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證偽嗎?
讀心術
作者:張磊
決策問題
大家可能都聽過家裏的老人們念叨“醋能解酒”,“橙汁與海鮮食物相克”或者“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之類的生活小常識吧?不過你有沒有推敲一下它們的合理性呢?不如讓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卡片遊戲吧。
請你來判斷
如左圖,有四張紙牌,每張紙牌都是一麵畫著某種飲料,另一麵畫著某種食物。假設有個人告訴你一個命題,說:“如果卡片的一麵畫著某種不合酒精的飲料(如可樂、橙汁),則另外一麵一定畫著某種水果(如香蕉、蘋果)”,那麼你會翻開哪張或哪幾張紙牌來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呢?
你的選擇是不是畫有“可樂”和“香蕉”的卡片呢?那麼恭喜你,你成功地陷入了這個決策遊戲所設置的思維陷阱當中。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類似於這樣的陳述性論斷或命題,人們傾向於去證實(證明它是對的)這個命題而不是證偽(證明它是錯的)。這種類似的思維模式在決策科學中被稱為“證實偏差(C0nflrmation Bias)”。那正確的選擇應該是什麼呢?當當當當,答案揭曉:應當選擇畫有“可樂”和“冬瓜”的兩張卡片。如果你選的是這兩張卡片,並且不是用猜的話,那麼打心眼裏恭喜你,至少在這個遊戲裏,你已經學會了證偽。
剛剛陷入了證實偏差中的小夥伴們,不要灰心喪氣,因為你們並不孤單。在英國心理學家Peter Cathcart Wason進行的一項類似的研究中,45%的受試者也陷入了同樣的決策陷阱。在Wason的實驗中,正反麵印有數字和字母的4張紙牌上分別寫著“A”“D”“4”和“7”,命題是“如果紙牌的一麵是元音,那麼另一麵一定是偶數”。參與實驗的128名大學生中,35%隻選擇了“A”,45%選擇了“A”和“4”,給出正確答案“A”和“7”的人隻有7%!
讓我們來先從邏輯上分析一下這個紙牌遊戲。“如果一麵是元音,另一麵一定是偶數”,抽象來看是一個簡單的“若A則B”式條件命題,那麼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偽隻要找有沒有反例就行了。選擇寫有“A”的紙牌是兩個正確選項之一,因為要判斷它的後麵是奇數還是偶數。不過從邏輯上講“若A則B”還有一個等效命題即它的逆否命題,也就是“若非B則非A”,故而還需要從這個方向找反例。這也是為什麼不是偶數的紙牌“7”是另一個正確答案:如果另一麵不是元音,則上述命題則為真命題。
那為什麼有多達45%的大學生給出錯誤判斷呢?原因如前所述,人們普遍傾向於證實一個命題而不是證偽一個命題。選擇紙牌“A”並不困難,因為它的邏輯判斷方向是證實這個命題。選擇紙牌“7”就有些困難了,因為它是反向證偽這個命題。反之,錯誤答案“4”符合的是證實方向,也就是人們想看個究竟,看“4”的背麵到底是不是元音。可事實上命題隻陳述了元音後麵是偶數,而沒有說偶數的背麵非得是元音,“4”背麵是什麼跟這個命題的真偽毫無關係。正是這一偏差導致了錯誤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