采取不同類型的經濟策略
首先,對於沿海地區生態建設的經濟發展策略是外向型經濟,主要措施有:
(1)發展集約化農業在人均耕地較少的東南沿海區域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與發展。
(2)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因地製宜,依靠環海地勢的貿易優勢,發展以製造、通訊、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品,將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內陸,將經濟發展重點投射在技術密集型與資金密集型產業。
(3)利用沿海區域對外貿易的優勢,加強區域間的協作,帶動內陸省市的發展,輻射區域聯動。比如,泛珠江三角經濟區,以珠三角為核心區域輻射港、澳及內陸湖南、四川、福建、雲南等省。
其次,對於內陸省市經濟發展戰略主要采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比如,湖南省的長沙、株洲、湘潭構建的關中平原產業大開發模式,成都、德陽、綿陽形成的成渝經濟帶都是對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其中,具體實施舉措有:
(1)承接沿海地區向內陸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加工製造業、機械加工業、航空航天、核工程等產業集群。
(2)充分發揮內陸地勢優勢,利用耕地資源豐富,保持農業產業領先地位,比如,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
參考文獻:
[1]陳久和.生態旅遊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M].生態環境與保護,2002(11).
[2]林萍.關於環境權設置的初步構想[J].環境保護,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