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總醫院(1)
魯迅筆下的故鄉是淒涼的,他在那篇幾乎所有人都讀過的文中寫道:“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聞一多先生的散文詩卻抒情得多:“先生、先生,我越加不能懂你了,你到底,到底為什麼要回家去?我要看家鄉的菱角還長幾根刺,我要看那裏一根藕裏還有幾根絲,我要看家鄉還認識不認識我,我要看墳山上添了幾塊新碑石,我家後園裏可還有開花的竹子。“
不過,似乎還是費翔那年在央視春晚上唱得更能打動人一些:“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飄泊!“
我的故鄉在河北平原的邊緣,靠近太行山、也靠近易水的一個叫大盤石村的小村莊,那裏是我的祖籍,也是我籍貫所在。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緣故,我這個出生在長江西陵峽口的家夥從來沒能去過,不過我知道那裏還有我割舍不斷的親情,還有我的長輩、我的表哥表姐和表弟,隻要有來自那裏的消息就會如饑似渴的讀過一遍又一遍,那些經常出現在父親口裏的那些地名和場景就會活龍活現的出現在我的腦海裏,因為它是我的根係所在。
人們常常把出生之地當成故鄉,可是我卻認為,自己的祖籍才是自己的故鄉。中國人親情一般延續三代,那就叫至親,雖然可能僅僅隻是出自同一個爺爺、甚至同一所祠堂,可是那個地方才是在以後散布天涯海角的所有子孫後代的故鄉,也是那些同宗同族人的一個聖地。就和那些穆斯林最大的心願就是麥加朝拜,國人每年還會在黃帝陵舉辦祭祀活動一樣,那就叫根本。
不管願不願意,在這個充滿了霧霾、也充滿了浮躁的社會裏,每一個人都不得不染塵了俗世、洪荒了意念、忘卻了曆史,也冷落了人情。不管是翻雲覆雨的官場還是大起大落的商界,不管是人傻錢多的土豪還是隻關心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小老百姓,看慣了刀槍劍戟的碰撞、嚐遍了生活的苦辣酸甜,聽過了疾風暴雨的呼嘯,偶爾就會在某個黃昏時分會突然感受到自己對故鄉眷戀。也許四周一點聲音都沒有,世界像是退到很遠的地方去了,思維卻會穿越曆史。於是,也許有了些甜蜜、也許有了些微酸,也許多了些捉*不定的惆悵,也好像隻有到了天人合一的那種時刻,才會把故鄉和自己生命的關係看得更清楚一點了。
有人說,故鄉指的是祖籍,生養的地方就是第二故鄉,中國曆史上都這麼肯定;有人說,生養之地是故鄉,學習工作、結婚成家的地方就是第二故鄉,深圳的那些移民都這麼認為;有人卻說,祖籍和出生之地都屬於故鄉的範疇,第二故鄉就是感情好、印象深的地方,我就是這麼認為的,尤其是經過了歲月的蹉跎,聽過了曲終人散的無奈,就從那些混沌了流年的歲月、低沉如*的旋律和那因為蒙了一層塵埃而叫人不忍觸*的光影裏感悟到了這一點。
按照這個邏輯,那個位於太行山下、拒馬河畔、112國道從村裏穿過的大盤石村和那個位於西陵峽口、葛洲壩下、磨基山對麵的宜昌都是我的故鄉,而那個不僅留下太多的幸福回憶和悲傷印象,而且幾乎**了我的整個人生,使得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都和它有了千絲萬縷和不可磨滅記憶的武漢無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而那個變更了不少名稱、卻始終被武漢人稱為“陸軍總醫院“的就是我在第二故鄉的家。