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的嬗變:從唐宋到明清
封麵故事
作者:王愷
唐宋的飲茶方式相似,是將固形茶碾成碎末,然後將之投與釜煮飲(唐),或將之放於碗中,然後注湯點飲(宋)。到了明朝,基本上是直接將茶葉放在壺中、杯中泡飲。茶器開始興盛於唐,中唐以後陸羽撰寫《茶經》,製定了烹煮末茶的一套茶具的規製方式,茶器的曆史地位被奠定。茶器的沿革中,可以看出中國飲茶曆史的流變。
廖寶秀研究員是台北故宮的瓷器專家,因為“故宮”的瓷器和書畫中有大量的和飲茶相關的內容,所以開始研究中國飲茶文化的沿革。研究中國茶的品飲方式,除了詩文,還需要大量的實物佐證:以茶器為主,包括傳世文物、出土文物,和茶有關的書畫等。她正有此便利條件,其所著的《茶韻茗事——故宮茶話》,是中國茶文化領域的權威著作。
她的居所就在台北故宮背後的山上,門前一樹梅花,室內布置極其清雅。除了研究茶,她自己也喜歡喝茶,家中點綴著各類茶具,不過因為身份特殊,她完全不收藏任何古董,笑著說“避嫌”,所用的器具全部是今人作品。台北故宮前院長秦孝儀所題贈的書畫,早期的曉芳窯花器、茶器,外加幾把簡約的紫砂壺,就構成了她自己的簡潔完美的茶道世界。
唐宋茶道的相同與不同
中國飲茶曆史悠久,相傳從神農氏開始,但是當時隻做藥飲。正式在文獻中出現,是西漢宣帝時期四川王褒所著的《僮約》中的記載。據考證,四川也是中國最早培植飲用茶的地區。但是隻看那些隻言片語,無法推測當時人的飲茶方式。直到唐以前,飲茶風尚還基本流行在江南、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唐之後才普及全國。到開元時期,飲茶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陸羽《茶經》的問世,實際上是把吃茶飲茶推到了藝術層麵。
三聯生活周刊: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量和茶有關的器皿,是不是重塑了人們對唐朝茶道的想象?我聽到有人說,地宮出土的茶器還有許多不知道怎麼使用,那是不是唐朝的茶道方式現在還不清楚呢?
廖寶秀:唐代的飲茶方式已經很清楚了,雖然《茶經》中記載的唐代的粗茶、餅茶、散茶、末茶等有機物已經都看不到了,但是留下來的大量文物可以推測出當時茶的品飲方式。粗茶和散茶在唐雖然開始飲用,但是在主流人群,也就是士大夫和文人中似乎不流行,詩文中看不到任何記載。
煮茶是最主要的品飲方式,風行於文人和僧道。在詩文中常稱之為煎茶。《茶經》中有一章專門論述煎煮方式,一般是以餅茶研碾成末然後為之。餅茶的製法我們以後再說,先說碾茶。非常有意思,法門寺出土的由唐懿宗和唐僖宗供奉的那套茶器不太完整,但是茶碾特別說明問題。唐代餅茶有方形和圓形,晚唐詩人李群玉寫過一首詩,說到碾茶:“珪壁相壓疊,積芳莫能加,碾成黃金粉,輕嫩如鬆花。”在法門寺地宮文物沒出土前,出土過西明寺的石茶碾,但是它沒有碾輪;長沙、耀州窯也出土過擂缽茶碾,都不夠完整。1983年河北晉縣出土唐墓漢白玉石碾子,讓人恍然大悟,原來“珪壁相壓疊”說的是這個樣子。1987年法門寺出土的帶銘刻的茶碾,讓人進一步明白,碾槽和碾輪所組成的茶碾就像是圭壁形製,和《茶經》裏記載的臼形還不太一樣。
法門寺出土的大量關於茶的文物有助於我們研究唐時飲茶方式,但是現在法門寺表演的唐時茶道有很多錯誤,基本是表演性質,比如把燒香的琥珀香器當成了茶爐煮水,不相幹的東西當成了茶沫盒,這個不是很嚴謹,反倒是台灣自然博物館從日本回收的一套明器滑石茶具比較清晰。
三聯生活周刊:碾碎之後放在釜中煮,這是和宋茶道的最大區別嗎?當時好像還要加鹽?
廖寶秀:先說說之前的幾個步驟:餅茶先是要“備茶”,以竹夾夾茶餅放在火上烘烤,要放在紙囊裏讓香氣不外泄,等晾涼後,碾成茶末,經過羅的篩選,更細的放在盒中。然後煮水,以釜盛水,放在風爐上煮開,投茶,這一過程中確實會加鹽,也有加別的香料的。第一道水開,根據水的多少,加適量的鹽;第二道水開,舀出一勺沸水放在一邊,用竹夾在鍋中央攪拌,並且將裝在茶則裏的茶末對準中間放下;等茶湯大沸騰時,也就是第三沸了,這時候將剛才取出的二道沸水倒入,止沸,以培育湯花;湯花根據薄厚和細輕,分別稱為沫、餑和花;最後是分茶,分到各個碗中,沫、餑要平均和嚴謹。
在煮的過程中,如果有茶渣之類,要用茶器清理,所以有滌方和渣方等物,飲茶具放在具列上,茶事完畢也要清洗歸類。
現在湖南地區,還有一些山區喝擂茶,將芝麻、黃豆加上茶葉和鹽,放在擂缽中研碎,然後加以衝飲,裏麵隱約有古時飲茶的習俗。唐時就有散茶,不過喝法不確定,因為下層社會的飲用方式並沒有被記錄。
三聯生活周刊:陸羽的《茶經》非常全麵,他是把當時流行的飲茶方式固定下來了嗎?他的貢獻究竟在哪裏?
廖寶秀:根據現在的文獻,陸羽之前,沒有關於飲茶程序的敘述。以一定方式煎煮茶,確實固始於陸羽。唐代茶風的開展和蔓延與宗教場所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禪院,學禪要不眠且清醒,所以茶有很大作用。長安各大寺廟的飲茶之風大興,與此有很大關聯,陸羽自幼生長在禪院,他所記載的或許和寺廟推崇的禪理、規範有很大關係。
他的《茶經》雖然不過萬字,但是涵蓋了茶學的每個層麵,包括植物學、美學、器物學、史學等。精致的茶道文化,不僅注意茶湯之美,更要注意品茶的茶器、環境和時間、空間,這些都沒有脫離陸羽當年所訂立的範疇。
三聯生活周刊:看到一種說法,是唐開始,飲茶不再作為解渴,而是成為精神層麵的東西,是淨心和鬆弛自己精神的表現,這種說法對嗎?
廖寶秀:由於陸羽的推動,飲茶風氣開始在文人間流行。陸羽和張誌和、顏真卿都有酬暢往來,加速了文人的茶詩唱和。唐中葉之後,茶詩成為重要的詩歌題材,劉禹錫、白居易都寫過不少茶詩,他們喝茶品茗,不是單為解渴,而是上升為精神領域的活動。
三聯生活周刊:唐朝的茶器多種多樣,似乎沒有像宋那樣推崇天目碗,這是什麼原因?
廖寶秀:其實宋也並不完全崇尚茶湯的白色,這個我們待會兒再講。各地出土的唐代茶碗和茶托很多,像白居易宅出土的就是邢窯的白瓷盞,寧波出土了青瓷盞,長沙出土了釉下褐彩,唐代最出名的應該是南青北白瓷,青則茶色綠,白則茶色丹。我們藏的“宮樂圖”中,宮女們喝茶用的就是青瓷盞。但是並不絕對,士大夫階層依據自己的審美挑選自己喜歡的茶器,並沒有統領天下的單一標準。
三聯生活周刊:唐朝出現了鬥茶嗎,還是僅僅是宋的專利?鬥茶都有哪些講究?考量的僅僅是茶的好壞還是比較點茶的手法?
廖寶秀:唐沒有出現鬥茶,鬥茶按照文獻記載應該出現在五代,又叫“茗戰”,應該最早興起於民間,然後從下往上走。鬥的方式很複雜,茶的種類、衝飲的方式都包括在內,最後進行色香味的綜合評比,沒有水痕的為最佳,越久者為勝,其中沫花都有一定要求。上麵還要看到圖案,圖案是“茶百戲”,是一套綜合體係。
宋朝的新體係
宋代的點茶文化,已經上升到了藝術體係中,飲茶還是以團茶和草茶為主。草茶的品飲方式後來通過禪院傳到了日本。宋代文人崇尚團茶,主要特點在於進貢的團茶製作考究,太宗時代就開始建立轉運使監造貢茶,有龍鳳團模型,後來做過轉運使的蔡襄又做過小龍團的餅茶,北宋士大夫的詩中都有記載。
宋改煎煮為點茶,其獨特的點茶擊拂方式,包括鬥茶的流行,都使宋的喝茶方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極致。
三聯生活周刊:宋代的飲茶方式自成係統,與唐不完全一致,而且當時的官員和文人的詩文中關於飲茶的記載特別多,感覺是一種風尚。請你介紹一下宋在品飲方式上的變化。
廖寶秀:點茶的點,是滴注的意思,湯為沸水,宋人把茶末放在茶盞裏,以茶瓶注湯點綴。這個也得先碾碎成末,首先把團茶放在絹紙密裹,先烘焙,再錘碎,然後放在茶碾或者茶磨中磨碎,羅篩。
五代和宋朝又出現了很多新的茶器皿,比如石磨,這些器皿隨著宋朝點茶方式的消亡而大量消失。14、15世紀的時候,日本來收購了很多回去,因為他們的抹茶道還需要這些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